不斷跳出自己的 心理舒適區 真的能夠讓人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嗎?

時間 2021-05-06 03:59:14

1樓:我是涼水

如果跳出舒適圈這個行為1.是主動選擇的2.跳出的頻率和距離是合理的,那跳一跳很可能會獲得愉快而可持續的成長。

但是如果出圈是被迫的或者超出承受範圍的,可能會起到反效果,讓人越來越想往圈裡縮。

出圈不是必須的,獲得大成就也不是必須的。探索新異的事物和依戀熟悉的環境都是人的天性。不想出圈也不代表有什麼問題,可能就是沒有準備好,沒必要逼自己。

如果有心氣有能力多看一看走一走,很好。如果太累了就歇一歇停一停,也行。

2樓:王明燦

幾年前我從體制內出來,有個同事就跟我說,看著你出去我也挺羨慕的,也想學你早日跳出來,老是待在這個環境裡,整天處理公文,天天開會都煩死了,感覺自己就像溫水煮青蛙,萬一哪一天沒有動力就完蛋了。

聽他這麼一說,我有點驚愕,連忙勸他。說老兄你的情況跟我不一樣,你有家庭孩子,家裡面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忙碌,需要穩定,我的話跟你不同,我家裡有癱瘓的病人,得時時陪在家人身旁照顧,自身也有遺傳病,每個人條件都不同,你沒必要學我的做法。

經過一番勸誡之後,他聽了我的話,打消了這個念頭。

大概過了三年吧,當我再次碰到他時,他跟我說也從體制內出來了,目前在一家旅遊公司上班。待遇的話比之前好很多,年收入最好的時候能有二三十萬,但是缺點就是忙了些,要天天加班出差,在家陪老婆孩子的時間很少。

然而不幸的是,疫情到來他損失很大,旅遊產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一年下來他也沒什麼收入,還倒貼了不少錢。

相聚的時候我們交流,他對我說有點後悔跳出心理舒適區的決定,說在體制內好好的,幹嘛看著別人賺錢衝動就出來了?

看著他垂頭喪氣的樣子,心裡面有所不忍,給他做心理疏導,安慰他不要太在意一時的選擇和得失了,你的決定還沒說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第一年你也不也是賺了不少錢,比體制內翻了一倍,遇到點意外,難道說自己就過得不好?疫情等客觀條件又不是你能決定的,既然出來工作,想要多賺點錢,也要做好規劃和持久戰的準備,不要太計較當下的一時得失。

也許五年過後,回頭再看,無非短暫沉淪也就是一道坎而已,邁過去以後前途依然很光明。

經過這麼一番寬慰,他總算恢復了一絲信心,不再陷入低迷的狀態裡面,開始反思自己消極的情緒,重振旗鼓,如今隨著疫情的消退,工作的話也開始穩定。

說這個故事,我想表達乙個觀點,就是跳出心理舒適區與人們取得更大的成就並不是「因果關係」,不是說「我跳出舒適區了,去奮鬥,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現在作為讀者你看到我這篇文章之前,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建議需要改一改。

跳出心理舒適區,它只是你取得更大成就的其中乙個因素,這個因素可以用心理學的理論來進行描述,就是你的動機強度能讓你有多大的恆心和毅力去完成挑戰。

然而,人要取得成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光靠個人動機去作為「結果因子」,這樣的想法只會讓自己無比焦慮。

比如,你可能會這麼去思考:「看到別人月收入一萬,我心裡面很羨慕,我也要向他一樣,學他去做這件事,這樣我也能拿月收入一萬。」

但是,你有考慮過乙個問題嗎?你也要向他一樣的做法,本身會不會有問題?你的性格、能力等條件是否匹配這樣的工作?

看到別人搞動漫設計,你也去參與一把;

看到別人踢球賺大錢,你也要去學踢球;

看到別人做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能養活自己,自己也想考個證去做這事。

難道你學了動漫設計、去踢球,去當心理諮詢師,你就能跟別人一樣,月收入一萬,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做決定之前,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適合這項工作,符不符合這樣的特點?盲目地跳出心理舒適區,不做任何思考,只會讓你的處境更加尷尬。

生活裡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了,要不然就不會有「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模仿別人走路的姿勢,結果到最後連自己走路都不會走。

什麼時候,人選擇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比較合適?需要有三個條件:

1、你所待的環境沒有前途。行業發展沒有前景、環境很差、人際關係衝突激烈,如果有類似這些情況,你選擇離開是無比合理的決定。

2、目前的境遇影響了自己的生存。比如你貸款買了套房子,每個月有三四千的貸款,可是現在你的工作收入每個月只有三千元,開支遠遠不足,此時就需要立刻跳出舒適區,如果你不跳出,還一直優柔寡斷地想著要不要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只會讓你一蹶不振。

3、影響了個體健康。當一項決定開始進行的時候,你發現這項決定對你的身體損害極大,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去做出不符合需求相匹配的事情,哪怕環境再好,你也得考慮選擇離開。

這個最明顯的就是你拿高薪工作,乙個月兩三萬,但是每天996,甚至247,都沒有休息時間,固然你覺得目前的工作很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四五十歲,這項工作你絕對折騰不起,你一定會有考慮「我得找個穩定工作,每個月六七千的,能多一點時間在家陪孩子伴侶,哪怕錢少一點我也願意。」

人的需求是會變的,不同時期動機和想法都有所不同,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

再說句實在點的,如果你所待的環境特別穩定,穩定到沒有失業風險,每天摸摸魚,偷偷懶,把該做的事情做了,既有穩定收入,又能在家陪孩子,何樂而不為?這種舒適感不是很好麼,為什麼非得學別人一樣要跳出舒適區,瞎折騰?

安於現狀、敢於接納目前的處境,不追求過高的物質需求,未必不是一件壞事。不在其位,不謀其利,只圖當下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本身就是一項成功。平平淡淡,過得開心和幸福,不也挺好麼?

要是自己各方面條件都不錯,自身與環境的相處都很匹配,不跳出心理舒適區,穩紮穩打,一樣也能收穫幸福。

3樓:曹舟力

把這個題目來理解它背後的心理動力學意義,這種情緒情感就是不舒服,能夠面對不舒服,而不是迴避或者忽視,孤立,隔離……變成更嚴重的軀體化問題……

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想法和反應,並且有機會得到好好的安撫,感覺自己的心,坐在自己的身體裡面是活的滿意的,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乙個成就。

4樓:Leon

如果你的舒適區很大,像乙個生態茂盛的草原或森林,沒有必要一定跑到沙漠去磨練自己。呆在草原和森林裡,用你的天賦和資源,最大化你的價值。

走到舒適區外,跑到沙漠打油井這樣的事,我不建議經常幹。違揹人性和天賦,風險巨大,只能短期為之。

但如果舒適區不大,可以擴大舒適區。填海造林,把海變成陸地,把沙漠變成森林,也可以擁有更大的世界。

關鍵是,你要把客場變成主場,而不是在糧草短缺的客場鏖戰。

難嗎?當然難。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輕而易舉的。

擴大舒適區就和戰爭開疆拓土一樣,和去火星殖民拓展生存空間一樣。

乙個人活著,他的維度有多大,基本取決於他的舒適區有多大。

更多發在微博「貓完」。

5樓:孟志亮

你對目標越渴望,你的行動力,深度思考力,學習力就會越強,你離目標的實現也就越近,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眼裡只有目標,只會忙於解決乙個又乙個問題,這是一種「心流」的狀態,是無暇思考「心理舒適區」這個詞彙。這就像乙個習慣跑步的人,倘若有幾天不能跑步,自己反而會感到難受。

所以我覺得乙個人的大腦中一旦出現「心理舒適區」這個詞彙,就說明,在這個人的潛意識裡想的多,做的少,理由多,容易退縮。那麼,再提成功,也很難關聯。倒不如,客觀評估當下,給自己乙個努力的理由,從乙個小目標實現開始,行動起來,讓大腦習慣成功的樣子,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6樓:速成教育

別把手段當成目的。

在外十多年,當初留學的同學一大半都回去了,不是沒混下去也談不上鄉土情結,就是覺得還是在原來的城市活得更踏實,有目標有歸屬感。此心安處是吾鄉嘛。

不被舒適區綁架,也不能被「跳出舒適區」這句話綁架吧。我後來跟學生也說,人沒有必要為了乙個口號給自己找無謂的苦吃。逼自己一把的勇氣是好的,但是先想想為什麼。

「跳出心理舒適區」總要有個跳出的目的。你所看到的因「不斷跳出舒適區」而取得了更大成就的人都是跳之前想明白自己要幹什麼的,知道這種暫時的心理耗損只是過程,經歷過程是為了最後那個結果。要不然就光剩負反饋了。

勾踐要是沒有足夠強烈的復國之念,也不會臥薪嘗膽,你說是不是。

7樓:Excel Brain

excel brain:苦才是人生還是享樂主義?成功VS失敗;秩序VS混亂;臨場VS準備;脆弱VS反脆弱;謹慎VS勇敢

跳出舒適區是一種主動創造痛苦的選擇,他的意義遠比苦難帶給我們的好處要多。

8樓:拉斐爾MT

提倡這種生活,是一種刻毒可怕的言論,無限的要求別人,可是人的知識與能力高階,有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科學的,是合乎身心情理的過程,不是乙個狂暴而殘忍的過程。

乙個人,需要安安靜靜的生命狀態,需要充分的休息。人類生命,不是乙個充滿電就能行的手機,而是靈魂越安靜,則心靈越活躍,那麼智慧型能力就越多。人類不是不知疲倦的機械人。

9樓:安靜的思想者

不一定,但是人挪活樹挪死,跳出舒適圈就是要改變、要「挪「。有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有可能維持不變或變得更壞。否極泰來,所以只要還有得變就是好的,雖然並不一定非要變。

終究是你自己的選擇吧。

10樓:孫穎琪

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與取得更大的成就,好像沒有什麼具體的關係。什麼是更大的成就?

做自己擅長的、喜歡的、想要做的事情,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好。如果想要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目前的能力範圍就去學習新的技能,每一件新的事物開始的時候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如果你確定那是你真正想的,做就是了,多想不必。

人生嗎!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 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過上自己想過的人生而努力,這就足夠了。

11樓:南辭北笙

最近,這個超長的假期,使一部分像我一樣的人,感受到來自自己生活中舒適圈的安逸。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重複同樣的動作。起床,上網課,吃飯,上網課,吃飯,休息,睡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每當突然閒下來的時候,不經回憶到,我今天做了什麼,我怎麼在過和昨天一樣的生活。看到網上一句話,所謂眼前的舒適不過就是生活的苟且.那麼,何為舒適圈?

舒適圈理論圖

2.學習區:指乙個人除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之外的新的想法和事物,需要自身去學習,去實踐。

3 恐慌區:不在自身接受範圍以內,自身把控不了的事情,從而使自己產生恐慌的心理

在NoelTichy提出來的三圈理論中,他把範圍分成了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懼區,那麼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後,壓力和焦慮必定會隨之而來,所以,在這個理論之中,毋庸置疑的是最適合我們過渡的就是學習區了。在學習區中,即可以給自己帶來挑戰認識新的事物,新的自己,對每一天的生活充滿樂趣,又可以不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讓自己進入一種煩躁的狀態。可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區,有些人還在摸索,有些人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2023年4月14日早晨,一封來自河南省的一名女心理教師的乙份辭職信,引起了一片熱議。「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她,安逸的舒適圈生活,就被這10個字輕輕鬆鬆的打破,她做出了一件多少人都想要做的事情。

不得不說,她是幸運的。打破了自己的舒適圈,在旅行的路上,遇見了自己的良緣,開了自己的客棧,有了與之前不一樣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她再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後,找到並開始經營另乙個更適合自己的舒適圈。

這是我們不曾擁有的幸運。

這件事情,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開頭,不是結尾。而是,她在接受採訪時笑著說的一句話「一切都有可能」。在她看來,她所做的一切並不是為了逃離舒適圈,而只是做一種新的嘗試,去追求一種新的生活。

現在的生活也許不是最適合你的生活,現在的舒適圈也許只是你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心理暗示,但是,其實它並不適合你。找到那個適合你的舒適圈,找到那個適合你的生活。

舒適圈是我們每乙個人都擁有的一寸土地,逃離舒適圈也曾是我們每乙個人心中曾出現的想法,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逃離自己的舒適圈。我們需要活的安逸,但不是混吃等死,也不是去做乙個逆襲的王者,而是找到我們與生活直接的平衡,並維持它,經營它,並發展它。

每乙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每乙個人也都有他自己的舒適圈。把握真正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舒適圈,才是對生活最高的敬意。

如何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克服心理障礙,去勇敢面對挑戰?

G先生 對於 不好的 習慣圈和喜好圈,我們要做的是 跨出 對於能力圈,我們要做的是 擴大 1 因為習慣有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喜好也有好壞之分。對於好的習慣和習慣,我們保持就好 但對於壞的習慣和喜好,則需要我們去調整和改善,因為它們會限制和阻礙你。從短期來看,待在舒適圈內確實讓你感到很輕鬆 很舒服,但...

如何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

自然卷 性格決定命運!這種事情有的人天生就喜歡折騰,不安於現狀,如果你不是這樣的性格,那麼 1.和乙個原來不如你,現在比你厲害的人多接觸,這個道理很簡單吧,就像現在家長一定要拼一套好學校的學區房一樣。2.靜下心來,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再將這個方向做到極致。加油! 心中有夢就會誕生奇蹟 其實多接觸優秀...

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如何跳出舒適區?

小東 人性就是要尋找自己的舒適區,所謂跳出舒適區只是一些人為了促進競爭更加激烈的言論罷了。簡單地說年輕人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區是因為你還有往上的潛力,如果爬到乙個小山頭就停步了,勢必影響以後的成就。但人到了一定階段會對自己有乙個清晰的認知和定位,這時候得趕緊找到乙個相對長久的舒適區。 會水的王勃 聊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