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應該怎麼斷句?

時間 2021-05-30 00:03:55

1樓:夢羽靈泉

這是乙個典型的使動用駢文排比

所以應該是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就語感而言更暢達,語義也是對的

我記得我們學習這片課文的時候,因為錯誤的句讀——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而引發了另乙個問題就是後半句的斷句方式

若是行/拂亂/其所為,導致語句結構變化,拂亂作為乙個形容詞被用作動詞,和上文無法構成排比,若要構成排比,需要延續使動用法,直接說拂亂其所為即可,不必要在前面加上表意不確切的「行」

還有一種更不知道怎麼解釋的斷句行拂/亂其所為,我們就假設這個「拂」是一種負面的動詞詞義,那麼「行拂」雖然拗口但是勉強能說得通,但是「亂其所為」明明是乙個「亂/其/所為」的解構,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並列,是乙個112的結構,為什麼要被一句「空乏/其/身」的211解構隔開?直接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乏其身體,亂其所為」就行了完全沒有必要加那些字

而無論是第一種和第二種句讀的疑問,其實都已經指向了更合理,也更符合駢散結構變化規律的句讀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就是簡單的前三句形成了單字形容詞的使動用的同形態排比,而後兩句則將形容詞核心變更為雙字詞,延續並擴張了氣勢,又形成了對偶呼應

如果說按照課本中的句法

我舉個例子

花園裡開著各色的鮮花,紅的似火,藍的如水,白的勝雪,金黃的賽過錦緞,Sunny下粉的像霞

雖然你不能說這話是病句,就像我們非要說你那個斷句硬要解釋並沒有「語病」一樣

但這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排比句在句式上是有問題的

而且這種句讀在時態關係上也非常混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句話是乙個虛擬(省略了「若」)的將來時態,然後是「必先」如何如何,這是準確的邏輯,但如果變成「行將拂亂破壞他的所為」,你就會發現這後面又來了乙個虛擬的將來時態,這與前文是矛盾的,後面這些作為,都是「天」「將要」降大任之前的行為,怎麼到了最後一句又來了一句「行將」呢?

就好比說

我要吃包子,必先和麵、發面、擀麵皮,剁餡兒、將要包包子

這個時態是完全沒有邏輯的

2樓:雞腿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是《孟子·告子》中經典的一段話。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句讀歷來都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筆者認為這樣句讀不合適。

如此句讀,且不說是否吻合原文語義,單說給翻譯理解就帶來重重障礙,致使出現了下列幾種令人尷尬的情況:一是直譯,則會疊床架屋,與《孟子》「精練簡約、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相背①。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選》把「行拂亂其所為」解釋為:

「所行不順,使他所作的事顛倒錯亂。」②釋文語義重複且不通暢。二是意譯,則會脫義不信,如,楊伯峻先生《孟子譯註》把此句翻譯為:

「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③訓詁了「行拂」,卻脫漏了「亂其所為」 ,譯文「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單看是通暢的,而放在整個語段中則上下不連貫,語脈不暢,這與《孟子》「精練簡約」「氣勢浩然」的文風不符④。

其實,問題就出在句讀上。應句讀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從章法上看,此段就上文六個聖賢自卑微到顯貴的典型事例,推論飽經憂患磨鍊方能堪當大任之理。全段可分三層:先說「天」之目的——「將降大任於是人」,再說其手段——「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最後說結果——「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第二層次中,作者選用五個短句,一句一方面,意在闡明「天」對「是人」分別從精神、生活、肉體、出行、實踐五個不同方面進行全面考驗艱苦磨鍊。「行」字只有句讀屬上,才能體現作者這一說理意圖;如果句讀屬下,「空乏其身」則與「餓其體膚」屬同一方面,角度重複,說理不夠全面深刻。

從句法上看,整個語段的陳述物件和施事者都是「天」,敘述其手段的內容,作者採用了使動雙賓句型結構,其中「苦」、「勞」、「餓」、「空乏」、「拂亂」都是使動用法,它們的主語都是「天」(後四短句承前省略),「天」「空乏」他們的是「身行」,「拂亂他們的是「所為」。全段才顯得語脈貫通,文氣磅礴。如「行」句讀屬下,則變成了「拂」的陳述物件(主語),此前此後陳述物件都是「天」,「行」插入其間,豈不突兀,語脈不通?

豈不悖於《孟子》「氣勢浩然」的文風?

再從修辭上看,敘述其手段的內容,作者採用了排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五個句型結構相同的句子構成排比,其中 「 空乏其身行」與「拂亂其所為」又構成對偶。作者之所以選用二字使動詞,恐怕是出於表意準確豐贍的需要,「空」與「乏」、「拂」與「亂」的含義還是有差別的(「空:窮也。

乏:絕也。」⑤

;「拂,違背。亂,擾」⑥)。這符合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來精闢說理和增強氣勢的孟文風格,「《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⑦句讀時「行」字如屬下,則不合其句法和修辭:從這五個短句看,使動詞後的是帶有「其」字的三字語,前三個和最後乙個均如此,何以突然冒出乙個二字語呢?並且第五個與前四個難以構成鋪排,不合修辭規律和《孟子》藝術風格。

從語言習慣上看,「身」與「行」 並非不能句讀在一起,連用連讀在一起的情況在古代文獻曾大量出現過。如《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

」漢賈誼《新書·輔佐》:「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史記·李斯列傳》: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宋蘇軾《龜山》詩:「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

」《封神演義》第五二回:「聞太師曰:吾非不能遁回朝歌見天子,再整大兵,以圖恢復。

只人馬累贅,豈可捨此身行?」清翁方綱《歐陽文忠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身行不遇中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⑧凡此種種,只不過詞義不同罷了。

從語義上看,這裡的「身」是身體,身上的意思;「行」是行走,出行的意思(這裡的 「身行」,語義側重於「行」)。「乏」是出行無資的意思。之所以歷來把「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錯誤句讀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除了忽略了上述因素外,主要是因為對「行」和「乏」的含義理解片面有誤。

先說「行」義。「行」字以單音詞的形式在《孟子》中共出現122次,據楊伯峻先生統計,其作「行走」義的有23次,作「使行走」義的有3次⑨。另據《十三經辭典·孟子卷》統計,「行」作「走,行走」義的有14次,作「出行」義的有7次⑩。

如:孔子之去齊,接淅而;去魯,曰:「遲遲吾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孟子·萬章下》)

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者必以贐。 (《孟子·公孫丑下》)

今也不然,師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孟子·梁惠王下》)

後長者謂之弟,疾先長者謂之不弟。 (《孟子·告子下》)

君子平其政,闢人可也孟子·離婁下》)

如果我們視線再擴大一些,不難發現:「行」這個詞,作「行走,出行」義,在孟子以前或同時代的文獻裡,也比較常見。如,《論語》計11次(出現79次)⑾,《春秋穀梁傳》計24次(出現57次)⑿,)《列子》計27次(出現57次)⒀。

再說,「乏」義。「乏」的本義就是「行而無資」(「乏睏,本來行而無資叫乏,居而無食叫困」⒁)。例如,「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睏,君亦無所害。

」(《左傳·僖公三十年》),只不過這裡的「乏」是「指使者往來時館舍資糧的不足」罷了⒂。再如,「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史記·李將軍列傳》)這裡的「乏」,顯然指的是李廣「將兵」行軍之際資糧缺乏。

由此可見,毫無疑問,「行」與「乏」是完全可搭配組句的。孟子選用「乏」的「行而無資」這一本義,以「空乏其身行」來表達使他們身體出行缺乏資糧的意思,也就不足為奇,不難理解了。因此,句讀當在「行」字後。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正確的句讀應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其意思是說:使他們出行缺乏資糧,使他們所做的事情受阻不順。

附註①④⑦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第113頁。

②2023年版,第90頁。

⑤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嶽麓書社2023年版第442頁。

⑥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23年版第316頁。

⑧參見《漢語大詞典》第十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3年版第701頁。

③⑨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2023年版第299頁,第378頁。

⑩陝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0頁。

⑾安作璋《論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第134頁。

⑿《十三經辭典·春秋穀梁傳》,陝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7頁。

⒀《先秦要籍詞典·列子詞典》,學苑出版社2023年版第208頁。

⒁⒂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一冊,中華書局2023年版第21頁。

( 上海松江佘山學校李家邦此文發表於2023年第6期《語文學習》)

關於「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句讀及釋義

「行拂亂其所為」這句話怎麼斷句?

庸人 行,是行將,將要的意思,拂亂是使之錯亂。其所為是指想要達成的結果。行拂亂其所為,就是上天將要阻擾他的意願,使他努力想做成的事情全部意外失敗,從而磨鍊他的心性 所以動心忍性 靳剝皮 這是困擾我整個中學時代的乙個難題,直到我了解到 句讀 的來歷.孟子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