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成為名詞黨

時間 2021-05-29 22:46:04

1樓:你說的對

這個詞有毛病,我們程式設計界一般叫它Cargo Cult Programming

提出這一概念的史蒂夫·麥克康奈爾(Steve McConnell)認為,決定專案成功與否的根本條件是能力,而不是表面上的方法;他進一步指出,機械模仿成功者表象的「東施效颦的組織」是貨物崇拜軟體工程的成因。

一向支援別人成為名詞黨,這樣輸了可以當笑話看,贏了可以當人類學觀察物件

雖然是輸的人比較多,而且我也懶得看

2樓:張大鵬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德經》。

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

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逍遙遊》

換成現在的流行話來說,哲人王的思想已經是被否認了,所以我們當承認我們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認清楚到什麼是你知道的,什麼事你不知道!知不知也。

同時在你知道你自己的不足的時候,同時又想避免,你的不足,給你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那麼你就要想辦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而手段,是什麼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個人魅力,有人說是制度,有人說是勢。

就像上面所說的「乘天地之正。。。」的那種充分的釋放了自己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是以玄同。

3樓:inspire

不成為名詞黨,首先要真正理解乙個概念的本質。在學習中,例如理解某個概念,必然有幾個最為核心的KEY POINT,抓住這幾個KEY POINT的本質,其他的例子和計算就順手拈來了。檢驗你是否真正理解這個概念的測試方式是,你是否可以運用模擬和舉很多例子將此概念講給別人聽。

例如在微分幾何中,算Geodesic是再簡單基本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測試乙個人是否真正懂Geodesic,不要問公式,名詞黨早背好公式了,你可以這樣問:

在一張白紙和一張橡皮膜上分別畫一條直線,然後將白紙和橡皮膜分別蒙在2個曲面上,以前在白紙和橡皮膜上畫的直線現在變為了曲線,問這2條曲線是否是曲面上的測地線?(不考慮特殊的曲面,就考慮非常一般的曲面,例如乙個地球儀)

4樓:

不要怕成為名詞黨。名詞黨是個開始。你可以從這裡開始,做得更深。

我現在就能大大方方承認,對於data science我還是個名詞黨。我知道很多炫酷,fancy的概念。我當然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記憶力。

UIUC的幾個data和AI方面的課的ppt我學的時候幾乎完全都能背下來,默寫下來的。但是實踐能力並不一定有看上去那麼厲害。但是我知道,我一年以後,三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絕對不是乙個現在的這種水平的名詞黨。

對於企業來說,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是problem-solver。有些看起來知識淵博的技術百科全書未必真的用起來那麼厲害(比如本人,至少目前的本人)。我現在去interview別人的時候,非常喜歡考基本概念。

而且是開放式的問題(比如,假如讓你給公司做資料視覺化,你能拿出多少種方案?每一種需要什麼資源?需要多少成本?

)。要解決這個的話很好辦。領域內的幾本經典教材當成你打魔獸的攻略反覆去操練就行了。

比如老韓的那本資料探勘,周志華老師的機器學習等等。這種書當成聖經一樣,每天都去反覆鑽研,只要腦子聰明點都能背過。不過如果是在我以後,評價乙個搞資料的能否真正benefit整個團隊,我只有乙個,最核心的標準,就是他是不是乙個,能給團隊帶來價值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能不能給團隊開源,或者節流(做髒活,真正去創造價值)。

數學或者物理你可以跳躍式的思考和學習一些東西。稍微名詞黨一點也沒關係。知識面要寬。

當然本人也曾經在這種地方載過。我曾經在一次重要的面試裡把PN結的定義給說錯了。儘管在那之前我對薄膜製備科學的各類方法侃侃而談講得頭頭是道,那次重要面試我以失敗告終。

做學術誠實比聰明更重要。尤其是對自己誠實。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這就行了。

另外,不用裝逼,也不用靠這個把妹。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你只要有這種心態,一定可以超越乙個名詞黨。

5樓:活潑的喵哥

所謂名詞黨,無非是不懂裝懂,愛面子。只要敢於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在別人面前表露自己的無知,總有一天你也會理解那些名詞,擺脫名詞黨的陰影。

6樓:

如果是字面意義上的名詞黨,無論是做學術還是做應用都不可能避免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知識是一片草原的話,名詞(概念)就像是草地上乙個個樁柱,(博士期間的研究)相當於就是選出不錯的草地(有水啊光照啊土地比較肥沃的)打上樁,然後構建知識結構就相當於拿鐵絲網把樁柱連線起來。然後在圈好的一畝三分地上種上草,養上些牛啊羊啊,過些年牧場就慢慢繁衍起來了:)

關注多個感興趣的領域,精專其中一兩個我認為是符合絕大多數研究者的現狀的。畢竟學術是個圈地的比賽,沒人規定乙個研究者必須精通所有感興趣的領域。像我老闆做稀疏和優化還有一點視覺的,也對量子計算感興趣,而且不時也會和我們分享幾個名詞,所以他也是名詞黨咯(逃 。

至於題主所認為令人鄙夷的名詞黨,令人討厭之處不是很多東西不懂,而是拿著自己不懂的知識在賣弄「或者裝逼」:) 所以其實我的一點想法:名詞黨很值得稱道,開拓視野和研究思路,不要影響主業研究就好。

至於不要成為用名詞裝逼的「名詞黨」,那就是要對學術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啦:)

7樓:Gamer42

本人分享乙個經驗,很笨的經驗,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適用所有人,大家看看就過去吧。

當我新接觸到乙個新的事物,我們給他取名為「巴巴」。

在了解與學習「巴巴」的時候,有很大概率會遇到更多名詞來解釋「巴巴」。我們把這些名詞取名為名詞「巴巴爸爸」,「巴巴媽媽」還有「巴巴叔叔,阿姨,舅舅,舅媽」。

這是乙個迴圈,我們還會在了解「巴巴爸爸」「巴巴媽媽」的時候遇到新的次一級名詞「巴巴拉拉」「巴巴丁丁」「巴巴迪西」和「巴巴波」。

再次一級還有「巴巴達文西」「巴巴拉斐爾」「巴巴公尺開朗基羅」。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名詞有乙個解釋鏈,我個人認為解釋鏈是有最底端的。所以,就是說那個方法的時候了。

造句。造乙個超級長,超級長但是無比基礎的句子,爭取用最下層的「巴巴忍者神龜一家」來解釋最上層的「巴巴」。

不說吃透名詞,但起碼理解和記憶起來會覺得舒服的多。

8樓:

一種是用名詞(概念)之間的關係互相註解,就像是一張網,新的名詞通過關係就確定位置。

另一種是通過經驗事實。比如完全解決過乙個bug,對這個bug的產生原因內在特性之類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9樓:

經驗有限。我曾經也有這樣的困惑。但是,有大量的習題和例子你也沒有多少時間去做,去看的。

高年級本科和低年級博士生階段還是以看文獻為主吧,不求全懂,但大致能知道乙個領域的概況,同時學習一些更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巧。這個時候對於很多術語,只知大概而不精通是在正常不過的。

到後期隨著不斷地思考和經驗的積累,自然能懂這些名詞中的一部分。有些也許是一輩子都沒必要太懂的。

10樓:

嗯……我是學經濟的,強答一番。

根據本校的教學計畫制定自己的閱讀計畫。

閱讀計畫中,既要有通俗易懂的,也要有艱深的。

但我說的通俗易懂不是指三流暢銷書。

我現在看的書,《江村經濟》,這是一本社會學著作,語言通俗,但學術地位非常高。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這是一本微觀經濟學中級教科書。

看到不會的名詞,就查。一天多看幾遍,看上乙個星期。

11樓:

經驗有限, 說點個人看法.

我反而覺得所謂"名詞黨"其實是個很正常的過渡階段, 尤其是絕大多數本科生一沒能力二沒精力來系統的學習很多 fancy 的東西(甚至不少情況下這樣的系統學習也不算必要). 於是在剛剛接觸的時候, 自然了解的就僅限於這些概念的表面含義, 但是時間長了就會自己試圖找聯絡.

何況如果自己做的東西同時涉及多個並不容易的方向的時候, 能基本準確的知道一些概念已經足夠支援看文獻了. 那麼剩下的邊用邊學就好了.

我覺得要想能嚴格避免任何程度所謂"名詞黨", 除非看哪本書都是從頭到尾 double check, 然而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地方適合這麼做(除了純數?). 很早以前聽某位搞機器學習的老師宣揚過一種觀點, 應該先找個 project, 然後根據需要看書, 而不是從頭推到尾.

後來我發現這種套路其實並不罕見, 上個月和一位做理論物理的老師聊, 結果他居然跟我說了類似的觀點. 而按照 project 驅動的方式學習的話, 不同程度的名詞黨現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無非是多少和彌補的快慢而已.

在EVE中如何才能成為名醬?

Einherji 首先,乙個好指揮肯定是乙個好斥候,要懂得觀察對方的走位官和高威脅目標並優先下令集火擊殺。本身要有優秀的走位能力,能夠拉好角速度和控制距離。有時間再更 張吉罡 鑑於當前國服現狀,名將沒有任何用,戰爭達到某種地步之後,請問小公尺加步槍怎樣才能打得過原子彈。表妹都可以當名將了,130TT...

考研如何才能不成為炮灰?

小華藝 誤區二 急於聯絡導師,而忽略了提公升自己的重要性。誤區三 執著於報錄比 分數線等資料,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誤區四 過度自信,對教材和真題的學習認識不夠透徹,複習主次不分。 洋蔥土豆和芹菜 你若覺得能成炮灰就是炮灰了,你若全力以赴還會成炮灰嗎?不要抱著試試的心態,這樣遲早會成炮灰。建議正...

如何在成為乙個溫柔的女生的同時不成為討好型人格?

找不到我 我們假設前提是你很溫柔,但是你不想成為討好型人格。那這樣的話,你要做的就是完全尊重自己。我們有時候說乙個人情商高,不是說他會討好人。而是說他在照顧好別人的同時,可以很好的做自己。所以勇敢做自己和情商高和溫柔並不矛盾。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你要優先考慮自己再考別人。聽上去很自私,但這並不是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