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給人「貼標籤」這個現象?

時間 2021-05-12 16:33:57

1樓:求知

人是變化發展這的,所帖的標籤自然不準確(哪怕蓋棺定論也不一定準確,可惜學生黨要記很多人名),人是複雜的,標籤只能表示自己看到的其中一面。

2樓:xmz95

不請自來,請見諒。

貼標籤本身的行為其實是人類進化的一種本能,只不過很多時候來自他人或者我們自己的標籤卻常常容易導致自己或他人因此苦惱或痛苦。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是弱者,但是每乙個都不應該被隨便定義,而貼標籤很多時候對幼年的孩子和自卑的人影響很大,甚至長期的標籤化可能讓乙個充滿自信人變得自卑懦弱。

但,標籤除了消極作用還有積極的作用,它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

推薦閱讀:

心理學:那些曾經被「貼標籤」的人,現在還好嗎?

3樓:幕雪晴川

好吧,這個就是所謂的標籤,他這個相當於別人或自己的評價。然後我們說到這個評價之後,會想到人的對號入座。慢慢發展成這個標籤下的性格了。

比如說父母長期以往的角色,你是乙個懦弱的孩子,然後就會受到這種暗示的作用,表現出這個樣子。它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乙個概念評價,他可以被定義的。

我們評價乙個人的時候,肯定會絕對的乙個字眼來概括,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又好又壞的,就是有爭議的。不要被這個評價所影響。舉個例子社會認為女孩子該是什麼樣,你就得活成這個樣否則就是不正常的。

老實人肯定是個虛化的概念,當你被評價成這樣的,你就會不由自主的向他這個標籤所靠近,做這個標籤應該做的行為。那麼怎麼不受標籤的影響而去改變呢?受外界影響的改變,或者不受外界干擾,自我改變。

就兩種啊。

4樓:leo kang

「我會帶著自己的偏見出發,期待著它被推翻,或者再次被驗證。」許知遠在「十三邀」第一期的片頭里如是說。

這句話是「科學的」。

來自芝加哥大學神經與認知中心的Dr. Robert Geltzlevy(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訓練分析師、訓練督導師、兒童分析師)告訴我們: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是先存在乙個假設,然後再去驗證這個假設。」

也就是說,當人在對另乙個人或者事物產生了解的時候,總是先建立「偏見」。

比如:「這個人還不錯,我要是這樣對他說話,他應該會那樣回應我。」

或者(面對Blue cheese)「這個東西沒吃過,看起來口感應該不好,可能和王致和臭豆腐差不多。」(我靠!居然比臭豆腐還可怕!)

我們這種預先的「假設、偏見」基本上就是「標籤」。它是幫助我們(做好心理準備)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佛祖所倡導的「如其所是」的看待這個世界,對人類來說可能確實是做不到的——因為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就是先投射乙個偏見(我以為)。難怪後來佛祖又改口說,只要能做到「如真」就好了——如同是「真」的。

在最好的情況下,人不被自己的偏見所束縛,不斷修正自己的「偏見、標籤」,接近真相,也就是「如真」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標籤,比如

這樣說話的人往往有比較強烈的意識形態取向,並且有嫌疑「要求別人也採納自己的意識形態」。這種用法在「意識形態鬥爭」領域比較常見。

說到這裡就要說到乙個其妙的現象了:

只有擁有相同理念的聽者,才會被如此說話的人「控制、脅迫」。

比如上例中的飯館老闆,在他心裡其實和網暴者擁有相同的理念:「不愛國、很嚴重」。所以他馬上發微博表示「改送華為了」,但依然被揪住不放,網暴者開始攻擊飯館老闆「不是真心愛國、迫於壓力才改送華為、沒有第一時間送國貨」。

簡單總結一下「第二類標籤」

如果你不慎用了這樣的方式「標籤」了別人,只要對方不如你的套路,你也奈何不了對方。不必時時處處「自我審查」、「保持謙讓態度」。

說道「謙讓」倒是我想起了幾年前乙個「令人稱道的日本人國民性」的故事——有關於「如何在料理店上炸雞的時候,不冒犯同伴的情況下,索要檸檬」。

題面:考慮到「人人口味不同」,而且日本人特別強調「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萬一同伴「不喜歡檸檬但是為了遷就我而委屈了自己」怎麼辦?

答案1,直接問「你要檸檬嗎?」這會被認為是冒犯了對方,因為對方很可能會遷就你而說「要」;

我個人對日本的印象非常好,我不對這個「發生在日本」的故事做任何評價。

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尤其在中國,我不提倡這種做法,因為「這是乙個擁擠的世界,我不能剝奪對方為自己說話的機會,我不能騰退出一片空間來「讓著他」,他需要學習為自己說話。

如果你來「標籤」我的話,很好,你給了我乙個「幫你破除標籤」的機會。

如果我被你套路了,那也是我的命,當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從套路裡走出來,我再去破你的標籤吧。

「標籤、套路」的說話方式,確實是當今動盪年代的乙個突出的問題。

曾經國內一派「娛樂至死」虛無化所有的「理念之爭」,那固然不好。但如今,很多國人化身槓頭,投身到「將一切政治化」的爭鬥當中,也令人堪憂。所以我想題主遇到的師長也是對此甚為擔憂。

對此,但我並不是特別擔心。

又是庚子年了。凜冬已至,我們都能活著看到春天。

5樓:desire caution

貼標籤,簡單來說就是自我暗示。分為兩種:我對自己自我暗示,他人對我自我暗示。

先看第一種,我對自己自我暗示,這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我暗示自己是怎樣的人,另一種則是我暗示自己對方是怎樣的人。比如,我暗示自己是聰明人,暗示自己是個粗心的人,暗示自己做事勤快,或暗示自己做事懶散,這些都是等於在對自己貼標籤。

再比如,我覺得對方是個聰明人,或是個博學之人,或是個自私的人,或是個天真的人,這些都是在對別人貼標籤。

再看第二種,他人對我自我暗示,這其實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情況是,他人暗示我是個怎樣的人,或他人暗示我他是個怎樣的人。前一種情況,他人的言行有意或無意的,明顯或不明顯的,讓我情不自禁的去進行自我定位,讓我覺得我是個怎樣的人,比如,他人的批評可能會讓我覺得我自己不夠好。

而後一種情況,則是他人的言行有意無意的,讓我對其產生了某種判斷,進而暗示自己對方是這樣的人。比如,他人對各種領域知識的侃侃而談,而讓我給他貼上博學的標籤。

說了以上的分類,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怎樣正確看待貼標籤要點也是兩個:第一,善用貼標籤的作用。第二,別把標籤當真。

第乙個要點可以說是利用心理的可塑性通過各種積極暗示,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幫助他人做出積極的改變。也就是不斷對自己和他人進行積極的肯定。

第二個要點可以說是「過來人」警告隨便貼標籤的緣由。那就是任何標籤只是代表一種暗示,並不代表是事實。所以,無論是自己對自己貼標籤,還是自己對他人貼標籤,或他人對自己貼標籤,他人自己標籤自己,這些都只是代表了各種暗示,不代表是當下的事實。

因此,要認清當下的事實,尤其是認清自己在當下處於什麼狀態,是否真的那麼聰明,是否真的那麼不堪等等。而不是被自己或他人給的各種標籤愚弄。因為如果連自己都判斷不清楚,那麼判斷他人就更可能失誤。

而只有做到這種自知,那麼才能正確的對自己或他人進行可塑,而不是盲目的去暗示,即避免錯用各種標籤的作用。

6樓:青嵐

「貼標籤」最初是人們為了方便自己整理社交關係而發明的一種輔助工具,我們通常的記憶方法就是通過一些顯著特點來記憶人或事。貼標籤就是為了讓自己明確某人的某個特點,它其實是乙個「對內的」行為。

這種「貼標籤」是無可非議的,它本質上只是一種工具。

但現在我們所理解的「貼標籤」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意思,變成了對某人公開的一種評價,而更偏差的地方在於,人們越來越希望將自己對某人的「標籤」推而廣之,以期讓更多的人認同並使用自己的「標籤」。

這就會出問題了。眾所周知,單一個體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放到整個社會中都只能算是片面的。而且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都存在偏差。這就導致人們在交流意見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矛盾。

都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給「他」貼的標籤,卻又不太願意改變自己對「他」下的定義。

而人們宣傳的「標籤」又往往是自己總結的、片面的認知,其中自然不乏偏頗之言,於是「貼標籤」一詞就開始被貶義化了。

至於說「如何正確看待這一現象」,那自然是看著就好。少說多看,對別人觀點的宣揚保持理性認知,不隨意附和,更不盲從。

另外,「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是更進一步的處事方式了。

7樓:

有的人就是哪路貨,你不給它貼乙個標籤,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反過來說,有的人只一些小問題,你卻給人家貼乙個大標籤,小題大做是錯的。

所以說貼標籤的問題要慎重。

8樓:世界的微塵裡

貼標籤,一是方便認知,跟歸類似得。二是增強自信,使自己感覺勝於別人,一種心理通暢滿足。三是扣帽子詆毀,對不喜歡的人進行人格監禁,滿足敵對的恐懼心。

除了第一類,其他的基本都不正面。況且標籤貼得準不准是很有問題的胡貼一氣,既是攪亂了自己的真假認知,也是對別人的「造謠汙衊」。

且,標籤是簡單化看問題,會極大的忽視細節。造成扭曲觀點。重要問題上是很不負責任的。

如何正確看待魔術?

感覺不專業的魔術給我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我們舍友給我們變魔術的時候就說變魔術要把觀眾當傻子,呵呵,傻子都能看出來你的bug。 燎原煙火 看待魔術沒有正確與否的說法,就好像政治正確,難道就真的正確了麼?歐洲收留難民是政治正確,但是給歐洲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只有從魔術師的角度,和觀眾的角度,去找到乙個雙贏...

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皆是虛妄 我想說兩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絕對的壞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絕對的好事!死亡也是一樣。人死亡之後,無知無覺,無生無滅,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安眠,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上的解脫。倘若人在看待死亡時,都能夠內心平靜,不被死亡的陰影所束縛,那這世間的所有事,其實也都算...

如何正確看待分手?

無缺 你好,我是無缺 正視分手是建立好心態的第一步。這個不是指表面上承認分手,但心裡仍然把對方看成自己的所有品。它是指你不再患得患失,不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情需求,同時暫時切斷對對方的投資。 博叔 既然如果因為生活和價值觀不能走在一起,那是道不合,不相為謀。但如何因為衣食住行的生活習慣而分手,原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