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 iGEM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時間 2021-05-05 20:57:32

1樓:孟傑

今年第一次參賽也是我們學校第一次參加IGEM,明天就要去美國了,我們經歷了很多目前就是標銅獎.....希望一切順利

2018.10.26

今天做完了presentation,一開始裝置出了點問題不過好在有驚無險,judge提的問題回答的不是還好,總歸來是太緊張,不過在poster那跟judge完整的解釋了實驗。

希望最後標銅成功。就看星期日了(英語不好真難受 )多圖預警

2018.10.28美國波士頓

不負希望,我們標銅成功。真的是很辛苦,在其中也與其他大佬的隊伍交流了,鄰居大連理工,上交大,西交利物浦,南京農大,江南大學等等也是收穫頗豐(也有和外國大學交流,但是聊的都不深因為我英語不好 )完美收官,等有空再更新個心得,晚安

2樓:creamieee

2018 iGEM

佔坑先Jamboree回來了,更新一下吧

Team GreatBay_China

High School Grand PrizeGolden Medal

Best Wiki

Best Model

Best Poster

Best Product Design

Best New Basic Part

Best New Composite PartBest Part Collection

Nominated for Best Integrated Human Practice

Nominated for Best Public Engagement and Education

Nominated for Best PresentationNeedless to say,這其中發生了太多太多,我們終於如願地書寫了歷史。

(有時間一定好好填坑

圖源iGEM HQ

3樓:wwyyxx

NAU-CHINA 2017 Gold Medal

哇!參加了這屆iGEM後我生物鐘反了,雖然我沒有去MIT,但生物鐘依然反了!實驗階段還好,但就是到最後要出資料的時候,真是各種煩!

因為我們要跑液相,樣品實在是太多了,有乙個新液相儀可以自動上樣,就省去等的時間,但非常不幸,不給我們用!然後我們連通5天宵用了老液相······還有就是最後幾天真的是連夜趕wiki,時不時大群裡傳來wiki freeze的表情包,表示這個比賽快要把我肝廢了······

4樓:

高中組千萬不要參加沒時間和能力組織,最後反正都是帶隊老師操勞,最後各方面撈外快。隊員素質低下且沒有時間做任何事,就只是建兩個QQ群的水平。

課題肯定也是老師想啦,然後什麼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參加。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寫在個人陳述裡,但是錢也要扔很多。至於平台,呵呵。

國內高中生果然還是放棄吧

5樓:

13年到17年,兩年前就不想參與了,但是各種原因不得不繼續。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iGEM變成了乙個越來越遠離科研的圈錢show!!!

不過從學生角度來看,只要有資助(無論學校還是商業),遇到好的導師,好的隊友,好的平台,還是值得花一年不到的時間去體驗的。至於科研訓練,能力培養,收貨多少,完全看你遇到什麼機遇和什麼人。可以做得很水,也可以做得很踏實。

6樓:pineappleman

回國前失眠強答一波

利益相關

2015 FAFU-CHINA & 2016 FAFU-CHINA team leader & 2017 Lanzhou team advisor & 4th CCiC cofounder

整體體驗大概如下:

不斷找到新的動力然後又因為一些行政系統以及某些坑隊友而感到厭煩現在大概對plant synbio還充滿興趣。總的來講學校給的支援力度尚可,還有提供實驗室的bench給隊伍使用。但是指導老師基本處於放養狀態,當然這個有好有壞,直接使我們完全自主命題。

這幾年igem的比賽來看,出現大量隊伍拿乙個博士生的子課題來參加比賽。有的甚至還沒有搞清楚synbio的基本定義就來參加igem,比如把功能基因的文章拿來做igem比賽,某種意義上是igem比賽商業化的乙個滑稽縮影。

作為乙個農林院校背景的本科隊伍,在天然農藥(bt)還有土壤微生物一些學科上有比較好的平台。比如16年利用2A肽系統在萊茵衣藻中共表達cry和cyt兩種bt毒素來殺蚊,這個課題就建立在學校的bt平台的資料基礎上。然後這個課題目前還在做後續的western blot的圖..

做了兩個月還沒純化出來,不過確實有效果,某種意義上解決了bt菌紫外線不耐受的問題。

然後這兩年從建立學校的第一支隊伍到第二年拿到乙個gold,最大的感受是只有交流才能促進igem隊伍自身的進步。作為本科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隊員,不可能指望他的文獻閱讀量能有多大。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組會的文獻交流,參加國內的交流會以及線上交流對於拓展思路和一些表達技術的選取是大有幫助的。

而且目前除了台灣的亞太交流會,大陸的一年一次的ccic,各種地區igem交流會也層出不窮。如果新建隊伍能夠抓住交流會的機會,不失為一種迅速提高的機會。這一點自己隊伍深有體會,隊伍基本都是大一大二組成,很少有高年級的本科生加入也沒有研究生的指導。

關於隊伍建設

做了兩年team leader,也聽說各個隊伍內部發生的奇葩事情,覺得隊伍人數控制在官方建議的7-15人其實是最佳選擇。多人數的隊伍往往意味著實驗中存在更多的bug,而且往往很難debug。同時人數一多,往往會有幾個人滑水然後影響其他人狀態多情況。

然後設定兩個隊長往往是有必要的,乙個負責純實驗,另乙個負責實驗之外的事物往往能避免隊員之間互相甩鍋的情況。

-----回國再更新-------

7樓:腿毛

Take the challenge,experience the excitement.在大學裡最正確的決定大概就是參加了igem吧

8樓:

匿了。只知道我渣校今年組隊在美國的final裡得了乙個金獎。帶隊的是乙個青年千人,團隊成員15人。

中間有個女生大一一起上英語課,後來生物系搬到新校區去了。

資金應該是充足的。

【東北新聞網】東北大學學生榮獲第十三屆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金獎

一直以為東北大學只能在數模美賽裡刷刷一等獎數目...

祝賀一下。

9樓:

參加過2015屆的拿到銀牌,主要負責igem wiki,說實話作為一名光電專業的學生,一暑假不停寫程式排版,還是完全靠興趣堅持下來的

10樓:

因為根本不是學生物的,所以我把它當成了美國七日遊。不過它成功的完成了我的期望,至少還看到了世上頂級名校的學生嘛。至於其他的嘛,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可恥地匿了

11樓:夜神K2

作為前iGEMer(或者應該是iGEMmer?)的team member、instructor、advisor、judge、和險些成為sponsor路過。很多話想說,結果欲說還休。

組建過可能是iGEM歷史上成分最複雜的隊伍,體驗過各種無奈心酸雞血憤怒狂妄自我成長,也收因此獲過各種吐槽羨慕和嫉妒,為此經歷過類似於「就算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做好一件事情」的階段(然後做好以後,頓時覺得,也就這樣了,就跟那個地方拜拜了)。和戰友們(以前叫孩子們現在覺得還是稱為戰友比較好畢竟自己也是個小屁孩)一起大起大落,觀摩過隊員勾心鬥角,接待過無數隊伍在深圳進行最後一夜的奮鬥(那會兒初賽還在香港),在BioBricks Foundation的總部裡和那五個傢伙酒後吐真言聽故事講故事,在香港被很窮的hq千方百計地拉贊助,作為乙個底層員工為了經費、實驗條件和出國名額和各級領導撕逼,在judge ,見識過賽場和judge room裡裡外外的政治遊戲,賽後被各種角色拿去貼金邀功,,也收到過道別的小姑娘默默塞在卡位明信片袋裡面的表白信。

一言難盡,一言難盡。而且就這麼一言,也足夠語無倫次了。唯確定的是,身為一百五十幾斤的胖子,突然間被二十幾個傢伙拋到空中的時候,仍是這輩子自己最確信自己價值的時候。

PS,路過粉張院士

12樓:

20191031更

帶隊的2023年北師大二附中iGEM專案上了2023年12月25日的《走近科學》。以此紀念一下已經在今年停播的《走近科學》。

《走近科學》-2023年12月25期飛向太空的實驗

20181117更

參加iGEM的最好體驗是:

自己有激情為一件事情奮鬥;

結識一群為理想而奮鬥的人。

@羅言@Timshel嗎

@creamieee

@Frost

@Azir量子力學

@蘇泓灝

@更多沒在知乎的朋友們

20181030更

2023年

SHSBNU-China(高中隊伍) Advisor

專案成果即將發表

2023年

RDFZ-China(高中隊伍)Instructor

Tsinghua Advisor

BJRS(高中隊伍) Second PI

GreatBay_China(高中隊伍) Advisor

利益相關:2023年BNU-China隊長。

Team:BNU-China

說煩躁吧,北師大14年第一次參賽,神馬經驗都沒有,從建隊到留住隊員暑期做實驗再到最後在波士頓因為同學不滿住房問題,差點搞砸整個展示,每件事情都不順利。

高興的是,通過這個比賽體驗了一把完成乙個專案的所有流程,更新了自己的一些觀念。

接下來分享幾個側面吧。

個人思想的轉變。通過在參加iGEM半年多的經歷中,我會更傾向於將來進行應用型科研。一是因為覺得這樣能夠做出更實在的產品,不見得有許多理論發現的高大上,但也能夠切切實實引領這個社會發生變化;二是應用型科研必定涉及成果轉化,更多需要來自不同方向的成員進行團隊合作,我個人喜歡在團隊中完成乙個相對目標明確的專案。

體會到無私的精神。師兄師姐們經歷過的也會是我們即將經歷的,他們的樂於分享讓我也獲益頗多。在建隊以及專案過程中,缺少各個大神的幫助,專案之前是沒法完成的。

建隊前期一直在學習張浩千師兄撰寫的關於建隊的一些經驗,國內各大新隊伍或多或少都會借鑑吧。中途和清華生科隊伍交流了一次,表示如果需要,可以幫忙提供3D列印,只可惜我們最後沒有用上,不過還是很感謝的。之後一直和北大隊伍交流比較多,14北大的advisor之一康力師兄,前OUC-China隊長,也經歷過類似於重頭建立隊伍的經歷,給了我很多建議,印象最深的是和師兄聯絡好去年4月某個週末在北大iGEM實驗室(誤)辦公室見面,師兄髮型凌亂(誤)帥氣的吃著煎餅帶我走進實驗室,聊了快乙個上午,這些無私分享的內容確實讓我們隊少走了很多彎路。。

去年在乙個中加野外課程結識到幾位復旦iGEM的師兄師姐和當課程助教07iGEM北大的隊員屈銘志師兄,今天遇到了清華iGEM前隊長李騰師兄,都感覺很親切。通過iGEM這項經歷,雖不一定是一起參賽,但是當這群參賽過,切切實實做過實驗的人站在一起,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參加HSYLC X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墨魚子 最大的體驗是體會到了teamwork的樂趣 普通重高學生平常我真的非常非常不喜歡兩個人以上的teamwork 因為我真的碰到過太多划水的啥也不幹的人 但是在capstone project遇到的組員我們一共四個人我一想到那一天晚上我們在課上brainstorm的場景都很激動那真的是我第一次感...

參加星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劉洺源 占個坑。3.0打到八強,因為前幾天的輪戰被強制要求休息,導致錯過了與復仇者一戰TAT 因為酒店水平比較好,貼心度和舒適度與新國辯不好比,但是的確是最有人情味和社交感的比賽,也是讓我愛上沙士的比賽。最深的印象有三,一是第一天因為房間不夠我住在旁邊一站地外的酒店,結果被奇襲凌晨五點穿正裝往回跑後...

參加知乎 Live 是怎樣一種體驗?

邵老師說 大學期間在某培訓機構擔任助教乙個月,人均客單價3萬多,感覺這30天老師講的備考方案還沒有知乎live上的40塊錢小時聽來的備考經驗來得實在。拓展了我對不同行業的一些初步認識和了解,尤其是職業板塊對於職場與業內知識的分享可圈可點。年輕人多學習些經驗,聽從長輩教誨是好事兒。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