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不帶標點符號是什麼心態?

時間 2021-05-05 13:04:37

1樓:「已登出」

我說幾句,要看,你就自己做標點句讀,不想看直接出門右拐走好不送。

還對編輯惡語相加,你有本事自己找刻本影印本轉文字看啊。

對別人的文字編輯工作不尊重,你什麼心態?

2樓:zqin

在古文中,不能說始終沒有標點,「句讀」逐步興起和發展,是事實。同時,「句讀」的運用始終不像現在的標點這樣大規模普及,也是事實。題主引的這段,估計就是原文沒有標點、錄入時也沒加上。

至於說「句讀」不那麼普及的原因,按照題主要求,從心態的角度分析,我個人揣測有兩點:一是尊古、保守。聖人留下的經典,自然是不能隨便改動的,所以不便妄加標點。

那麼後輩追摹古人,自然也是不用句讀,更能突顯「古意」。二是畏難、偷懶。給浩如煙海的古文斷句,是多麼大的乙個系統工程啊。

以前看過,曾有人問朱熹為什麼不給古文斷句,朱熹回答說「難,難,難。」

3樓:

古文不是不要標點。

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會標註的……

不過中國境內並沒有一套流行通用且長期被使用的標點系統就是了……沒記錯知乎上已經有類似問題了,我就不查書細說了。

4樓:

因為古人讀起來不費勁(除了一些有爭議,比如《論語》:廄焚。孔子問:

「傷人乎?」不問馬。另乙個版本:

廄焚。孔子問:「傷人乎?

」不。問馬。)一般情況下,他們根本不需要標點。

當然不排除有使用句讀的古籍,有句讀的大部分是經部書籍。

其實句讀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句讀錯誤,給古籍加錯標點所造成的問題比不加標點大多了。話說現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有出一系列的點校本,可以一閱。

其實看多了就會發現有沒標點沒什麼區別,看得懂的人沒標點也看得懂,看不懂的人有標點他也看不懂。

配合繁體豎排閱讀風味更佳。

話說,下這麼多禪師語錄還這麼自大真的好嗎?

無知真可怕。

5樓:sapereaude

古文原本就沒有標點符號,要自己加標點句讀。

跟甚至連在知乎也已經被無意識濫用的"心態"這個詞無關,

跟知識有關。

聊天必須帶標點符號是什麼心態?

徒步前行 抱歉,不了解你們這種標點控患者 本人以前個人聊天習慣以空格鍵間隔,因為這樣比較省事,畢竟現在是快節奏社會,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了改動,可能是我習慣用九鍵打字法吧,發現逗號比空格鍵更好用,其實沒有人是傻子,你要做好隔斷,都能明白你的意思和組成 至於我個人而言或者個人看法來說,聊天最好不要輕...

為什麼現在打字不帶標點符號的人越來越多?

十月 沒什麼好講究的其實,依個人習慣來就好。我之前也是一直只用空格來間隔句子。後來喜歡上乙個人,她在聊天的時候都非常嚴謹的使用標點,久而久之我也就被感染了。現在看到不帶標點的反而感覺很彆扭。標點明晰是個很好的習慣,建議培養並保持。 302585 如果是長篇大論寫文章的話,不加標點符號的人應該不多吧。...

為什麼要設計中文標點符號?

許瀚文 漢字的大小。漢字在金屬活字是代維持1em的大小,數字字型則是1000 1000 units大小。漢字設計比一般西文字型為大,一般西文字型的bounding box高度維持在幾百 units左右,西文字型的標點符號跟漢字配根本太小,粗度也不夠而顯得太弱,所以有另外設計必要。漢字空間的使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