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究竟是什麼?為何有人說它是被掏空的資源?

時間 2021-05-07 23:15:28

1樓:你的小盒子

先發兩個人觀點,再發我的看法。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教授李零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

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先生是著名學者,也有人採訪他,他和別人對話如下:

Q:那你怎麼看「國學熱」?怎麼看儒家?

G:我坦率地和你說,我不喜歡「國學」這個詞,因為國學這個詞帶來三個後果是很嚴重的·。第一,它把中國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窄化了。

窄化到漢族,再窄化到漢族的儒家。其實中國文化裡有非常多豐富的,不僅是漢族,也包括其他民族。

至於儒家,我覺得儒家有我們尊重的地方。但我們要看到,它必須是轉化的,就像你後面講的,林毓生所謂「創造性轉化」。如果沒有經過這一層轉化,想復古,重新回到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因為那個社會基礎已經沒有了。

2樓:蟻鵝

個人覺得現在的國學有些被過分拔高的傾向。

我最近有這麼乙個思考。覺得那種認為古人多麼多麼有智慧型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從一般規律來說,人的智慧型應該是不斷進步的,從現實的文明成果來說也是這樣。

有沒有個別人物的思想幾千年後還熠熠生輝?有,但應屬個別。越是久遠的東西,他們實際上可供繼承的智慧型就越有限。

比如隋唐時期,他們之前只有春秋、南北朝等的智慧型遺產。

所以我始終不覺得國學的智慧型有多麼多麼高深,之所以覺得高深,也是因為現代人的智慧型有了進步,將這些國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解讀,進行了生華發展。是學生進步了,不是教材多麼高深。

3樓:薛丁格的貓砂

以在下愚見,「國學」之精粹並不在於「是什麼」,而在於「為什麼」。

凡去者必有來處,然而結果與過程的「先進程度」往往並不等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說法,主意是不錯的,但「糟粕」與「精華」卻是雜糅的,不能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來確定這種「思想」或「文化」是不是糟粕。依己愚見,對於很多問題,思想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社會的發展水平,而思想的過程才真正體現思想家本身的水平和思想的精到與否。

前者可以積累,故今尤勝古,不必迷信傳統。而後者基於個人的天才與閱歷,才是真正歷久彌新的寶藏。譬如說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早就被證明有誤,那些時人嘆為觀止的推理和實驗設計今天看來似乎也不那麼精妙。

但是,對於任何乙個學生來說,要從無到有地構建乙個物理思維的體系,就必須要去學習那一代的學者在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行思考的方式。而基於這種基礎構築的物理思維,會一直生效到他去學習最艱深的知識。在自然科學領域,「結果」和「過程」被分得很開,沒有人會去嘲笑牛頓不懂量子力學,也不會去篤信日心說,哪怕哥白尼的名頭再大。

但在文化和思想領域,這樣的分劃卻極不明晰。總有人要回到古時去,總有人要將過去一刀斬掉,總有人因為推崇「儒學」(有引號的,真的)就將跪拜也捧上了天,總有人因為跪拜不好便要去拆孔廟(躺槍)。固然文化和思想不像自然科學一樣以決絕的腳步在邁進,古代的思想結果也多少是有限於時代的。

每乙個時代應該有它自己的思想,層層演進,生生不息。但這個「演進」是有來處的,基於過去的「過程」成果卻超脫過去的「結果」成果,汲取了先賢的思想過程卻擺脫了先賢的思想這一重負,一腳踩著現代的廣闊視野與社會現狀,一腳踩著往聖的跋涉與求索的過程,這才叫繼承傳統文化。

4樓:羚翹解毒丸

掏空?開什麼玩笑?當代中國有幾個人能學明白國學?

國學典籍瀚如煙海,幾乎每一本都晦澀難懂,需要反覆閱讀,除非專業人士,普通人一生都看不了幾本,更別說看明白幾本了,沒看明白的東東,何談掏空?

5樓:逍遙大掌櫃

國學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這裡不做鎖述。我更喜歡用古中國文化這個說法。

既然是古文化,那就有其優秀的地方,也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不用一棒子打死。

說被掏空,我覺的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從某些角度看也許盡是糟粕,沒有咀嚼的價值,但從文學,美學等角度看,還是無窮盡的。

平心靜氣,認真辨讀就好。

6樓:

國學這種東西,就是由皇帝叫人編寫的,也有自乾五編寫的,內容無非教人如何成為乙個高階奴才

造反有理的東西,從來不是國學,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東西才叫國學

7樓:曹山伊

現在中國的體制教育,只是難度太大,學起來不容易,有兩種辦法,一是降低教材難度,這一點不太容易,二是提高孩子記憶和理解的深度和寬度,這一點通過讀經可以實現。小齡兒童可以讀四書五經,大齡孩子可以讀《人生四書》

8樓:泠泠七弦上

從題主問題來說的國學應該是四書五經為代表的經史子集,掏空之說我感覺可以理解,也確實已經被掏空,因為以朱熹先生為代表的注集已經將國學大義已經固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難再挖掘更有意義的思想。特別100年來新文化運動,國學少人問津研究,更加覺得挖無可挖,掏空我很理解!不過最近的100年是社會制度劇烈波動,思想起伏很大,國學新義早晚會有人能挖掘出來,這一點我有信心。

9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國學是個過時的學科分類。

現在的大學(除了武漢大學等大學以外)都不把國學作為乙個單獨的學科門類。

由於國學的門類更加龐大,不可能有人系統且完整地掌握它們。國學的分支演化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比如: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攷古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宗教史等各個分支學科。

當然每一門學科還有更加細化的各研究方向,能在自己的學科門類中成為翹楚都是極其困難的。

武漢大學培養的國學院本科或者研究生也最多從事國學知識的普及,要做某一學科的研究,也必須有專門的系統訓練才行。

最後,自稱「國學大師」,或者別人贈他「國學大師」也坦然接受的人,都是騙子。給他100條命也學不完這麼多東西...

10樓:Zhang Fuguang

不是掏空,是壓根沒人掏。

今天去找教授開推薦信,他熱情滿滿地發表寄託:

你們去外面學一學先進的方法,回來搞咱們自己的歷史,這是非常迫切的呀。(大意)

我心說,您這些年沒用西人方法,也沒把老祖宗那套拾起來呀……T_T...

錯別字滿篇亂飛的年代談振興國學太奢侈。

最要命的是,敢說的人很多,真心聽的人沒幾個。

11樓:sixue

乙個人接受了很深的傳統教育,但是卻沒有學到傳統文化中任何真正有用的學問,結果這個人沒法被冠以「xx家」的頭銜,於是就被稱為「國學大師」。

這就是國學。

12樓:

國學的概念本來是民族主義的產物,是以前為了區別西學而言的。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現代社會,把學問來劃分中西是荒謬的。其實對比來看先秦諸子和希臘眾智者思想,會發現人類考慮的問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13樓:袁學孜

談到「國學」首先要了解乙個問題,什麼是「國學」?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等。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

它興起於20世紀初,2023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傳統文化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2023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第二個要了解的問題,國學到底學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秦漢以前是「儒墨道」,漢唐之後是「儒釋道」。

而古代學科的分類又以四庫全書的分類作為主流,將所有流通的文字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的意思為「不變的道理」「聖賢的人生經歷」。所以「經典「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主要依據。

與今人學史講故事的主流不同之處在於古人學」史「的目的是」經史參合「。因為古人認為大部分人人生經歷有限,如何在最有效的參悟人生的道理,學以致用?」以史為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

「所以古人學史的方法是讀史書,設身處地做換位思考。在這種思考中與經典中的道理相互印證,並在自己生活中實踐、吸收和提公升。

現在的國學有個很不好的趨勢,就是只要是古籍就被稱為國學經典。其實我們現在社會上宣傳和推崇的所謂經典,絕大部分都是子部和集部的內容。子部,顧名思義就是諸子百家。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一家之言,有可觀之處但是也各有偏頗。而集部,則更加豐富多彩了,文學、藝術、軍事、科技無所不包。

所以談到國學,首先要對國學有個清晰的認識,而不僅僅是依靠道聽塗說。

14樓:

儒學只是國學的一部分吧了

其他方面的還有很多春秋戰國都有百家爭鳴

甚至周易這些也是

掏空是遠遠不可能的

隨隨便便乙個都夠研究一生的

15樓:

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自己沒有創造什麼,所說全是前賢所傳,自己只是整理敘述而已。孔子最崇尚的是周公,好古人對性德的秉承,治世之長久。

前賢古人所傳乃道、德、仁治世養生,歷經朝代這三樣沒有了,於是孔子述"義",欲令天下人明白理,重新提倡復禮,回歸仁義,再回歸道德之世,大同之治。

國學只是乙個統稱,通俗的講就是本性之學。大至一天下,小至己身,一域所圍謂之國。心之所在,身為國。王之所在,封疆為國。

淘空不至於。只是中國人失傳兩百年以上。期間難免受西方哲學論辯的觀點影響來評述。

國學的實質就是說的自己的本性和習性,衝突及調和之學,在國為御政,在身為養生。

哲學究竟是什麼

大寫他者 哲學的本質是追問。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哲學的界定是有所不同的。古希臘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逍遙學派,將今天的自然科學,如物理學數學等,也視之為哲學 當然其他還有倫理學形上學等 可見,在那時哲學範疇之廣。儘管每個時代對哲學的內涵外延之界定都有所不同,但愛智之學或說追問,仍可視作是哲學的本質。 ...

心學和理學究竟是什麼關係?

無極中太極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這是自然而然 勢所必然 理所當然。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相對唯心有唯物,相對微觀有巨集觀,相對矛盾有統一,高低 內外 正反 大小 長短 遠近 新舊等等。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矛盾是絕對的相對,統一是絕對的絕對。變和不變 絕...

哲學究竟是什麼,應該怎麼去理解哲學,應該怎麼去學習哲學?

haolan963 哲學是希冀著把握天地萬物宇宙人生古往今來的一切 大全的思維性努力。咱們中中國人叫做 徹 悟。我們對哲學的理解與開始徹悟的契機有很大關係。你是如何看透的,你用什麼貫穿著這一切,這便是你的哲學。這種徹悟性的哲學是不可學的,學的只是一條條路,幫助我們在某一剎那真正徹悟,就如同佛教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