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行人如何能夠保障臨終正念?

時間 2021-06-12 16:50:19

1樓:wstc999

佛法總不出因果二字,臨終正念自然亦有其因果,其果相雖是在臨終現前,其正因卻需在平時種下。

首先,淨土法門的關要在於「欣厭二心」。「欣」即欣求心,是指對於往生極樂世界要有強烈堅固的求願之心,「厭」即厭離心,是指對於娑婆世界輪迴有強烈的求出離之心。

淨土法門之所以能不斷煩惱而得往生,說白了就是靠對於往生極樂這個最大的執著來擊敗一切其他的執著。換句話說,往生極樂這件事可以不是你生命中的唯一,但必須是你生命中的第一,是你今生所有事情當中順位排在最上面的那一件,當其他事情與它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只能為它讓路,這才是我們常說的「真信切願」的標準。

其次,我們常說的貪心、嗔恨心即屬於「厭」的部分,既然要厭離娑婆的一切,自然就要學會慢慢放下貪嗔這些對於娑婆的執著,但是這種放下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什麼叫絕對?即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做到不起貪、嗔、痴(煩惱種子不起現行),最低也是觀行位圓伏煩惱的境界,這對於我們這樣的具縛凡夫而言是不現實的。

什麼叫相對?就是你在遇境逢緣時仍有可能會起煩惱,但起煩惱後你卻能夠不忘提起往生極樂信願之心(即「欣心」),此時你就反問自己的內心,相比眼前所執著的這些貪嗔痴煩惱而言是否往生這件事對我更加重要?如果阿彌陀佛現在出現在我的面前就要接我往生,我能否放下眼前這些煩惱之事立即跟他走?

如果你的內心經過真實抉擇後,能夠非常肯定地回答「我能,百分之一百能」,那你當下的信願之心就是合格的,因為你雖然還做不到不起煩惱,但你欣求極樂的願力大過對於娑婆的執著,只要這種信願不退轉你就百分之百能往生。

最後,你之所以擔心自己臨終時做不到信願正念堅固,很可能是因為你平時就從未做過這樣的拷問、抉擇。臨終一刻到來時阿彌陀佛的願力必然會兌現,此時就「身無病苦」而言完全是靠佛力的加持,不是靠你自己。但「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則是由你平生自力積累信願和臨終佛力加被不倒兩部分和合而成(此處「平生」是指從聽聞信受淨土法門起一直到臨終前),你平生所修積的信願之心是因,阿彌陀佛臨終時的願力加持是增上緣,因緣和合故而臨終能夠正念現前。

倘若你平生沒有信願之因,則臨終時阿彌陀佛的願力亦無從加被你,同理,若臨終四大分離之時沒有佛力增上緣的加被,你僅靠自力要想不起顛倒繼續保持住信願正念也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平生先要有真信願,臨終佛力才能加持你信願不倒,就算是觀經下品的惡人往生,臨終時也需要有善知識先教他生起信願,然後稱念佛名才能往生的(對他而言「平生」就是從聽受淨土法門到斷氣這短短的一段時間)。

那你自身要想在臨終能保持信願正念,就必須在平時下功夫,注意這個功夫不是指你的念佛功夫,而是指信願功夫,當你遇到起煩惱的境緣時就要修信願心。具體怎麼修法?就是上面我提到的,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反問自己如果現在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能否放下眼前這些煩惱糾結馬上跟佛走嗎?

能否把往生這件事放在第一位,其他再重要的事情在它面前都可以看得開、放得下?你抉擇下來的答案就是你的信願,你的信願就是你念佛往生的關鍵,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自己心裡應該最清楚,根本不必問別人。在你的一生當中,你要時時刻刻反觀自己的信願,遇境逢緣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自己信願還在不在,在這一次次的反問、抉擇當中,你的信願自然就會越來越堅固。

你活著的時候能一直信願堅固,雖然種種這些事情還是會令你起煩惱,但在往生大事面前你能夠看得開放得下,那你就具備了自身的信願之因,到臨終時再加上佛力增上緣的強大加持,因緣和合果必現前,何憂之有?南無阿彌陀佛。

如何能夠堅持自律!?

IAM樹樹蜀黍 首先就是培養興趣,把你要做的事當做乙個樂趣。然後就是制定乙個計畫,給自己設定乙個以一周為期可以實現的小目標,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和遊戲闖關一樣,讓自己每一步的提公升都給自己帶來一種榮譽感,就會覺得輕鬆很多。而且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保持乙個好的心態。也要培養一些小的愛好,別讓自己過得太單調,...

如何能夠 換位思考?

花想容 如果您是乙個視覺型學習者,對畫面比對文字更加敏感,那麼可以購買一套情緒卡牌。我最常用的一套卡片叫作 The Bears。你可別小看這些卡片,它們可不是給孩子使用的,這些熊卡片可以幫助你學會揣摩和分辨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情緒。在表達自己觀點時,多用 我 開頭的句子。比如,用 我不喜歡你經...

如何能夠殺死亞人?

顧小虎 亞人雖然不會死,但是會分為四大肉塊,這四個肉塊會進行快速重生,重生之後的樣子與原本的樣子一模一樣,如果散落的比較遠的肉塊就無法進行重生,比如頭部,擊中頭部一擊斃命,頭部就是亞人的弱點。 方法一 將其引入乙個密閉空間,其實開放空間也可以,往他附近投放大量的有毒 或麻醉 氣體,長時間不會消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