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評書(封神 西遊等神怪書除外)中的神話內容一般起到什麼作用?

時間 2021-06-05 13:24:31

1樓:康員外

有乙個戲劇用詞叫做機械降神專指當戲劇衝突陷入發展瓶頸或者邏輯矛盾時引入超自然力量打破瓶頸扭轉矛盾。相比真實歷史的瑣碎複雜和無聊,為了吸引市井百姓,評書故事必須大幅簡化過程並突出主要人物戲劇性,所以世界觀相比現實必然會殘缺和矛盾,神話就是補全這些故事中缺陷的拼圖。神話給演義故事提供了一套簡陋但是自洽的邏輯,去掉神話之後演義的邏輯大多嚴重不能自洽。

2樓:

我覺得還有乙個可以增強人物的豐滿度。比如薛仁貴,你光說他厲害,來乙個挑乙個,跟李元霸似的,無憑可考,無據可查。這總顯得有一些單薄,說白了大家聽著假,憑什麼他就無憑可考,無據可查,加上神話色彩就會好很多,他為什麼這麼大力量,他吃了九牛二虎之力。

再比如諸葛亮,燒博望燒新野舌戰群儒,這是個人能力,一說借風,厲害了,近乎妖人了就。再比如說六部春秋,你光講各國征伐,聽著總會有一些乏味,加上神話色彩從前面的皇娘鍾離無顏到後面的孫臏結江鬥法,到後面五雷陣,這書顯著熱鬧。

至於解放後去掉神話內容有哪些失色或者硬傷的地方,其實到是不多,不過聽王玥老的書有時候他自己會說:「同志們,這點以前來說稍微帶點封建迷信,不過我也只能給您這麼說,要不他不合理」,有的能解釋的他也會找乙個相對科學的解釋,比如講薛仁貴怎麼過河回長安內點。。。

評書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在哪些地方?

已登出 專業的東西老幾位都說了,我只從聽眾來說,書看就行了了,為什麼還要聽。因為累眼睛。現在讀屏軟體都有了,為什麼還要聽有聲讀物,因為能聽出人物,聽出感情變化來,那為什麼還要聽評書,因為既要聽故事人物,還要聽批講。數學夠枯燥了,為什麼有的老師能講的津津有味,有的只會照本宣科。語言本身就是門藝術 西萌...

為什麼年年有人拍西遊,卻沒人拍封神?

風月無恨 封神只有一些框架和人物設定,劇情自己都圓不上,只能尬吹天命。寫的正派闡教虛偽醜惡,反而反派有血有肉。全書看下來,真正立起來了的角色是聞仲和通天教主,兩個悲劇英雄。君不見如今翻拍的幾個封神題材核心,都是將本來反派的思想給安在正面人物身上了。哪吒 我命由我不由天 姜子牙 不救一人,何以救天下?...

為什麼好多人用了封神演義的宇宙來解讀西遊記呢?

秋倏 不然用紅樓夢?賈寶玉死了以後,靈魂再度變成那顆石頭,偶然間被女媧拾到了。原來,天被撞了乙個窟窿,需要石頭補天,女媧穿越時空,找到了化作石頭的賈寶玉,他見石頭記上刻著的情史,感慨萬千,便把他煉成五色神石,用來補天。林黛玉再度化成絳珠仙草,怎麼也找不到當年給她澆水的人兒,心中哀傷,以淚洗面,終於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