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般若密心經有什麼好處?或者什麼用處

時間 2021-06-01 02:41:16

1樓:普波居士

對於乙個初接觸佛法的初學者,讀般若部經典其實真談不上有什麼好處,更不要說用處了,因為你的修行並未達到那個深度。不如多看看《十善業道經》《壇經》,可以知因果、明善惡,斷惡修善,遠離災禍。生活中常生真實的智慧型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煩惱和生活壓力。

這就對初學非常有用了。

2樓:張工

《心經》善明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菩薩在進行深度完全理智思考時

照見五蘊皆空

觀照到五蘊(眼之所見、身之所受、腦之所想、行之所為、心之所識)帶來的煩惱原本都不存在。

度一切苦厄

這樣可度過一切痛苦和災難。

舍利子留給後人的一句遺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眼見帶來的煩惱與虛空沒什麼兩樣,虛空與眼見帶來的煩惱沒什麼兩樣,眼見帶來的煩惱與本不存在的虛空是一回事;感受、思想、行為、認識帶來的煩惱也都與此同理。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種種離苦得樂的方法與虛空一樣本不存在,心裡不生煩惱則不用去滅,心裡沒有汙垢則不必去淨,心裡不增痛苦則不需去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空明純淨的心中沒有眼見引起的煩惱,沒有感受、思想、行為、認識引起的煩惱;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不清淨引起的煩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受汙染引起的煩惱;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眼界不寬引起的煩惱,乃至沒有境界不高引起的煩惱;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心裡不明白引起的煩惱,也沒有雖然心裡全明白但因無法改變而引起的煩惱;

乃至沒有害怕衰老死亡引起的煩惱,也沒有雖超越了對衰老死亡的恐懼但因放不下其它事而引起的煩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沒有痛苦都有哪些、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怎樣止息痛苦、怎樣走好人生路這類問題本身引起的煩惱,沒有智慧型引起的煩惱,也沒有得失引起的煩惱。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由於心裡沒有患得患失的緣故,有智慧型又有情感的人由於依靠完全理智,所以心裡沒有牽掛阻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由於心裡沒有牽掛阻礙,所以會沒有擔心害怕,會遠離是非顛倒和不切實際的夢想,達到徹底清淨的境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徹悟的人,由於依靠完全理智,因而都能得到無比圓滿的智慧型。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可知,完全理智是無比神奇的心理暗示,是無比明白的心理暗示,是無比有效的心裡暗示,是無比XX的心理暗示,能解除一切痛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因此要說完全理智的心理暗示語。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現在說這句暗示語:

去吧,去吧,到幸福的彼岸去吧

到了幸福的彼岸,智慧型又清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究竟講了什麼?為什麼被稱為領悟佛法的根本法旨?

洪權 心經,講的是如何修心。注意,第一句就是行深波若,也就是進入靜坐的深度寂靜狀態。看心經的人,沒有靜坐的,等於白看。接著,照見。照,就是直接看,籠罩,是注意力非常細微到了可以看的乙個念的程度。心經,不是理解的,不是講放空的道理。而是描述乙個如何做,做到了會有什麼體驗的過程。於是,菩薩在靜坐深入寂靜...

讀心經 為什麼會頭暈?

阿奶 在排除病理因素的基礎上 這是好事 當我們讀經書或者是做相關靜心的時候 我們會有各種感受 沒有感受其實也是一種感受 身體會給出各種反應 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一些事情 這個時候 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感受它 找到令你感覺最舒服的方式 靜坐下來 去感受這個部位 只是感受 不用去做任何事情 不帶任何的評判 就...

在本省讀大學有什麼好處?

1.在每學期期末外省同學苦惱訂票回家問題的時候,你這方面的煩惱會比他們少。2.在回家花費的時間或者金錢上是比外省同學少的。3.如果你是乙個戀家的人,在本省甚至是本市,回家的次數是多於外省同學的。總的來說就是回家方便吧。1.感覺家離得近,莫名有一種心安的感覺 2.路費省啊 而且回家也更方便,更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