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音特美ER4系列乙個單元動鐵能達到的效果其他耳塞廠商要堆多單元來做?

時間 2021-05-30 21:05:50

1樓:鸚鵡博士麼麼噠

音特美的一單元設計其實就是它的短板。單單元就是頻響延伸不足導致極高頻丟失,所以小四的聲音並不是很順滑,有毛刺感。然後就是樂器和人聲的密度比起多單元旗艦動鐵來說密度要差一些。

所以在現在的技術下,小四也就是值個2000-3000塊。並沒有那麼神奇,也遠遠比不過萬元旗艦

2樓:

你在乙個聲學處理良好、室內響應良好的環境裡聽乙個平直頻響的箱子,對比音特美的產品,你聽到的音色差別和音特美的塞子差別不會特別大。

因為音特美首先是聲學研究機構,你要注意他們公司的名字是Etymotic Research, Inc,他是研究人是怎麼聽聲音的,也研發了許多聽力測試、聽力保護的裝置,因此知道怎麼做耳機會有乙個明確的、適合的頻響Target,從入耳耳機的發明到2023年的ER4系列發布到今天新出的廉價版本ER3SE,20多年來所有產品的頻響特徵幾乎就沒有怎麼變化過,這是聲學研究的結晶(就包括三節套深入佩戴也是為了獲得準確平直的超高頻延伸以避免出現高頻峰),音特美之所以要用動鐵單元是因為需要深入耳道放置,並不是因為動鐵所以動鐵balabala,因為很長一段歷史內,微型揚聲器的失真表現不佳,只有動鐵比較適用,這也是為什麼音特美的微動圈產品會差一口氣(當然現在可能有條件開發出失真比動鐵低的微動圈了),當然不是那些堆單元、做HUFI頻響甚至相位差都控制不好的耳機組裝廠可比的,他們之間的高度有天地之別,次元級別的。

多單元也不是完全無好處,如果設計合理,由於振動面積的增大,可以降低許多方面的失真,但是相位差控制相當的麻煩,複雜的分頻器設計等還有可能消耗掉許多功率,極容易受到耳放的輸出阻抗影響頻率的分壓,那我為什麼不用單個指標更好的單元來做呢?換句話來說是這樣子的,再說你人耳感知失真的能力本來就是有限的,如果不怎麼可聞,就可以認為是達標。

不信你可以來試試盲聽,看你能不能找到THD失真平均最高能去到0.5%左右的ER4(他甚至是這其中聲音最好的乙個

真·耳機盲聽AB——新一期節目開胃小菜

3樓:水月

瀉藥。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作為嚴謹的聲學企業,音特美設計er4是所使用的理論,設計方針,即使在現在這麼多做多單元動鐵耳機的廠商裡,也有95%(保守估計)以上的廠商根本就無法理解。

為何?這基本上是次元的差距了。

但是很多井底之蛙們啊,從來就都以為這天就只有那麼大。

怎樣看待美與醜?

哈哈 每個人都是美醜交織的存在,無論是最容易發現的外貌,還是不容易發現的例如 行為,性格,思想,言談,學識,為人,等等 所以按理來說美醜是沒有可談性的,沒有絕對的醜,也沒有絕對的美,在某些情況下美醜可以相互轉化,比如乙個外貌很漂亮身材很好的女生,口臭嚴重,而且脾氣很差,聲音很粗糙,或者她當著你的面吃...

如何看待全網都在推薦伊斯特曼e20d?

棺材無聲 全網推薦,不一定就全網的人都買,一般在網路買琴的,都是新手,除了天生自帶幸運Buff的朋友,一般買回來不覺得什麼,過很久之後,都會覺得挺坑爹。音色好手感差,手感好音色可能總是覺得差點啥。抱著琴的時候,總是有點不舒服,有點卡手。反正,我是很在意這點的,覺得琴抱著不舒服,我就會放下,試第二把。...

怎樣評價和看待ThinkPad低端E系列?

E580簡直是我用過的最差的電腦,用沒多久就有幾個鍵盤按鍵不好使,後來再就是電源不好使。我之前有電腦用了7年都沒這麼多硬體的毛病。電腦沒事就宕機,可能是windows的鍋。但硬體軟體加起來,體驗差的一B。 我的e40買了10年了,當時4500買的,一切都還ok,只不過現在我把密碼忘了進不去了,當時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