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有科學依據或科學道理嗎?

時間 2021-05-07 09:36:18

1樓:為之

這是混淆了哲學與科學的概念,見此。

2樓:雷較瘦

今時的中西醫經常在五臟六腑的問題上爭吵不休。比如西醫中有腎病,但是沒有腎虛,所以就容易引起矛盾。

從歷史的發展看,西醫是從國外引進的,就必然涉及到翻譯的過程。為了對應人體解剖的器官,早期翻譯者使用了中醫的人體術語,如五臟的腎、肝、心、脾、肺,沿用到了今天。而這些術語,兩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就用上了,所以作為後來者,西醫該尊重中醫的用法,至於演繹應該限於自身的語境,超出就會鬧出笑話。

我們的祖先是懂解剖學的。在還沒有文字之前,必定就有關於動物及人體結構的稱呼。打個比方,當古人狩獵一頭野豬,開膛破肚之後,便有了分肉與內臟的需求。

恰好有人不喜吃某個內臟或想吃某個內臟,就會說「我要吃豬肝,不要豬肺」。這必定是五臟最早出現的由來。

五臟最早也是用來指代生理結構的詞彙,是一類食物名詞,並不涉及任何醫學功能。內臟相對肉更為稀缺,所以便作為祭祀神靈之用。《禮記·月令》曰,「春祭脾。

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

冬祭腎。」

這個祭法與五行分配不相應,是由五臟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古人記載,「月令祭四時之位。乃其五臟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

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

秋位小卻。故祭先肝。腎也,脾也俱在鬲下。

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

」隨後,當文字出現,就必須給五臟配上相應的字。

前述講過造字的方法,心為象形字,即為心的外觀,這便是古人精通解剖的明證。

此為肺字之金文,也與肺的解剖外觀相近。

其它三字則缺乏演變過程的考究,應該也是同理,但可以確定的是,五臟最早並不與五行相關聯。只是由於醫學研究和理論的發展,古人開始用五行思想來安排五臟的順序和次第。

在諸多內臟的結構特點上,五臟與其它器官有明顯的區別,且數量為五,所以聯想到五行是很合理的。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臟。

解答謎題的關鍵在於,古人是如何將太陰、少陽、太陽、陰陽平衡、少陰屬性分別賦予五臟的,根據是什麼?

從造字的源頭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我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解剖位置和特點:

腎在最下,故為太陰;

心在最上,故為太陽;

肝在左,故為少陽;

剩下的肺,就安排個少陰。

而且腎和肺數均為雙,也屬陰。

後來,從四象到五行,再加入乙個中間的脾,便為土。

天地相應的觀察

當季節變化,人的身體情況也會相應發生改變。比如夏天,心跳動的頻率就會相對其它季節更加厲害。這是可以通過自身的感受或是觸控而得到的結果。

而心也是一刻不停地跳動,所以太陽非心莫屬了。

天人相應,四時對應四臟,再由四象過度到五行。

我想,大概的五臟理論雛形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然後就衍生出五臟理論的應用。提出一種理論,不必然就會被全盤接受,馬上接受,甚至還會遭受今天的各種對陰陽五行的白眼。第乙個吃螃蟹的人,肯定要遭受冷嘲熱諷,不然百家爭鳴是怎麼來的。

無論如何,古人一開始可能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天人合一」的思想應用到了醫學上。豈不知,這套理論非常好用,而經過諸多醫家的驗證和演繹,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內涵。雖然這套理論不夠精細,但在實踐中沒有遇到麻煩,而且能和文化傳統完美融合,推翻它幹嘛。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這些思想當成「理所當然",普遍被接受,就不再有人去懷疑了,如同牛頓三大定律一樣深入現代人的心一樣。

因為年代久遠,現代人難再體會古人的語境,也不去追本溯源,便把陰陽五行當成「迷信落後」的歪理學說。

我以前沒弄懂之前,總是覺得奇怪,為什麼中醫陰陽五行張口就來,這不是忽悠人嗎,他們真的明白其中的涵義嗎?或許他們也沒弄懂,只是老師,老師的老師,乃至古代的名醫大家都是這麼用的,也就這麼用了。但與此同時,又受到現代科學思想的衝擊。

所以,有很多人學了多年中醫,仍然不相信中醫的理論基礎,根源就在於此。

弄清了來龍去脈之外,我就再也沒有懷疑了。一切都是有答案的。

3樓:海綿寶寶長大了

中醫已經沒有五行學說,只有陰陽和氣血營衛。

因為五行學說蠢得太明顯,這東西是黑的就屬水,白色就屬金,黃色就屬土,連中醫都看不下去了。

至於陰陽學說自然是有道理的,能不能用來治病那是另外一回事。

4樓:freya

陰陽理論的敗退是中醫無法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就像現代醫學,我那些一張化驗單,紅細胞少了就是貧血,白細胞多了就是炎症,固然貧血原因多種多樣,但是貧血是沒錯的,這是現代人能理解的語言。而中醫的理論,結論,現代人看不明。

為什麼火盛就陰虛,為什麼陰盛就畏寒?中立的說,中醫的結論更像指某一種疾病,而不是現代醫學的概括。就是說中醫無法去確實的告訴你,你患了什麼病。

只能告訴你,你身體缺乏什麼東西。

5樓:續命煮散

中醫的五行生剋關係,相當於控制與反饋訊號的資訊流程圖,每一行既可同時向另兩行分別發出相生或相剋的指令,成為資訊源,又可同時接受其餘兩行分別發出的相生或相剋的指令,或為資訊接受者。人體五行生剋,實際上就是人體的自控系統,反饋能使機體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而且使能量和質量消耗最少。這實際上表明了中醫學中所蘊含的控制論思想。

跟西醫生理病理的正反饋,負反饋調節很相似。

6樓:一台六分儀

陰陽五行學說,有三個基本的常識:

1.陰陽和五行本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哲學體系2.陰陽五行合流後,一開始跟醫學也沒有關係,是在漢代儒學推動下,五行才開始無限制氾濫,與一切跟五有關的事物匹配

3.五行與「五x」的配位,在一開始並不是固定的。

明白這三點之後,對於中醫這個理論我想就有乙個基本的判斷了。

7樓:丁香中醫

五行其實是沒科學依據的,之前有很多概念人們不懂,只能拿這個來解釋。

這個概念怎麼理解呢,就好像是乙個蘋果砸到牛頓頭上,他發現了重力。

為什麼物體會向下移動,因為有重力。把這種物體向下移動的現象叫做受到了重力。

那麼為什麼有些藥材能對某些症狀有作用呢,就把這個現象叫做五行相剋。其他沒解釋了,只好用這個解釋。

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如菟絲之去面 ,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邪,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

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顯於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於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單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種藥治一病而得奇中。

及視其方,皆不若經方之必有經絡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藥之專能也。

看其中這句,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

就是說,菟絲子這種藥為什麼有這種藥性,為什麼能治這個症狀。是因為他滑澤?但是滑澤的東西有很多,為什麼只有菟絲子能治?大概是天地之間各有一種氣,而氣與氣之間,有相剋的緣故罷了。

陰陽五行,我個人猜測也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解釋。

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

每一種藥,都是試驗後得到的結果,是否能治這個症狀。大家都別說沒依據了,沒科學依據是真的,但是依據是有的,就是這些實驗。

8樓:平衡表哥

陰陽五行不是科學,自然也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沒有科學道理。

木火土金水,你也可以把它換成abcde東南西北中心肝脾肺腎,只是個符號。

維根斯坦講,世界是事件的集合,不是事物的集合。

木火土金水如果把它們看成是事物,則任何意義都沒有。如果把它們看成事件就有意義了。

它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那就是生和克,或者說正反饋和負反饋,增益和拮抗。那麼我們就可以定義以下計算。

設W=,生的關係為W*W=R= , 克的關係為R^2=。不難證明這是乙個5階迴圈群,而且只有唯一結構。

而階數等於7的迴圈群會出現三次方的關係,這個在現實的反饋系統中不知對應什麼含義,難以應用,所以沒有採用。

可以看出所謂五行是乙個五階迴圈群,對應現實中的正負反饋系統,並且有唯一性,所以就用了。

至於陰陽的概念,陰對應實體物質(硬體),陽對應功能能量(小程式),眼熟嗎?

本來只是沒有意義的符號而已,即玄學,無關乎科學。只是後來人們追求了什麼,就有了什麼意義,比如群論。

9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這個認識是相當錯誤的。

五行是陰陽的變化,而不是特指某物質。

五:五種,五個。

行:運動,行動。

五行:五個運動,五種行動的意思。

子午卯酉為五行的經緯,八風六律為五行的綱紀。

再看經典內經素問: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看書必看經典,至於後人編的書和注釋,也就看看罷了,僅僅作為參考,甚至都不用看,容易先入為主。。

10樓:小文太刀

科學?你要看科學是什麼了。

如果科學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絕對客觀的規律,那麼現在我們距離這個還很遠。但是,我們已經走了很遠。

但是陰陽五行學說,只能說在通往科學的道路上剛起步。

11樓:文緘

先說結論,有科學依據和道理,但不完全符合。(看起來很矛盾,文中有解釋)

陰陽五行學說本是哲學思想,特別是陰陽學說,在哲學上,絕對是放在今天也非常先進的理論(馬哲與陰陽學說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而用陰陽五行用來解釋中醫,就存在它的侷限性了。

必須明確,是陰陽五行理論來順應中醫的臨床實踐總結,而不是中醫的臨床實踐總結順應陰陽五行理論。

最初,人們通過實踐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但這些經驗過於鬆散,急需乙個理論框架來總和,於是選擇了陰陽,選擇了五行。人們把肝歸於木,把脾歸於土,肝火旺盛可傳變於脾,使脾出現病變,如腹脹,便溏等(中醫脾的含義類似於今天的消化系統),此即為木剋土太過,但注意,並不是因為木能剋土,所以肝病傳脾,而是因為人們發現肝病能傳脾,同時結合肝,脾兩大系統的生理特性,最後才把肝歸納於木,把木歸納於脾,所以與其說五行指導中醫,不如說五行幫助中醫去記憶,理解各個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絡。

科學本身就是實踐的不斷總結歸納,所以陰陽五行有科學道理,但治病未必全部按照陰陽五行去治,所以又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這個看起來矛盾的話,是指用實踐歸納的關係是科學的,而從五行反推出來,且未經過實踐檢驗的是不科學的。

其實臨床上五行理論用的不多,有些病也不是按著五行來的,比如肝火旺盛,按照五行就應該木生火,繼發心火亢盛,但實際上肝火也可以傳變其他臟器,所以我們老師告誡我們,萬不可機械於五行學說

有人或許會說我不專業,教科書上明明寫著陰陽五行是基礎什麼什麼的。這其實就跟人們尊敬某某為XX之父一樣,只是因為它開創性的總和起了中醫的理論,給了乙個更方便的途徑學習中醫。臨床上用的更多的,是藏象,是精氣血津液等等。

很多人噴中醫,多是說陰陽五行多麼荒誕,說《本草綱目》又記載了什麼屎尿屁,但鮮有人噴《傷寒論》,《金匱要略》,這些真正用於臨床一線,而且療效肯定的東西。

至於中醫的未來,其實我覺得很迷茫,因為它是巨集觀的,整體的理論體系,不可繼續拆分,所以發展上很難創新,而現代醫學依靠科學技術,在微觀層面發現了許多新領域,分子,細胞,基因等等,其實說到底,還有個時間問題,中醫發展了幾千年,理論體系已經成熟,只是補充而不創新的話,很難有大跨越,但現代醫學才發展了幾百年,開拓的層面很多,又沒研究透,有很多可發現空間,而且如果科學技術不發展,現代醫學也有一天會停滯(但這應該不可能...),所以我更看好現代醫學的未來。

中醫理論能不能發展?其實我認為困難有二

一.師徒傳承的侷限。中醫是實踐的總結,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許多老中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或者有著一代代傳下來的「秘方」,獨到的藥物配伍,診療手段等,但他們不會外傳,不像現代醫學透明開放,成果共享。

二.接受過現代教育的新興中醫傳承者,難以創新和補充舊有理論。我一直堅信,從古至今,乙個好的中醫,必定要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道,儒,陰陽哲學等都要有所學習,懂得最基本的以陰陽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如此,才能像仲景,葉天士等,完善或創新出臟腑辨證理論,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等。

我並不批評,也不希望現代教育體系被撤銷,我只是陳述乙個客觀現象,它使我們的思維更偏於器質性的「科學」,而對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有了隔閡,這無可厚非。之所以人們質疑中醫的腎為什麼和西醫的腎不一樣,其實是從古就不一樣,腎本身就是中醫名詞,是中醫含義,雖然也有解剖學腎的一些概念,但走向的是輕結構,重功能的方向,後來西醫傳入,人們把腎作為kidney的翻譯,我們接受的教育也是kidney的含義,所以會質疑中醫的腎是什麼玩意兒,其實這句話應該是中醫先問,你們西醫學的腎為什麼跟我不一樣。

但中醫就真的全盤落後嗎?不,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醫學和中醫的整體思維,辨證論治比起來,過於機械了,所以,現代醫學也在學習中醫的整體思想,開始創立整體醫學模式,從心理-個人-社會來研究。

中醫依靠實踐而生,任何脫離實踐的中醫理論都是紙上談兵。

最後,我想說陰陽學說,不是單指中醫的陰陽,而是作為哲學的陰陽,它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智慧型,它具有極大的廣泛性與適用性,我認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大部分學科都具有啟發作用。無線拆分式的科學研究必然也有其侷限性,「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或許人們可以嘗試回歸整體來尋求突破。

揭開中醫神秘面紗 陰陽五行如何學習?如何理解?

五好青年 我的理解是 中醫的陰陽五行公升降浮沉是乙個定義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解釋方法 其實可以根據臨床相應症狀把中醫的陰虛陽虛等等與現代醫學聯絡起來 恩澤 Martyr 你硬要把陰陽五行套進來,那也可以。只要能幫助你學成就好。陰陽更為客觀 寬泛,所以個人很喜愛,用於定性很不錯,表裡 寒熱 虛實 上下,...

中醫和算命都是基於陰陽五行,現在相信算命的人貌似少了,但為什麼還有許多人相信中醫?

為之 混淆了哲學與科學的概念。算命與中醫,都是科學範疇。為什麼算命沒人信?因為算命的正確率太低了。為什麼中醫有人信,因為中醫畢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科學可以借用任何哲學體系來表達,但檢驗科學的標準是實踐。現在有人用相對論來解釋算命,沒問題,但如果它不准,還是沒人信的。陰陽五行,是哲學範疇。哲學沒有對錯...

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有物質證據支援嗎?至少也要是分子生物層次的證據?

佛者 當然有物質證據支援了,各種例子俯拾皆是,如你爸為陽,你媽為陰,陰陽結合又產生了物質性的你,用火來描述你的心,用水來描述你的腎,用木來描述你的肝,用金來描述你的肺,用土來描述你的脾,你的心腎肝肺脾之間的功能關係就是五行之間的關係,這些物質肉眼可見,不用到分子層次去看。 午夜獨酌 陰陽五行在中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