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得不到的就要放下,某種程度上講是不是一種消極?

時間 2021-05-30 03:30:32

1樓:流月

佛教教會了你什麼? - 流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2樓:Martineuclid

不是,因為那本來就不是安排給你的,因為人一生的福分都是定好的,你看那個東西好像是你的,但實際上不是你的,你就要放下,是一種放棄執著的表現,也是忍讓的表現。

3樓:79人生

人不是主動存在,而是被動存在的。存在是結果,是定論。只有在被動存在的結果上,去主動尋找生存的意義。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是一時的快樂嗎?我們的快樂總有消失的一天,當快樂消失時,為了這些曾經的快樂而付出的努力有意義嗎?

尤其是當人死的那一刻,回想起生前的所有所作所為還都有意義嗎?

佛可以讓人一時快樂,放下,但這只是佛存在的副產品,不是主要的。佛真正想要給我們的是,人生存的真正意義。那就是找回自己心的本元,認識心的本來面目。

當認識了自心的本面,萬事萬物都會回歸到本來的樣子,不再是我們見到的這樣,這是痛苦會消失,我們認為的短暫的快樂也會消失,換來的就是永久的安寧。

比如金凱利的《楚門世界》,當他不知道自己就在乙個虛假的世界裡時,他也有快樂,但是隱約中,他總存在著一絲憂愁,這一絲憂愁就是對真相的無明而產生的自然反應。當他終於有一天逃脫了虛假的世界,嚮往真實世界時,他才真正找回自己。

人們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裡,享受快樂與痛苦的同時,偶然總有像楚門一樣的憂愁,這一絲憂愁就是對真相的渴望。這種渴望越強烈,對佛越親切,因為佛的含義就是真相。

4樓:

1.當你的慾望超出你的能力範圍,就算得到手也會失去。

2.邊際效用。當付出收益比逐漸變大時,就沒必要再付出了。

綜上所述,放下就等於放過自己。

以上僅為個人愚見。

5樓:普波居士

好像你對佛法的理解沒到位。佛法中,不是得不到的就要放下。無論得到與不得到,都要放下。放下是放下自己的貪嗔痴的執著心,是不要起貪執的妄想心,不是放下的問題,是心的問題。

眾生之所以苦,就是有貪嗔痴的妄想心。人存在這個世界上,就因為起貪嗔痴,造殺盜淫等惡業,後隨業受報的業力顯現。就是說乙個人在這個世界,都是來承受自己造的善惡業果報的,周圍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自己業力感召來的業緣顯像。

其實你認識的還不錯,只是沒透徹。

6樓:

先給結論:

佛說得不到的要放下(×)

得不到就放下很消極(√)

分割線————————

【疑問一】

佛教就是讓你學會放下,這很消極啊。

回答:

現在流行佛系一詞,就是那種好像什麼都無所謂的態度,得不到就不要,不用懷疑,這就是很消極

但為什麼有時候很有用,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呢。因為確實矇對了一部分。

大家印象中,佛教就是讓人放下,前面幾個答案也在往這方面說,這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什麼需要放下。前面的答主沒有明確指出,我怕題主還是沒有領會,在這裡稍加贅述。

打個比喻,地上有一坨金子和一坨屎,有個盲人(鼻子也不靈光,手感也不好),抓起屎以為撿到了寶,這時候明眼人就勸他把屎放下,地上還有金子呢,把金子撿起來吧。盲人不幹了,你以為我傻啊,你就是想讓我把金子放下,去撿地上的屎。

這個比喻是想說,佛教並不是一味地讓人放下,而是讓人放下不好的,努力爭取好的。佛教八聖道之一就是正精進,一邊強調正,一邊強調精進,就是說,是真金子你就趕緊去撿吧,很難撿也要努力去撿,可別放棄了哦。

結論,佛教不消極,還經常勸你不要懈怠,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由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 《法句經·無常品》

【疑問二】

為了避免幸福被捏碎的時候變成不幸,連同幸福一起否定了。

回答:

這個比上面乙個問題更深奧一點,還是盲人撿東西的比喻。盲人認為屎是金子,金子是屎,這是因為沒有看清事物的本質。

由於世間變換無常,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人們受無常所逼,就有三苦

一、苦苦,就是不好的事情

二、壞苦,好的事情逝去

三、行苦,變幻無常本身就苦,想一想顛沛流離在外奔波,多想回家啊,因為家是相對穩定的,闖蕩累了就想回到家的港灣停靠。

有疑問的是壞苦吧,為了避免幸福被捏碎時的不幸,連幸福一起否認掉了。

那麼換種說法呢,明知道最後是不幸,為什麼還要苦苦堅持呢,就因為眼前幸福的假象麼(是不是有點像分手語錄)

說是飲海水止渴就很貼切了,因為渴的原因本來也就是海水喝多了。就像有一天突然很想玩以前玩過的遊戲,剛開始玩得很開心,過了一會終於明白以前為啥會解除安裝了,然後又解除安裝。戀愛也是這樣分分合合,總是不記得上次為啥分和這次為啥又看對眼。

無非是心不斷地去追逐快樂的泡影,遠看很歡喜,走近了又徑自失望,又被另乙個遠方的Phantom所吸引。

前面有說"得不到的就放下"也蒙對了一半,就蒙對了這裡。這種不斷追逐又失望,追逐又失望的事情,你要真的放下不去想它了,後來發現也沒那麼渴呀,反而挺好的,有種淡淡的喜悅,很輕鬆明快的感覺。

"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

——《大智度論》

四種顛倒就是眾生沉淪苦海而不自知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以苦為樂。

【疑問三】

一切都是虛幻,不是很消極麼,虛無主義。

回答:

虛無主義是很消極,沒毛病。

並不是一切都是虛幻,這個問題更深奧。

前面說三苦,產生三苦的原因是無常逼迫。那麼為什麼無常是苦呢?因為人有妄執。

比如熱戀的人說永遠愛你,他沒有撒謊,他當時確實抱持著永遠愛你的心情說出這句話的,但他妄執自己的心念是不變的,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

又如事業有成的你榮歸故里,多年未見的發小卻還把你當成二狗蛋子,你很生氣。明明你的衣服,髮型換了,甚至整個人的所有細胞都新陳代謝好幾回了,你的心臟還是移植的豬心,就連你的性格、思想都大變了。他憑什麼還認為你是原來的二狗蛋子?

甚至一棵樹,過了一陣子你為什麼還認為他是同一棵,乙個杯子,過了一會為啥還是同乙個杯子?

你盯著洗髮店門口旋轉的燈柱,覺得有個點在向上移動。真的有這個移動的點麼?真的在移動麼?

你看海浪打過來,真的有個實在的海浪麼,這和洗髮店移動的點有什麼不同麼?

有些事物是實有,有些事物只是腦中的概念,名有實無。比如移動的點是名有實無,是乙個概念,而旋轉的燈柱是實有的。

推而廣之,海浪是名有實無,變化的大海是實有的,你對相續變化的大海起妄執,認為有個波浪在移動。(模擬一下旋轉的燈柱來理解)

再推而廣之,你認為枕頭是枕頭,茶杯是茶杯,都是妄執,枕頭和茶杯是概念有,和真實的事物不對應。你對真實的變化的世界起虛妄分別,妄執那些相續的東西實有

現在可以回答疑惑了,正是因為你對真實世界起虛妄分別,生起種種概念,因此無法真實地了知世界。說一切虛妄,是指你的虛妄分別。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剛經》

就是說凡夫名有實無,是你對真實世界起妄執而產生凡夫想。

【總結】

1、為何有苦

由於人們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無明),對真實世界生起虛妄分別,由虛妄分別的種種名相,就有了事物的生住異滅;從名相中妄執有我,而有了我與外界;對種種事物分別愛與不愛,而起執取,貪戀喜歡的,厭惡討厭的;從而不斷地去追逐喜歡的,遠離討厭的,而有了種種奔波勞苦;但世界是緣起性的,緣聚則成,緣盡則壞,沒有永恆,只有變化無常,這就是輪轉生死,不斷的生起,不斷的壞死,心住於這個輪轉生死的世界,沒有安定,常隨事物生生死死,所以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法華經·譬喻品》

2、怎麼除滅苦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覆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圓覺經》

輪轉生死,是由妄執所起,不起妄執,就不會有輪轉生起,應當觀察,知道是虛妄分別的名相,就遠離它;遠離了所有妄執的名相,妄執的事物就不生,更沒有生死流轉了: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圓覺經》

在覺悟者看來,世界是如如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如沒有生死、增減、來去。真實的世界仍然是變化無常的,但其本性是如如平等的,對變化無常的相起分別妄見就受生死流轉之苦,對變化無常的相不起分別妄見,就照見諸法實相,如如不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

五蘊是虛妄分別,觀自在菩薩用諸法性空的般若智慧型,照破妄執,度一切苦厄。

分割線————————

才疏學淺,盲人指路。不要盲從,自己抉擇。

7樓:PCSK

我對佛學的認識很膚淺,沒有什麼心得。我對心理學倒有一些概念,我試試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

以心理學的角度看,「放不」是乙個很重大的決定,而且非常積極。我看到社會工作者在幫助陷入困境的人的時候,他們費九牛二虎之力的目標,其實就是希望說服對方「放不」,從而走出困境。

這和我們的思維機制有關。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在我們成長時慢慢形成的。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看法會不同,理解的世界「現實」也不同。就好像每個人都拿著一條管子看世界,看到不同的世界一樣。

我們都拿著管子看世界,但很多時候自己不醒覺,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世界只是一小部分,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真相。所以,知道不知道是個關鍵。

不知道我們是通過自己的管子看世界的,我們叫他們做外因論者,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管子的侷限性。知道的我們叫內因論者,他們知道自己的侷限性。知道了問題便容易了,可以擴大管子,或者拿別人的管子試試。

這樣,眼界便不同了。

但是,能夠從看不到,到看到自己眼前的管子,這個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是乙個痛苦的過程。

回頭向內看,在心理上是一件入侵性事件。這樣做會入侵自己的內在世界。那裡可能有很多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事,和不想別人知道的秘密。

為了保護這個內心世界,我們有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防止任何人,包括自己去觸控這個內心深處。這個防禦機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人講解,一般大家都不察覺它存在,而且可以用意志收放。

所以,能否反省到我們的內在世界,讓我們從外因論者變成內因論者,關鍵在能否放不這個防禦機制,這就是為什麼「放不」這麼重要。能夠「放不」,我們便可以深刻反思,開始走出困境。

所以,為了解脫,佛學強調「放不」是很自然的。

如何放下乙個很愛卻得不到的人?

暮晚 反正我沒放下,也不打算放下,她的聊天一直都會是我置頂,雖然她再也不會主動找我了。我最多做的就是努力提公升一下自己就好了,可能我竭盡全力去提公升自己了,然後再去跟她表達愛意,她還不接受的話,我才會慢慢放下吧。 7788hmj 有人說過一句話,這世間的好並不都屬於你。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句廢話,可聽懂...

追乙個女生真的就要討好她嗎,得不到回應的討好還要繼續嗎?

ZzzOZ 追女孩子就是要討好的,很奇怪嗎?你出生到現在,誰不是討好著在生活呢?出生後討好父母 親戚,上學了討好老師 同學,工作後討好上司 同事,戀愛結婚後討好愛人 孩子 岳丈岳母 公公婆婆。誰又不是討好著活著的呢?討好不丟人啊。但是!如果你一味的討好對方卻沒有回應,那就放手啊。女孩子其實很簡單,如...

男生的初戀為何總是得不到?

天涯海角邊 這麼說吧,我一直很喜歡我的初戀 注意不是愛 但是我絕對不會再輕易地與她復合,因為我慢慢的意識到,僅僅只是建立在精神層面而沒有物質基礎的感情就猶如無根之萍。生活有太多無奈與妥協,或許我願意為此孤注一擲,但是我確定不了我是否會成功,更不敢讓她荒廢青春等我乙個不確定的未來。 詩澧 說實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