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楚國國君感覺一直叫王,其他六國國君一直叫公 ?

時間 2021-05-05 13:33:28

1樓:阿爾托莉雅的呆毛

楚國作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但是他國君的爵位一直是子爵。中原人稱呼楚國君主也一直稱呼的楚子。

截圖中的楚子指的就是楚武王熊通。楚王屬於楚國君主自封,並不為中原所承認,事實上《左傳》對諸侯的稱呼一直是以他們的爵位來稱呼,比如鄭伯、晉侯。對於楚國國君,以楚子為主,但是卻有一位楚國國君例外,那就是《左傳》記載中,孔子是直接稱呼楚昭王,而不是稱呼楚子。

但是為什麼爵位是子爵的楚國國君,要僭越稱王呢?

這就得和楚和周的關係說起,楚國始封之君熊繹受封是在周成王時,子爵,封地五十里,在南方蠻荒偏僻之地。從這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楚對於周來說並不是多重要的部落,哪怕熊繹的曾祖父鬻熊曾子事文王,成王時也僅僅感念這份感情,給熊繹封了個五十里子爵。

楚國建國後很是貧弱,至於貧弱到什麼地步,當時諸侯國都要給周天子進貢,楚國拿不出來什麼好的東西,只有苞茅和桃木弓箭這些東西可以進貢。當時楚國要祭祀,都得去偷鄰國的牛在晚上祭祀。

至酓繹,與屈紃,思鄀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

他們本就不是周天子的自己人,楚人雖為中原南遷之部族,但是是被中原諸侯視之為蠻夷,熊繹參加會盟只能只能喝其他少數民族的代表一起守火堆,視為守燎之辱。

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

守燎之辱極大地刺激了楚人,同為諸侯,卻和鮮卑一起守火堆,楚人內心是不服氣的,這從另一方面則反映楚人自身是從不把自己視作蠻夷的,他們也是來自於華夏的。

另一方面,楚人也開始了強國之路,楚國初年的建設歷史基本上可以用白手起家來形容,在中國歷史上堪稱乙個國家的勵志史詩,篳路藍縷,四個字就反應了楚國先人創業的艱難。

子革: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中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

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經過熊繹和其後代的治理,楚國很快就強大了起來,這個時候周昭王決意伐楚,但是周昭王最終卻死在了漢水,周天子討伐楚國,結果死在了漢水,這件事是楚國和周的關係的又乙個重要的轉變,擁有一定神性的周天子為楚人所看穿。後來齊桓公伐楚,管仲就拿這件事問過楚國,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楚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你自己去問漢水吧。

楚人對周在周天子還擁有實權的時候就是不服的,不服周不是一句空話,在楚國第六位國君熊渠的時候,他甚至封了自己三個兒子為王,後來取消了。

而楚國國君真正第一次稱王是在熊通時候。《史記.楚世家》記載,三十五年,楚伐隨。

是也。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從熊通開始,歷任楚國國君皆是自稱王,文王、成王、莊王、昭王還有悼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其實也並非六國國君都稱公,題主說的公應該是諡號吧。例如秦孝公。

戰國時期諡號叫公的主要是秦齊燕三國。

秦有秦獻公和秦孝公,秦國的爵位其實是伯爵,

田齊有齊太公和齊桓公,戰為了和呂齊的太公和桓公區分,田齊的一般叫田齊太公和孝武桓公。田齊的爵位是侯爵。齊威王在稱王之前也是自稱侯,因為祖先出自陳國,在銘文上都稱陳侯。

唯正六月癸未,陳侯因齊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慕)克成。

其唯因脊揚皇考,邵綞高祖黃啻,休嗣桓、文,朝昏諸侯,合揚厥德。諸侯寅薦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嘗,保有齊邦,世萬子孫永為典用。

燕國在戰國時代於易王之前諡號一直是某某公,燕國的爵位是伯爵。

魏趙韓這是三個諸侯國的爵位是侯爵,魏國有文侯、武侯,趙國在武靈王以前的國君一直是某某侯,例如烈侯、肅侯,南韓在襄王之前的國君也一直也是某某侯,例如韓景侯和韓昭侯。

後來他們就都稱王了。

2樓:太平道萌物亞普貓

楚是子,燕秦是伯,齊晉是侯,三家中魏后好像成了公

至於為什麼楚國常常稱王,因為他皮且橫,那個質疑他是假王的真公,墳頭草都夠喂我家豬的了

3樓:自信自知常自在

楚被周天子封的子爵吧。而且貌似參加祭祀還沒有被忘了給祭肉。這個可是奇恥大辱哦!

楚後面在南方併國無數,成了大國。但是中原大國和周天子還是不待見,所以就自稱:我們楚國是南蠻,周天子的爵位不要。

我們自稱王!

至於其他戰國七雄,秦貌似只是伯爵。齊國是侯爵。燕國是候爵而且是姬姓。

趙魏韓這三晉,在分晉前都只是子爵,晉國是侯爵。三國分晉後,周天子貌似封三晉都是侯爵。沒有乙個是周天子封的公爵。

史書中稱公都是尊稱而已。後面稱王完全是在周天子還在的情況下發生「諸國相王」也就是咱幾個國家以後都相互承認幾國都國君都是王!

4樓:玄月

楚國是子爵,但是自稱王,大概原因如下:

楚國地處遙遠的蠻荒之地,山高皇帝遠,管不著楚國先祖受到周的侮辱,在諸侯會上當個看火盆的,所以楚國向來有「不服周」的傳統

楚國比較硬氣有實力,周天子征伐楚國曾經淹死,齊國尊王攘夷也不能實質性地把他如何

楚國因為地處邊陲,所以對周的禮儀文化不太認同,自稱蠻夷另外,其他各國並不都是公爵,比如齊國就是侯爵。稱為公,帶有敬意的意思,和爵位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絡。

5樓:slayer2c

因為我們現代人看的史書不一樣。

現在我們的基本是以史記為藍本的史書。一般都稱公稱王的。

如果你以左轉為藍本,那麼就是以下情況:

楚國:楚子X

齊國:齊公X

晉國:晉侯X

燕國:燕公X

秦國:秦伯X

嚴格按照封賞的爵位稱呼

6樓:大亮

楚國春秋時就自稱王了,爺是蠻夷誰不服。

春秋時中原諸侯還是稱自己爵位,死後一般被尊稱為xx公。

戰國時各國稱王的形式是相王,就是互相承認對方是王。比如魏國君主給齊王說,您的仁德從愛爾蘭到契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您的品行像希臘戲劇主人公一樣清白高尚。當今天下大亂,周王衰弱,為了天下,今天起我們像對待王一樣對待您。

齊王也同樣回覆魏王。於是兩個國家接待對方都按照周天子的待遇。作為國君,外國都像王一樣對待我,自己國家不這樣弄反而不好意思了。

於是大夥都成王了,皆大歡喜。

7樓:景大狗

有熊氏部族在商晚期已經存在,其首領鬻熊在西周滅商的過程中出過力,被周成王封楚國,為「子爵」。後來楚國一點點壯大,逐步雄霸漢江,對「子爵」這個較低的,往往用來封給外圍部落的爵位就不是很滿意,在西周時期就一直在搞事情,並在春秋初期自行稱王。

楚國當時有以下特點:

- 強大,天高皇帝遠

- 非華夏系的中原封國,但華夏化程度高,足夠先進

- 集權程度高

楚子稱王大致畫面為,各國的已經開始了吞食和互相侵伐,楚國也攻打了隨國(隨侯為周室姬姓封國);

隨君:我們同為周臣,我沒有任何不臣行為,為什麼要打我?

楚君:我蠻夷也,少跟我扯這套

於是隨君代表楚君向周室索要公爵爵位,被拒絕,你個蠻子也好意思索要公爵?

楚武王大怒,自行稱王,隨侯被迫認承認楚王尊位。

你周王沒資格高高在上。

爺們要跟你平起平坐!

當時天下只有乙個王,就是周王,楚主自行稱王這種事件自然讓大家都很不爽,但是周室已經衰微,齊桓公作為諸侯霸主也只能是帶領多國部隊在漢江搞搞軍事演習,表示密切關注並譴責楚國,如此相當於半預設了楚國稱王。有了楚國開這個頭,各個非華夏系的部落首領們就都向他學習,於是我們看到不久後吳國越國蜀國等等外圍氏族封國紛紛稱王。

華夏系的諸國中,無論齊桓公還是晉文公,中原霸主都會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去敲打楚國,但此時楚國已經強大到自己周邊有一群小國被迫承認其的「合法性」,自己組建了一套屬國體系;以至於到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當面敲打九鼎打臉周王,成為中原霸主後,堅持周禮正統的孔夫子仍然稱呼楚王為「楚子」,絕不認可楚國的「僭越」王位。

這樣一直到了戰國時期。

此時周王室徹底失去了任何殘留的權威,「禮樂崩壞」,春秋初期八百多個封國已經兼併到了大概二十多個,幾個腦袋大胳膊粗的大國都開始琢磨稱王的事兒了。

率先稱王的是魏和齊徐州相王,兩個大流氓互相認對方為王。

過了一段時間後,魏齊兩個王爺被秦、趙、韓、中山、燕、楚六國一頓臭揍,除了楚國早已經是王之外,其它五國就也借勢一起稱王。

這裡面秦趙是真心想稱王,韓燕很有可能是被秦趙兩個流氓強迫一起「稱王」的,而中山國作為白狄之後,是跟著摸魚。

最後宋國到了最後一任國君宋康王戴堰時也「恢復」了王位,之所以用恢復這個詞,是因為宋國本為殷商後裔,紂王時失去了王位,沒想到隔了快800年還能再當一把王。

不過當時王位已經爛大街。

8樓:一一

我倒是想問一下:

為什麼楚國國君感覺一直叫子,其他六國國君一直叫公 ?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正式稱楚子為楚王,是戰國之後的事情。畢竟當時東周列國紛紛稱王,楚子於是順帶著被承認為楚王。

9樓:王靖海

1,從題主問題中「其他六國」來看,應該問的是戰國時期。

可以說,本題不成立。

在戰國七雄當中,韓、魏、趙三國之君的尊號使用過子、侯、王,從未有稱公的情況,秦、燕、田齊在諡號上雖有稱公的情況,但在戰國中期以後均已稱王。

除此之外,宋國、中山國也有稱王的情況。

相比之下,越國的稱王更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另外,還有乙個邦國君主也有王號,就是盤踞在洛陽盆地的周國,稱王可以追溯到商晚期。

總之,楚君的王號在戰國時期並不特殊。

2,有關楚君的尊號,歷史上出現過三種,即:

子、公、王。

子,具體釋意較多,此處原意似乎指東方對氏族首領的稱呼,在西周外爵系統下是乙個級別的尊號。不過,從考古來看楚君在商代就擁有該號,此號或許是源自於商代諸侯系統的延續。

子號應為楚君在進行外爵系統事務中使用的尊號。從春秋後期會盟中的言論來看,楚君在會盟的盟誓中以「子」號而非「王」號。

公,為西周外爵系統及內爵系統均存在的尊號,此外也出現有國君在當地稱公的情況。

王,原意為拿著大斧子擁有殺伐之權的武力首領,在周爵的內爵系統和外爵系統的最高一級。在周爵系統之外,周室倒也允許王號的存在,比如一些戎君、狄君、夷君是擁有王號的。

楚君在西周後期正是以蠻夷之君的名義給楚公子加以王號——理論上似乎是合法的,但似乎也有不合法之處——需要注意,這次被冠以王號的是楚公子而非楚君本人,而且之後楚人迫於周室的壓力又給去掉了,可見這麼搞在當時是不大合適的。

到了春秋時期,楚君稱王的理由有點模糊。他先是自稱「蠻夷」,要參與周廷政務,以此要求周室增加自身的尊號。在被周室拒絕後,楚君又強調歷代楚君在朝廷及地方做出來的貢獻,以此為由自行稱王。

至於以上言論中蠻夷、功績、尊號三者究竟是什麼乙個邏輯,似乎怎麼解釋都不大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本來楚君本來說話就亂七八糟,也可能是史料有誤,還有可能是楚君從一開始就沒指望周室真給他加尊號,單純找點一些看上去還可以的理由走個過場,目的還是為了給之後自行稱王做鋪墊。

總之,楚君在春秋時期的王號具有一定程度的「蠻王」成分,其他諸侯乃至周室也未對這一尊號太過計較。

但在這裡要注意到,當時楚君的子、公、王三號並沒有排斥關係。楚君無論使用公號還是王號,都不影響其在特定場合使用子號。

3,吳、越的性質與之類似。

至於其他諸侯國,大部分是在本國或諡號中稱「公」,在使用外爵系統時通常還是使用自身的外爵之號。

比如,晉文公、秦穆公在處理一些事務時被記作「晉侯」、「秦伯」。

至於王號,北中國地區在相王運動以前只有天子和蠻夷之君才有,北中國地區的諸侯似乎認為像楚國那麼亂來不是特別合適。

所以,你會看到東周時期很多的「公」,有很少的「王」,一直到戰國中期才變成了一水的「王」。

為什麼貓早上一直叫?

慄楦 怒答一發 我家貓五點半開始叫,我就醒了。叫了幾聲跑到我床上趴一會讓我擼看著我,其實就是想玩了。然後跑出去,開始自己玩,聽見逗貓棒的鈴鐺聲。然後他就玩著玩著把逗貓棒叼到我旁邊,讓我陪他玩。扔出去,叼回來,重複。玩累了就叼著自己耍耍,過來讓我擼一會。我叔叔這時就起床了,就開始跟著我叔叔,走哪跟哪屁...

貓一直叫不停是為什麼?

王俊凱的愛情 貓貓一直叫不停有可能是貓咪餓了,想吃東西在向主人要吃的,這時主人應該及時給貓咪補充貓糧和飲水,或者是貓咪比較粘人,離開人時也會叫。貓咪想讓你陪它玩耍的時候也會用叫聲表達出來,如果還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那麼就是貓貓感覺了到很舒服,想讓主人陪它玩耍。還有就是貓貓在發情的時候也會經常叫,貓咪...

為什麼有父母一直叫自己的孩子去跳樓,說自己的孩子自私,沒用,趕緊去死?

炎炎江南 每個生下孩子的父母都是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又聽話又乖巧又體貼父母成績也棒。不論這些父母是用心培養孩子,還是隨便散養孩子,他們的對子女的期望都是一致的,覺得自己是種1000萬彩票大獎的命。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孩子離自己當初的期望越來越遠,越來越遠。不僅成績差,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