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新的商場 購物中心不再使用功能區分布而採用品牌獨立布局?

時間 2021-05-13 08:50:14

1樓:彥其

我好煩這樣的,但是現在好多這種。如果可以在一進一樓就可以用資料搜尋自己要買的一雙褐色單鞋或紅色小挎包豈不是很好?討厭找東西,費神

2樓:王崢

插個日本的情況。

按品牌分的百貨總比按種類分的百貨要高階。

即使同一百貨店,按品牌分店面的樓層總比按商品種類分割槽的樓層要高階。

畢竟,便宜貨都是商場批發過來零售的,賣的是「東西」,而一些品牌賣的不僅是「東西」,還有「體驗」。而這種體驗無法由大賣場帶來,只有通過專櫃/專賣店以及經專門培訓的銷售人員帶來。

3樓:姜鹹魚

傳統的百貨大多是按照業種來分割槽的,也就是賣相同商品的品牌放在一起,即題主所說的功能分割槽。這源於百貨店在初期的理念就是乙個販賣商品的地方,根據商品分類方便查詢。

現在的購物中心大多是按照業態分割槽的,可以看到購物中心往往會包含百貨商場、專賣店、超市、娛樂專案、餐飲專案,這些業態也往往有自己的進駐規則和要求,形成分割槽。現在購物中心的設計理念朝著生活方式購物中心轉變,相應的,它的分割槽就要滿足不同的生活方式需求。

然而,這些並沒有什麼卵用。

現在購物中心遍地開花,競爭激烈,傳統意義上的乙方,也就是承租方,越來越強勢。很多規劃完全是向乙方妥協的結果,所以很多購物中心的分割槽會讓人覺得很亂。強勢的乙方主力店,可以挑地方,剩下的必然是修修補補,亂是必然的。

零售業人也是有理想的。他們的理想就是做規劃的時候能讓所有乙方都乖乖聽話,然而,乙方早已看穿了一切。

4樓:木木木

總的來說,購物中心其實也有功能分割槽概念,只是與傳統百貨相比,要弱化很多。

原因有很多:

1、傳統百貨對品牌商家的掌控力比購物中心要強。

2、消費者對商家品牌的分割槽比功能分割槽更敏感,簡單說,就好比同是奢侈品放一塊,快時尚放一塊兒。

3、功能區之間交錯,購物體驗可以更舒適,比如逛逛街就停下來喝杯飲料;商家品牌之間可以更有效分享各自的消費者,比如買A的通常也可能買B,如果嚴格按功能分割槽,AB隔得太遠了。

4、不同種類的商家品牌對租金承受能力不同,選擇的位置也不同。

5樓:

好問題!

我們把傳統的購物中心看作「花園式」的。在這種環境中,貨架猶如盆景,而商店就像展覽藝術館。在這種景觀式的排布和畫廊陳列的結構下,購物中心的體驗是有序的、單一的。

而新式的購物中心,如金源燕莎,朝陽大悅城,以及宜家,我們稱這種購物中心為「迷宮式」的。它們有意打破傳統的分割槽方式,使得購物者一進去,目的性就消散了,造成迷失感。無目的的購物使得人們不斷經過自己本無意逛的功能分割槽,自然買得更多了。

6樓:

購物中心的商場空間是按照分類後劃分的區域,然後租給品牌商的。所以商場裡面應該也是會嚴格劃分服飾區、鞋子區域、化妝品區域、飲食區域,並且每層樓應該都是有導購地圖的,不明白為何題主會找不到自己要購買的東西呢?

為什麼購物中心的餐廳品牌大都類似

小南瓜 有些餐飲品牌代表了購物中心的級次,比如乙個三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沒有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DQ,那麼消費者會想連這麼基礎的牌子都沒有,這個購物中心也不怎麼樣。就像運動服裝沒有阿迪耐克,只有361度,匹克等。 zny 購物中心本身發展較晚,最早出現的萬達廣場也不過是2004年出現,而在二線城市以及...

為何購物中心零售業門庭冷落,而餐飲娛樂等門店的顧客缺絡繹不絕?

愛逛 1 這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你去逛商場的時候都是吃飯的時候,這時候餐飲類肯定是門庭若市啊!還有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是週末去的,這也是餐飲,娛樂類業態人氣最多的時候,而零售類業態就要看具體的商場和品牌了,別看很多商場的零售店鋪沒啥人逛,但大部分店月銷都是10W 以上,實在不行的它們自...

大型購物中心的動線 商品陳列對於銷售達成有什麼影響?好的設計真的能夠促使顧客購買嗎?

Deyn 陳列可以稱之為視覺營銷,商場內的陳列要分清美陳和服裝之間的主次。想要營造什麼要的氛圍,服裝就要打造其感覺。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陳列服飾的搭配可能實用性較弱,但只要做到能夠吸引顧客即可。店內員工做的搭配才是真正考慮實穿性。掌握以上就可給商場引入客流,從而帶動銷售 美際線商業設計 不請自來,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