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不加大對高新技術(如光刻機)的投入?

時間 2021-05-13 07:48:43

1樓:haha kim

這個問題就好比你問「為什麼造不出原子彈」。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你還沒有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這些人呢。

想要有這些人,至少也得先把大學建起來再說吧。

2樓:koushuangjiu123

如果日本能夠人工控制氣候,如果美國能夠人工控制氣候,如果俄羅斯能夠人工控制氣候,中國自然會大量的投入資金,中國自然會大量的制定很多的優惠政策,中國自然會大量的去扶持人工控制氣候的科研工作者。如果別的國家都沒有人工控制氣候,中國不但不會鼓勵你去進行人工控制氣候的科學研究,而且會全面的去封鎖人工控制氣候的科學研究,目的不是不讓你進行人工控制氣候的科學研究,而是擔心你的人工控制氣候的科學研究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3樓:知進

抬抬槓。國家對光刻機投入了多少自己,了解嗎?投入多少才能叫「加大力度」?

100億?1000億?每個人眼中的數目都不會一樣。

有點摳字眼了。但是郭嘉挺重視的,我估計會排進前3名的優先重大攻關名單。也會為這個「卡脖子」的專案投資金的。

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

4樓:ingdong

這東西需要產業鏈做正迴圈反饋的,有需求、有修改、有員工激勵。做出來的東西需要一直改進的。裝置廠商和生產廠商需要一起發展的。

5樓:

科研不是錢砸多了就有成果的,有的時候錢砸多了也不會有任何成果。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早期科研經費是不重視的,也是曾經出現「能買就買,造什麼造。」的思潮的原因。

6樓:禁與千尋

國家當然在投錢,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簡單地投錢就能解決問題。

科研不是說你砸錢就能出成果,如果只要砸錢就能出成果,那麼追趕別人倒簡單了。

再者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培養人才。

科技上不了來,不僅僅是沒有錢搞科研,更重要的是缺少尖端人才,外國對我們是全方位壟斷的,不僅僅是技術和裝置。還有最關鍵的人才。

相同領域,你有一萬個懂得人,能搞出來的東西往往是比一百個懂的人多得多。

而國家的投入,更多的只能保證你的科研投入,而對於人才待遇則很難保證,這就導致,有多少人才願意選擇你這條路呢?

國家不可能說承包所有吧。

說白了你要能帶來收益才行,國家的投入只能最大程度的彌補差距,而不能絕對的縮減。

而最重要的,我們落後的地方太多,光刻機解決了,就沒有問題了?

問題還多的很,還需要花錢。

問題是我們落後的不僅僅只有高新技術啊,別的地方要不要投錢呢?

問題來了,就那麼點錢,分到多少。

這些都是國家綜合實力決定的。

我們國家現在比以前強大而,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考慮砸錢追趕了。

往前幾年,想都不敢想。

哪怕五年,相同的事情,人們的心情都是不同的。

7樓:WInk

就這問題問的就nt

投錢就能解決問題了?那走房地產模式就完事兒了唄本來有那麼很好幾十年時光發展自己,但是喜歡捷徑啊所以,狗蛋兒,代價是什麼?

8樓:天馬行空

晶元是極端製造,光刻機是短板,也是大國重器。這涉及到了基礎研究,產業公升級,精密製造,材料,電氣控制等,要花時間,不是用錢堆出來的。

要知道光刻機是西方40多個國家領尖產業湊起來的,如能搞成並產業化,意味著真的成就了"發達國家粉碎機",連美國晶元產業都能粉碎,在製造業的霸主地位確定無凝。

老賴橫行,為什麼不加大打擊力度?

davpeter 社會需要穩定,需要給老賴留個活路。生存下去。可是老賴用這個漏洞轉移財產,賣慘。法院執行局大都是沒啥辦法。人力物力也不夠用,就睜一眼閉一眼,誰願意得罪人吶。最後申請人自認倒霉。老賴用時間空間取得了耐力戰的勝利 這本質上是民間債務糾紛,屬於 民不舉官不究 老賴的問題不在於難以起訴或者難...

為什麼要做高新技術企業?

中廣科技集團 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 國家重點支援的高新技術領域 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智財權,並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 不包括港 澳 臺地區 註冊的居民企業。1 減按15 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 國家需要...

國家前不加定冠詞。但UK和US前為什麼加冠詞

紅鯉魚與驢 國家前加不加冠詞分兩種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全稱和簡稱的情況 1.專有名詞前面零冠詞,專有名詞僅此一家,指涉性強,不需要額外的標記,已經等同於特指,例如China,America,England 2.由普通名詞構成的專有名詞前面需要加定冠詞the,普通名詞有它本身的含義 例如moon 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