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有何影響?

時間 2021-05-11 16:44:31

1樓:sfmy

電腦分為硬體和軟體,基礎設施對應於電腦中的硬體吧。一般來說,硬體配置滿足於軟體需要就好了,配置過分的高,就有點浪費了。我不認為硬體配置低,只是覺得現在是時候下功夫打磨軟體,做精產品了。

2樓:Real Economics

開篇明義,經濟是什麼?現代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為什麼要發展經濟?為了增加我們在交換中獲得的效用

詳見:Real Economics:陳六的經濟分析框架

長遠看,基建對經濟的作用就是促進交換。基建是很多交換的基礎:沒有基站,就無法使用手機上網、通話;沒有鐵路、高速公路,人和物質的流通就滯澀不暢;沒有發電站、輸電網路,工廠就無法生產,居民就無法使用電器。

在《經濟週期是否一定存在》這個回答裡的投資週期部分,我闡述了投資從建設到運作,分別影響了兩類交換,基建投資也完全吻合這個思路。

在投資建設期,交換圍繞建設本身展開。以鐵路建設為例,建設期間需要大量的水泥、鋼材,需要勘探公司、設計公司、建築公司等一大批專業人員的參與。當建設完畢,這些需求也不復存在,因此這些交換便會停止。

在建成運營期,交換圍繞基建的設計目的展開。仍然說回鐵路運營,為了進行正常的鐵路運輸,相應地我們需要火車機車和車廂、軌道的維護檢修、交通的排程等等與貨物和旅客運輸相關的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貨物和旅客運輸的增加,則是鐵路基建核心意義的體現。

鐵路輻射範圍內的商品和人員得以加大流通,意味著產品擁有更廣闊的市場,而需求更可能有對應的產品來滿足,最終促成交換數量與質量的提公升。

@野糊吏 的答案給出了很好的角度,橫向對比來看,如果在投資建設期無法形成體系內的交換,而是需要大量借用外部資源進行建設,基建對經濟的影響就要大打折扣。再結合外債施加在小國上的負擔,貿然投資基建未必對經濟有利。

3樓:huang liu

鄭國渠,疲秦之計,修的時候耗費巨大,可以拖著戰國第一強國的秦國好幾年,修成之後,關中糧食產量翻了好幾倍去,立馬就滅了疲秦之計的南韓。

高鐵乙個道理,中國修的時候花費巨大債務翻天,修好之後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三峽工程,修的時候全國動員,每個人電費加7釐錢來修,修好之後效益發揮得無以復加。

中國那些去印度越南基建得公司,也是乙個道理。

4樓:野糊吏

現在很多人陶醉在「基建狂魔」的興奮裡,但有誰關注過因為大搞基建的而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們?

最近乙個因為大搞基建而導致外匯崩盤的國家就是土耳其。埃素檀早在還是伊斯坦堡市長時,就以搞大拆大建而成名。當了新奧斯曼元首後,更是大興土木先後搞了比北京大興機場還大的伊斯坦堡機場,開挖伊斯坦堡運河等一系列大基建。

結果導致土耳其外債舉債過度,被川普乙個加徵關稅令就嚇得土耳其里拉乙個月裡貶值一倍,至今還沒走出經濟危機。

為啥基建會拖累金融和經濟?因為大基建專案往往耗資巨大,工期長,舉債成本高。如果在投產前碰上債權人「擠兌」,那就只能死翹翹了。

如果舉債用的是本幣,那能通過央行收放銀根來調節;如果舉債的是外幣,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當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印尼馬來等國就是舉外債搞基建,然後被團滅。

那為啥那麼多國家要舉外債搞基建呢?說到底就是因為自己沒本事,必須引進外國的建築公司和器械材料才能搞本國基建。既然找了外中國人,那自然要用外匯咯。

而那些搞基建不必靠外國的國家,如二戰後的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就沒了搞基建缺外匯的尷尬。哪怕重複建設如日本,也從沒因為搞基建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土耳其印尼馬來等國就只能被國際資本薅羊毛了。

那中國現在是兩者中的哪類呢?顯然中國是後者。以我所在的上海地鐵為例,當年造1號線的時候,基本上從工藝到裝置就是個全進口,但從2號線開始就不斷國產化了。

雖然2號線作為首條國產化地鐵,是如今故障率最高的地鐵;但他為後續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最終中國地鐵如今做到了核心技術基本國產化。然後中國地鐵建設就能在全國以人民幣結算的方式開展,無須擔心外匯多少引發的工程危機。地鐵如此,其他大基建也同樣經歷了類似的發展歷程。

這就是中國能基建狂魔的同時,沒像其他大多數國家那樣引發金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最後,讓我們深刻領悟下一帶一路基建狂魔大出口的金融精髓——人民幣國際化。啥是人民幣國際化,我覺得還是美帝國務卿蓬佩奧學說得好「這是用債務套住你」。你看斯里蘭卡不就交出了漢托班港的99年經營權了嘛。

5樓:xxyx130

就當前而言,大規模的基建必然會拉動經濟的增長。經濟的發展源動力是什麼?是需求,基礎建設實際就是創造了這樣的需求。

就像5G,為什麼要上5G?為什麼會從1G發展到5G,實際就是不斷的創造的新的需求,這樣的需求越強烈越迫切,對經濟產生的拉動越巨大。

為什麼要去其他國家開展基建?如果所創造的財富最終變成了貨幣而沉澱下來,那就沒有任何的意義,貨幣要流通起來,才是財富,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6樓:小魚探海

基建是發展的基礎,但要有遇見性,有計畫性,有質量的基建,否則過幾年路就窄了,又堵了,又該重修了。有個字很好"度",超了這個度就是浪費,就是別有用心,就是為個別群體謀利益。基建是五十年大業,但教育是百年大計,各位品嚐下各中趣味

7樓:王大龍

短期會使其他產業的資源轉移到建設領域,增加相關產業的gdp,減少不相關產業的gdp。長期會減少不相關產業的生產物流成本,提公升整體經濟的執行效率。

到其他國家基建無非就是裝逼或者賺錢。

8樓:堂扶車

這裡說的大規模我理解為能搞多大搞多大,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回掏空國家財富,對其他領域形成吸血效應,這種吸血不止反映在社會資源上,還包括人才。所以基建規模應該與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當然所有的決定都是人下的,誰來判斷什麼程度是相適應很關鍵,讓劉志軍來判斷的話高鐵還應該修十萬公里。

9樓:Boris

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是建立工業化必須的規模化市場的前提,沒有基礎設施建設就不會有工業化,特別是依靠本國市場發展的工業化。

當然基礎設施建設是個系統的工程,不是做幾個面子工程就能解決問題的。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那就是七十年不間斷的投入,令人咋舌的規模才最終達到今天的效果,即使到今天,還沒有到說結束的時候,橫向比較,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

10樓:

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發現經濟?

能解答這兩個問題就明白基建的意義了。

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發展經濟是為了讓全中國人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對於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發展經濟是為了能提高資本的回報,增加資本家的財富。

而發展基建能提高人民的生活便捷度和生活品質,所以在社會主義國家,它就是對經濟有益的。

在資本主義國家,它是否有益完全看它能不能為資本增值,資本家財富增加服務,能,就造,不能就不造。

所以基建對經濟有什麼作用完全看國家性質,和發展的目的。

11樓:秦蜀風雲

參見「奧運會帶動經濟系列」的案例。

自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奧運會的興起,舉辦國為了憑藉奧運會,向世界展示本國成就,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必然要大興基建。

由此卻發現,大興基建本身就極大的帶動了經濟發展,名曰:奧運經濟。比如美國的洛杉磯、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南韓的漢城、中國的北京。

所以各國紛紛申請舉辦奧運會、世博會、G20峰會、馬拉松等等國際大會,以此為理由,向國內的財政部門、人民群眾說:這是好事情,我們需要更多的錢來辦好這次盛會,暫時的城市工地帶來的不便,是為了後面一生的生活便利balabala

另外,本國大興基建也可以讓它國參與,這是引進外資、國外技術的一種方式。

後來…… 一些有經濟基礎+潛力的國家、城市,真的就此崛起。然而到21世紀初,準確說2008北京奧運以後,國際盛會帶動的經濟已經在逐次效益遞減。

大興基建帶動的經濟效益,要晚於盛會經濟的衰落,但仍然不可必然的走入效益邊界。以中國為例,2012以後常說「產能過剩」就是基建經濟的結果。

一場盛會經濟、基建經濟是否能達到效果,是需要遵循經濟規律的。只因為20世紀是人類空前城市化的世紀,尤其戰後的人口浪潮、科技日新月異,所以看似任何一場盛會,任何一場大興基建,都能成功。

直到經濟規律已經到來,比如蘇東劇變、日本泡沫破滅、國際金融風暴、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石油國喪失價值,那些不再擁有城市化潛力的地區,再怎麼舉辦盛會,再怎麼大興基建,都變成了得不償失,爛尾樓、鬼城、荒涼工地,一地雞毛。

帝都的基礎設施到底有多完善?

always233 北京的基礎設施真的很差勁。我大學在銀川上的,畢業來北京一年多了,說說我的體會 1.交通上,北京的地鐵確實比較方便,但是城市道路網實在是各種擁堵,銀川各種八車道,十車道。2.綠化上,北京的公園相較於人口來說真的是少的可憐,反正我覺得比銀川要少的多 3.體育場地上,北京免費開放的籃球...

如果需要大規模的異地辦公,對通訊行業來說有哪些挑戰?

如果是那種雲桌面就很簡單了,安裝vpn,連線後登陸賬號就能辦公了。最怕的就是製造業,裝置你得有人看著啊,這個遠端是比較難的。 異地辦公的挑戰關鍵點不在於通訊行業的硬體配套上,而在於企業自身的制度建設 作業規範和意識培養上。制度上要解決遠端協作的決議有效性問題,要注意構建客觀業務證據留存 規範決議的產...

2020 年,澳大利亞的大規模山火對留學生有什麼影響?

德縱留學腐國大叔 由於火災區域離澳洲大學都比較遠,除了空氣的影響,其他暫時沒有太大的影響,不過還是建議同學們盡量避開發生火災的城市.莫里森因為肺炎禁止入境2周比較有影響吧,2月很多學校都要開學. 葉L隱 座標雪梨UNSW附近,已經開始回來上summer,生活學習基本正常,從國內帶來了口罩也沒用。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