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音素決定於音長還是音色?

時間 2022-01-06 17:12:23

1樓:稽古明今

音色。漢語通語不以音長作為發音體系中的基本要素。

而音色體現為:聲母發聲部位與發聲方法,韻的主韻母差別與韻尾組合。還有聲母的聲調、韻母等第的區別等等。

2樓:月印萬川

只取決於母語者是否識別

其中又有至少三種情況:

方言RL不分,這種屬於聽不出來,那麼在這個方言裡面RL是乙個音素→聽不出來的情況;

在這裡面還有乙個子類別:塞音三分的語言,一般其實都是塞音清濁對立,也就是說清送氣和不送氣不區分,只大概遵循詞頭送氣詞中不送氣的省力原則→這種屬於聽不出來區別,但是總會在特定情況正確的使用特定發音的情況(西班牙語B和β不分也是這種情況)

2. 普通話VW不分,這種屬於能聽出來(尤其在英語普及後,越來越多人分得出來),尤其是山東以北的方言區,很多VW不分,但是說話的人沒有注意到,如果注意他知道這是兩個音,但是放在對話中,完全忽略了區別→這種情況是能聽出來,但是大腦預設是同乙個的情況

3. 德語的大小舌R不分,英語的虛實H不分,日語的純濁鼻濁G不分→這種情況下其實介於「區分成2個音素」和2情況之間,德語大小舌R不分母語者一般能意識到自己是在說兩個音(而法語大小R不分,幾乎一定能意識到自己在說不一樣的音),英語的虛實H不分大部分念實音H的人能聽見不念H的人「漏了」而反過來不念H的人往往主觀忽視了念實音H人發了這個音,日語的母語者幾乎嚴格能區分別人和自己說的是純濁音還是鼻濁音;這幾個例子的共同點是,不管母語者是否能意識到這是不是乙個音,他們的語言習慣都讓他們覺得這是「乙個音」,即r=R,0=h,g=ng,那麼這種情況對於母語者來說就應該是乙個音素

這裡面還有乙個更加過渡狀態的例子:誰shui=shei,這zhe=zhei,那na=nei,這時候一般沒人會說漢語這三對母音合併成乙個音素了,因為除了這幾個特例其他情況下大家是區分其中差別的;但是如果沒有現代傳媒和教育的強大影響,那麼肯定會出現音素合併或者從老音素過渡到新音素的情況

說道過渡狀態,我在補乙個自己遇到的很有趣的情況鼻音:

江淮官話念鼻化母音比如「安」念「~」,「昂」念「a~」,母語者一般分不清鼻化母音和前鼻音的區別,但是部分能分得清別人前後鼻音的區別(尤其是北京方言中誇張的後鼻音發音);而其他方言區的人也識別不了鼻話母音和前鼻音的區別,這造成了一種江淮官話的母語人前後鼻音不分的誤解,其實他們既沒有念前鼻音也沒有念後鼻音;

英語區分前後鼻音,母語者總是可以正確的唸出正確的變體,但是母語人一般意識不到這是兩個音,而最有趣的是對於singer這個常說的單詞,絕大部分人可以正確的處理成sin-ng-er,而對於hanger這類稍微說的少的單詞,很多人會選擇念han-g-er;

不同的音素決定於音長嗎?

jointer 音素是按照音質劃分的。音素就像化學元素,是音的種類,具體的音素就像原子,要構成分子才能穩定存在。音節相當於分子,可以是單質也可以是化合物。母音音素可單獨構成音節,相當於單質。子音音素不能單獨構成音節,相當於化學性質極為活潑的元素,只能和母音音素構成化合物 音節 拼音文字中單獨使用的子...

不同國家的電影上映時間是怎麼決定的?

小羊聊電影 首先,電影要引入別的國家,前提必須是經過審核的,在中國就是光電總局了,它宣布合適才可以引進。審核的因素也不少,影片的等級劃分,收益前景等。然後,一部電影要開始上映之前,肯定預熱一下,也就是廣告宣傳這塊,當然這個需要乙個過程,就說好萊塢的電影往往在北美以及歐洲的宣傳力度比較到位,所以會先上...

基因決定身高的方面是基因序列的不同還是表觀遺傳?

身高可能是除開錢 病外最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一了,在擇偶尤其是相親市場上,身高有可能先於顏值和財富而被一票否決。兩個高個子的孩子一定會高嗎?身高由什麼決定?如何遺傳?首先,高個子的孩子不一定會更高,有時候甚至比父母矮很多,而矮個子的孩子可能不會很高,但一般比父母高。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 身高由多個基因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