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要是拿模擬不當來反駁怎麼辦?

時間 2021-06-13 04:31:12

1樓:潘正則

那齊王水平就太低了。

這個例子本身是非常好的模擬推理,你要是打辯論的話它都堪稱典範,完美融合敘事感,視界融合,理性結論。我說句難聽的……就他這套說辭直接碾壓現在百分之90競技性辯論中辯手莫名其妙的模擬。

它能拆嗎?是個模擬就能拆啊……模擬不當回的圓也沒問題,如果是辯手反應快就打回去了。

問題是齊王真的閒啊,管著山東省跟你打辯論……人家聽就聽,不聽就不聽……這也不是辯論,又沒有第三方裁判的,這就是臣子想說服帝王,礙著面子不好直說,用了個諷喻。這也是先秦時期比較常見的臣對君的說服方式,因為先秦時期沒有形成儒家教條式的規範約束,臣子說服時更喜歡用這種模擬諷喻的方式,推及莊子,孟子,楚莊王的大鳳凰都是如此。後來有了明確的倫理規範和一套政治治理規範,臣子就犯不著用這種東西了。

所以它根本上是個奏對,不是打辯論,齊王犯不著回擊,回擊了也沒什麼……建議不被採納嘍……還能頂回去嘛?

最後單從論證角度看,模擬的恰當性判斷本身就只能憑感覺。說真的——憑感覺

你可以給它換一些高階詞彙形容,比如可接受性,合理性等等,但歸根到底是一時一地商談方的前理解直接能不能產生視域融合的問題。非形式邏輯下追求正確本身就是虛妄的,明希豪森三重困境在前面攔著,這層關卡要靠哲學、邏輯學研究攻克,目前還沒啥希望。所以類似的無論辯論,協商還是意見溝通的場合,希望通過意見交換保證結論正確就很……不切實際。

那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著?因此這些活動對於結論的追求也就從正確性修正為包括融貫性,可接受性……或者說的不是人話一點——最大程度上符合人類實踐理性法則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