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做錯了,自己反而在不斷自省,是不是在懲罰自己。?

時間 2021-06-03 11:38:56

1樓:S路RABBIT

自省是很珍貴的品質,這不是懲罰,而是對自己,對世界,對關係的探索,琢磨到一定程度會幫助自己跳出輪迴的圈子(特指潛意識裡一些關係發展模式),不會重複在乙個地方以一種姿勢摔跤。

但是自省時,不能以,讓對方明白自己錯了,讓對方後悔為標準,也不能過於讓自己陷入這種偏執中,產生這樣的念頭才是自我懲罰。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做好自己。

2樓:不知名酒吧老闆娘

就我的三觀來說。

不認為是對自己的懲罰,或者是是自己應該受的懲罰。

從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上面有人提到過,這件事既然你參與了,你就有責任。不一定得是你做了什麼,而且你身處其中。舉個例子,就說足球越位兩個條件,運動員處於越位區域,並且實際參與了比賽,對於實際參與比賽的定義,是接觸到球,或者妨礙到傳球,對,你就站在那裡,球都沒碰到,你也有責任的。

再者,這裡也有兩種假設,當你作為受體去接受或者說承擔他的錯誤,或者作為主體去評判他的錯。作為需要去承擔對方錯誤的受體, 必定前期是承認了對方有犯這個錯的機會,比如你買德國球隊贏,你輸了,怪德國隊有用嗎?你首先承認了他來主導這場賭博的權利,那你再承擔或者享受結果帶來的責任或者利益。

如果是作為主體去評判這個對錯,這就沒得說了,因為絕對的對錯,是不存在的。而你作為主體,認為是對方錯了,一定程度上,你不一定是對的,這時候你也確實需要做一些反省,這是聰明的人的做法,你能成長得更好。

3樓:l我l

你反省了什麼?是這件事自己做的不對,幾位大大已經說的很明白;我再樸充一點,也要反思朋友的不對並思考如果再遇見自已應如何面對,再委婉向對方提出對方的不對(生氣了怎麼辦?想怎麼辦怎麼辦,如果復合做個有距離的朋友就好了(度自己把握),對自己好點兒)是更多朋友生氣而不知所措?

那多看書吧!(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重要的是解決未發生的問題,我們對你只是一把把可能解決已發生問題的鑰匙,然而你知道許多錯誤無法彌補)

4樓:妙手能解連環

不會生氣不一定會有他錯或者我錯,通常雙方會都有錯(除了某些真弱智)然後自省應該也算是自己進步的乙個方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至於沒有原則,道歉一般不代表你就真錯了更多時候代表你更在意你們的關係

5樓:

看起來你是乙個善於思考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能有觀察和反思,這是一種能力,非常棒。古人說「一日三省「,說的就是這個。

同時,任何突出的人格特質都具有雙面性,反省是自己內心中一部分對另一部分的質疑,帶來了自我內心衝突,這會讓人有不確定的不適感。

題主要做的,是發揮這種特質對自己的好處,而降低內心不適感。

對傷害過自己的人沒有太多仇恨,反而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幫感覺過意不去,正常嗎

幾公尺陽光 孔子說過 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大概是這個意思,完整的背不下來了 沒事可以多看看 論語 孔子的智慧型還是很有道理的。 瘋啦啦啦啦 不正常,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但是善良是很難得的,希望你善良的同時內心有力量。幫助別人是好事,但沒有幫助絕無虧欠。你的內心要強大起來。 板凳...

不承認自己做錯了是態度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衣冠似雪 人只要遇到困惑,都一直會尋找理由。如果找不到理由,人就會吃不好 睡不著,做什麼都不安心。人尋找理由的傾向有兩種 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可是這兩種本質上都在保護自己,讓自己心安理得。外部歸因 做自己錯事了是因為外部的不得已,別人做錯事是因為品質有問題。內部歸因 自己的榮譽是因為努力爭取,別人的...

自己一直忍不住討好別人,感覺如果不討好別人的話就會很危險,現在感覺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性格,怎麼辦?

小梅 化被動為主動。在時間,精力,金錢上把各種關係捋順。要長時間相處的,要認真對待,大部分自我感受都在這裡面,比如與家人的關係,同事的關係,朋友的關係。要靠譜,大事小事說出就要做到。這些就夠費勁了,生日節禮,分享心事,還有什麼點鏈結一些瑣碎的,用在這些事上了,自然沒有那麼多閒心放別處了。短暫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