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說看完《那人那山那狗》後的感受?

時間 2021-06-01 04:52:58

1樓:啊坤

沒想象的好看~

我害怕別人說我,但我還是想說真的沒想象的好看!

但我真的害怕,因為大家都說好看!就我說一般,大家會不會以為我臭屁。

一開始劉燁張口國家幹部,我就難受。然後又是各種國家幹部做好事洗臉,讓我對他們的高尚道德高山仰止,自愧不如。他們又到處深受百姓愛戴,好一幅官民魚水情畫卷。最後子承父業的完美結局!

是不是覺得我酸?可能吧~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感覺自己好像又看了一部溫柔版的《雷鋒的故事》。

這部電影風景確實沒得說,拍得好看,但我總是感覺缺少了點人味!

2樓:歌樂山車神

很簡單樸素乾淨,真實感很強的一部電影

父子間沒有誇張的感情戲,取而代之的是乙個個不經意的眼睛向上看的動作,把本要流出來的淚水憋住

我和我爸,我爸和我爺也是這樣,父子之間的愛不會表現得明顯,唯一一次抱我爸就是他送我上高考考場的時候

3樓:顏顏愛看劇

片中風景美如畫,有青山綠水,青蔥少年和質樸老人。

既是父子情感疏離、觀念迥異的兩代人,也是將熱愛、責任、情誼等美好品質代代相傳的鄉村郵遞員。

父親老矣,大半生行走在鄉間泥濘不平的山路上,相信這份職業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即使得不到好的待遇。

父子二人共同為留守老人讀信那段,畫面中雖有三個人,但整體顯出一種寂寥感,伴著極長的停頓。

類似的視聽印象綿延全片,那山那人那狗,在廣闊的天地中,孤獨地堅守著事業。

4樓:畢加不思索

靜靜的看完了,沒有那麼多華麗的辭藻,一直那麼樸實無華,卻更讓人感動。活在大都市太久,已經忘了小時候那一片片的青山綠水,一條條山間小道,看著電影,很讓人舒心恬適,去除了浮躁的心,覺得時間過的挺慢。

電影講述父親為了能讓高考落榜的兒子接手自己郵遞員工作,決定提前退休。由於兒子第一次上路,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但是仍不放心,還是下定決心自己去陪著兒子走一趟。由於中國這樣的大環境,受傳統幾千年的影響,父與子總是有點隔閡,更因為父親一年到頭基本在外工作,接觸時間短,只能沉默不語,默默向前走路。

有一段需要繞近路過一條冰冷的河,當兒子揹著父親慢慢的走在河裡,畫面也切換到小時候父親馱著兒子,父親的眼睛濕潤了,其實世間最親莫過於父母與子女,父母操勞一輩子也是為了家庭能過得更好,為了子女過得更幸福。

現代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已經漸漸忘了停下腳步望望生命中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人人都在忙碌中消逝。就如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卻也不影響有些人能留下各種事蹟影響著後人;而到了現代,享受著各種發展,理應更有效率,但是人們總在繁忙的生活中度過,但卻是一天天重複,已經忘卻了自己到底還做了什麼?

5樓:大寒過後是大年

我們的人生也像那240里路一樣,這條路上你要爬坡下坎、過溪,這條路上大多數時候你都是寂寞的,但總有那麼些地方、那麼些人、那麼些事會支援你走下去。從森林走到原野,從山溪走向江河,從晨曦走向黃昏,到了黎明你又得啟程。日子一天天流走,抬頭望望天,低頭看看地,有一天發現自己好像走的沒那麼快了,身姿也沒那麼挺拔了,在那天你突然就老了。

回頭想想在這條路上你經歷過多少的人和事,有好有壞,就像走過的路、淌過的溪。

6樓:faith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寫他們看到湘西,竟然還能牽扯到沈從文的邊城,以此來說湘西人文和景色。

我覺得真的很搞笑,這部電影明明跟湘西不搭邊,這是湖南下面得綏寧縣拍的。

綏寧縣跟湘西應該是沒有半毛錢關係。湘西地區從來也沒包括綏寧縣,綏寧縣是隸屬於湖南邵陽,湖南邵陽跟湘西懷化雖然挨的近,那也根本不是乙個地方啊。

7樓:「已登出」

我想,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湘西住一段時間才好。

電影根據80年代發生在湖南西部地區的真實事件改編,可能因為都是生活在南方,從小又在大山里長大,看完真的很有感觸。

審美本身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就像這部電影,豆瓣上打五星的多,打三星的也多。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我自己覺得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電影中,父親是跑了一輩子郵路的退休員,父親退休後,兒子接替了父親的工作。那是一條環境極艱苦,來回二百多公里,全程需要走三天的郵路。

故事情節很簡單,兒子第一次跑郵路,父親不放心要自己帶兒子走第一回。從頭到尾都圍繞這條郵路中的父子倆展開。

父子親情是乙個淚點,兒子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從小到大一直和父親關係不太親近。所以一路上的父子倆,剛開始倆人都是低頭走路很少交流,一路上走過好幾個村莊,兒子也漸漸明白這些年來父親的不易,和父親之間的隔閡漸漸消失。對電影中兒子背父親過河的一幕印象深刻,有時候親情就是這樣,明明心中很愛對方,但就是說不出口。

電影對父子倆的情感敘述讓人特別感動。

大概南方的鄉村環境都差不多。一路上把湘西的山路和鄉村生活描繪得很詳細。土瓦房、矮矮的村落、成片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頭的山路、或寬或窄的河流…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民風淳樸、同時路非常不好走。

跟我自己的家鄉很像,跟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很像。大概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對其中的很多情節特別能產生共鳴。

電影表達的點很集中明確,一面是父子倆的感情遞進,一面是這條大山郵路上的風景和鄉土人情。他們每到乙個地方,遇上一些村裡人,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又多了一點。電影的最後一幕,父親望著兒子揹著大大的郵包往前走的背影,跟著他跑郵路多年的狗也隨之追了上去…兒子這一走,可能也會像他一樣,這條路要走一輩子了……

8樓:

感人至深。

一部電影以溫情的口吻講述了父與子,人與狗,傳承與責任,堅守與變通,隔閡與理解,遊子與親人的多個主題,尤其是滕汝駿飾演的父親,令人淚目。

9樓:婷子

父愛和母愛的表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不同於母親把我們養大,靠什麼養大,靠父親的肩膀,抗在父親肩上的責任!孩子是不能沒有父母的,母親的溫柔和父親的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成就了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總之,無論去哪兒,無論幹什麼,無論何時,心裡保持乙份初心,乙份想頭,有想頭活著就有意思。

感謝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10樓:

這個算留白吧,男主人公最終娶了那個侗族姑娘沒有? 或者10年後他仍在堅持下來嗎?

整個電影畫面很美,真沉下心來是乙個很好溫親電影,

作為乙個湖南人,裡面很多情景很是熟悉.

11樓:某某人

電影畫面可謂是山清水秀,藍天白雲,好像連風都帶著香味,朝你迎面撲來,可撞到臉上的時候,又讓你清晰地感到其中的苦味。無論是當了一輩子鄉郵員,卻只得到一身病痛的父親,還是他們在路上遇到的山裡人(被孫子遺留在山里的五婆、因為路途艱難而無法繼續讀書的轉娃),他們的人生都寫滿了遺憾,委屈和無奈。同時又不得不有「想頭」地活下去。

想頭,也叫理想,這是電影裡父親說的話。他就是靠著這個,跑了一輩子的郵路,最後還把這條苦澀的路交託給了兒子。電影裡的父子關係是十分傳統中國父子關係的展現,愛在心頭口難開。

中間穿插的幾段父親的回憶,都展現了對家庭和孩子的愛,所以影片結尾的時候,父親看著兒子揹著郵包上路,心中大概也是有些愧疚的吧,畢竟他給兒子選了這條艱苦的路。而兒子對父親也是很中國式的親情,又愛又怕,又很懂事,揹著父親過河的那段特別有感觸,父親這樣傳統的人,應該很難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弱勢的,在這裡卻悄悄流淚,兒子知道了卻假裝看不見,就像最後他知道是父親希望他接下鄉郵員的班一樣,假裝不知地就上路了。

電影中對中國式親情的表達十分準確,同時也很好地呈現了人的淳樸,善良,並沒有那種窮山惡水出刁民的情況,基本上看到的都是笑臉和善意,以至於整體畫面感覺是有美感的。許多關於中國山村的電影都是致力於窮苦慘和人們為了對抗窮苦慘而做出的種種可謂不堪的事情,這樣算是唯美的山村電影真是不多,故而也顯出它的特別來。

最後,特別提一下兒子的扮演者劉燁,二十年前的劉燁和現在真是天差地別。敏感憂鬱的眼神,時常茫然失措的表情,偶爾還帶著一點脆弱,這樣的臉和眼神真是幾十年來少見,難怪當初紅得那麼早,那麼快,完全就是各種文藝片的最佳主角。隨著年齡閱歷的轉變,這樣的表情和眼神已經很少出現在劉燁身上了,所以所謂的靈氣大概也算是消失了吧。

而更加遺憾的是,這麼多年,竟然沒有第二個少年劉燁了。

12樓:bigseven

離家萬里,在歐洲求學時看的,看到父親和兒子一前一後的在山路上走著,想到自己的父母,心裡想著,爸媽對我的恩情,這輩子不知道能否還上。

13樓:

老家在貴州東部,挨著湘西。電影中山里的寨子、老房子、山間小路都與我老家沒啥區別,看得人直哽咽。確實,山裡人住在山里,就像鞋子穿在腳上,舒服。

14樓:所謂薏仁

這是一部我用手機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帶耳機依然看哭的電影。它不需要電影院煽情的背景樂和振聾發聵的音效,高畫質的銀幕也能hold住螢幕前觀眾,讓我不由自主安靜下來。

15樓:官官

整部電影圍繞乙個鄉村郵遞員的送信之路展開。父輩郵遞員年邁退休,將這份事業傳承給自己的兒子。兒子第一次走山路,父親不放心,要賠他走這最後一次。

途中,他們的情感由冷淡逐漸達到諒解,看得人頗為欣慰。這就是破冰的力量,不一起經歷,如何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呢。

那人指的是郵遞員,那山指的是湖南的某個鄉村,那狗指的是老二,每次都陪伴父親走郵路的忠實夥伴。電影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份沉沉的愛,夾雜著等待、委屈、害怕、隱忍和諒解的大愛。

父親在送信的路上認識了母親,進而像所有的情侶一樣,迅速陷入熱戀。而結婚之後,由於整天在外送信,不怎麼顧得上家裡,所以兒子的心裡總是對父親有一定距離。然而送信是父親看的比命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在陪兒子走山路的過程中,兒子差點丟了包裹父親大怒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他們休息的時候風吹走了信件,即使父親有老寒腿,但是立馬跳起來就去追散落空中的信件,老二也是,他簡直和父親心意相通。

父親這份責任讓人動容,但是對家庭而言,他卻沒能這般盡責,母親嫁過來,一度想自殺,沒有盡頭的等待、沒有希望的期盼,生兒子(劉燁飾演)的時候,父親也沒回來。所以,兒子總以為父親不愛他,逢年過節都不回家,這可能是眾多留守兒童內心的真實寫照吧。那個時候,我們不理解父母,只顧滿足自己的占有心。

不知道父母也在為生活苦苦掙扎。諷刺的是,等我們理解了,父母已經年邁,又輪到我們的子女不再理解我們。

當然電影中也有很多小細節體現出父親的細膩,比如他去給五婆送信,信中一張白紙,一張10元RMB,這本該是她孫子做的事情,但孫子走出大山之後再也沒回來過。父親總是去看她,給她叨叨兩句。那個時候的她至少還有期盼,雖然我難以想象她哭瞎了眼睛,每日坐在門頭,等待孫兒歸來內心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但至少她有期盼,像父親說的,有盼頭日子就會好過,哀莫大於心死,若要到了這樣的狀態,那也只能是死灰吹不起了。人,要有個盼頭。電影中也有些暖心的小插曲,比如,郵路上時不時會有人放著一罐水,以前小時候外婆家經常用的那種小罐子,供趕路的人喝,走到晚上,借宿一宿,未嘗不可。

不禁想起了木心的《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乙個人。」此外,整部電影完全就是湖南的宣傳片,景不醉人人自醉。

電影的高潮在我看來,是在背父親過河的那一段,父子至今似乎達到了空前的理解。走了這一次山路,兒子才理解父親的工作是多麼辛苦,知道父親曾經滾下山,卻從未告訴家人,而一生中唯一一次的享受在兒子背上的父親,老淚縱橫,想起小時候讓兒子騎在自己脖子上的情景。物轉星移,人世滄桑。

父親看到兒子脖子上的傷疤,兒子說是犁劃傷的,父親為自己自責,沒能照顧好妻兒,他說,妻子此生就只給他寫過一封信,就是在兒子出生的時候,他高興地不得了。此刻,兒子內心的疑慮似乎一掃而光。他知道父親是愛他的,以自己的方式愛著他。

終於,父親聽到了那一聲:爸。他興奮地不知所措,給老二說:

你聽到了嗎,他喊我爸了。這個時候,這種經歷,讓他們內心互相諒解。後來借宿的那一晚,父親久久地看著熟睡的兒子,難以入眠,等到他躺下後,兒子挽著他,臉上的笑容像綻開了一樣。

我和父親的諒解是在他們鬧離婚那次,剛做完手術的父親,腦袋上全都包著紗布,卻來我房間說:「你別難受,爸剛才的話都是胡說呢,不要往心裡去」。任何時候想起這些話,我都會不可遏制地哭出來。

肯定是我做得不夠好,不夠理解他,所以父親才會對我惡語相加。但那一次我知道父親是愛我的,即使他從來也不說。

小時候總是很親密,長大後有了自己的想法,卻和父母逐漸地疏遠了,等到自己已經理解了他們的不易,卻再也不願意主動和他們去親近,不再給他們擁抱自己的機會。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母親抱著年幼的兒子站在村頭,等父親回來,父親總會摸一摸兒子的頭;等到長大了一些,父親回來的時候,兒子會躲在母親身後,因為他害怕,他對眼前這個男人不熟悉;而再到後來,兒子長大了,父親還沒到村頭, 兒子就興奮的跑過去接下父親身上沉沉的郵包,一家人有說有笑地往回走,再後來,父親和兒子一起去送信,只有母親一人消瘦的身影,煢煢孑立。看得人心酸,這種默默的等待,苦中帶甜。

但是,莫要讓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風景裡等的太久。陪伴是莫大的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然而事實卻是,一味地平淡定然不懂去珍惜,只有經歷風雨方知平淡之珍貴。

兒子終究還是踏上了這條坎坷泥濘的郵路,父母一路目送,雖不能陪伴,但父親卻把最忠實的老二一把退給了兒子。看,即使有誤解,但愛從未離開;即使一無所有,也會把最好的愛留給你。

我們蘇北有那麼差嗎?大家說說看

不好意思,我看笑了,蘇北人好慘哈哈哈。蘇北人很多在上海送外賣 在蘇南工廠裡上班,說明蘇北經濟無論是二產還是三產都不行啊。蘇北人就不要去蘇南工作了,畢業生選擇杭州,進廠做體力活可以來溫州。杭州人和溫州人不會管你蘇南蘇北,反正都是外省人。避開蘇南 上海 浙北 嘉興湖州 寧波,就不會被歧視。蘇州有什麼好的...

為何應試教育存在?大家來說說看法?

張沫楓 應試教育是因為考試制度產生的。沒有人想被刷下去,所以拼命提高自己通過考試的效率,久而久之就形成乙個模式,就是應試教育模式。 昂怪x腦洞少年 非常簡單 如果我有十個橘子,我只吃乙個,我會全方位考量它們的甜度啊大小啊好不好看啊等等等等 但是我現在有幾百上千萬的橘子堆裡 它們還擠破腦袋想往我嘴裡跑...

大家覺得赴美產子值得嗎?去過的來說說看

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孩子的多方面發展,尤其是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部分中國父母為了讓孩子從小贏在起跑線上,選擇了在孩子出生前到美國進行分娩,讓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享受更多優質的待遇和資源。也有部分中國父母認為沒必要花太多時間精力跑到美國分娩,覺得在國內分娩同樣可以讓孩子享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