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知識說一遍或者給別人講一遍自己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新的理解?

時間 2021-05-31 12:31:42

1樓:PM智先生

理解常常是解釋的產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釋。

——芭芭拉·奧克利,《學習之道》

講述知識,我覺得包括了兩個過程:

(1)重新訪問這些知識。

(2)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

這兩個過程都會在神經層面加強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舉個例子,假設歷史課上,你剛學習了兩個知識點。

(a)2023年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b)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是2023年正式發行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過這兩個知識點,但是可能並不會思考二者的關係。

人們獲取知識之後,並沒有真正「理解」知識,或者「吸收」知識,這種現象常常稱為「知識錯覺」或者「能力錯覺」

但是當你需要給自己或者別人講述時,你的大腦首先需要重新訪問這兩個知識點,而神經元被訪問時,其跟周圍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就會被加強。這兩個神經元跟「2023年」這個神經元(假設2023年真的是被放在乙個神經元上的話)之間的聯結也被加強了。此時,你的大腦突然發現了這兩個知識點的關係:

他們都發生在2023年!!!

於是,這些知識所在的神經元就這樣發生了聯絡,從而使得你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就更進一層。

PS:這種給別人用極其簡單的比喻或者模擬講述知識,從而加強學習效果的方法,叫做「費曼技巧」。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曼先生所推崇的一種學習方法。

2樓:

上面的回答有點太專業了。

講的過程其實是乙個內在的消化重構的過程,如果不知道一些關鍵的節點上其因果關係是如何建立的,那麼在說的時候就不能說清楚,只能泛泛而談。

所以說出來和寫出來效果是相同的,但都得去主動的建構,否則信口胡說的話,說一百遍都不會有所得的。

3樓:

用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簡單解釋一下

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人的高階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通過個體和社會的交際互動活動中實現的,而在這個交際互動過程中,語言的使用起了很大的調節作用。即,人的思維發展是通過語言的使用而發生的。

在Vygotsky的理論框架下,Swain(2006)年進一步提出了languaging(言語調節)的觀點。

languaging就是通過言語來產生意義、形成知識。也就是通過自己以口語表達的方式描述(或者解釋、重複、重述、整合資訊、分析、猜測、自我質疑)的過程建立了新的意義或者進一步解決了問題(也就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更新的理解)。所以,在這裡,languaging就是乙個自我支架,languaging的過程中並沒有他人的指點,而是乙個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我們在邊說(邊描述、解釋等等)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理解和意義。

這個過程如下:

inner speech externalization external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internal cognitive activity

Swain做了乙個實驗,找了9個大學生,給他們關於法語中某個語法的解釋(有的給出例子),並讓他們用自己的母語來闡釋自己對這個語法現象的理解,在這個實驗之前,前測表明他們對這個語法的知識非常少。這個法語語法現象呈現在36張卡片上,也就是學生看一張卡片闡釋一張的內容,一直到第36張。實驗發現,整個過程中沒有人來給他們講解這個法語語法的內涵,學生在36次的話語描述中體現出了他們對語法結構的深的或者新的理解,這個體現是隨著1卡片到36卡片越來越明顯。

Swain記錄了這個9個學生的整個描述過程,通過他們的話語得出結論,languaging可以導致新的和深的意義的產生。

但是,這個實驗只是記錄了languaging的表現,並以此得出結論,而並沒有解釋這個由languaging而產生的新的理解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整個認知發展過程中,大腦做了什麼?

這也是我提這個問題的原因。

4樓:阿郭

加了幾張圖,應該好理解一些拉

暑假學過簡單基礎的教育心理學不是心理學專業人士

資訊處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 認知心理學的資訊處理理論將記憶分成三個部分,senory register, working memory, long-term memory(這三個名詞有不同的說法,如圖所示,我用的這三個名詞是我教育心理學課程使用的教材用的)。具體的資訊處理的流程可以參看下圖。

Senory register不知道對應的中文譯名是什麼,也有看到不同版本的說法,有說感覺記憶,也有說知覺儲存的,可以理解為各種感官接收到的資訊。從存在時間來說,senory register 大概只有幾秒,資訊獲得關注之後會移動到working memory。working memory存的資訊可能會長一些,因情況而定,重複頻率,本身是否有意義,和本人的聯絡之類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時長,但一般情況是十幾分鐘到數月這個期間。

存於working memory 的資訊經過加工,會轉移到 long-term memory。存在long-term memory 或者我們所說的長期記憶的資訊能儲存很久。

複述可以理解為將知識深加工到了 long-term memory。

Sensory memory holds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enses (e.g., vision, hearing) just long enough for the information to be processed further (mere seconds).

STM functions as a temporary working memory, whereby further processing is carried out to make information ready for long-term storage or for a response. Working memory holds information for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and holds a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LTM represents our permanent storehouse of information, capable of retaining an unlimited amount and variety of information.

資訊處理圖

2. 個人實踐體驗

本人曾經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因為看過乙個說法,當你記住事實的時候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可能是10%,如果你能做出相關練習,這個比例會高一些,最高的就是能將這個知識教授給他人,達到了80% 乃至 90%。

)本人很好奇,就嘗試了一下將新學的心理學理論講給同學或者父母聽,發現效果確實很好。我發現當你想讓非專業的理解你學的新知識的時候,你需要對你即將講解的知識點非常熟悉,這個熟悉其實就是在記憶和反覆深刻地理解知識,而且這僅僅是最基礎的,為了讓他們感興趣以及理解,你需要舉出很多生活中具體的例子,如果你朋友或者父母具有思辨精神或者批判精神之類之類的(critical thinking), 他們會提出疑問乃至質疑,在你回覆他們的疑問的過程中,你自己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更為深刻,即是meaningful understanding。

理解了的東西因為經過了深加工進入了long-term memory,所以印象很深刻。 另外,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和以往的知識和自己的情況進行鏈結,這樣增加了你回憶起這個點的可能性(想像一下乙個孤立的知識點和乙個和眾多知識聯絡的知識點),多次的重複可以讓記憶免於丟失或者遺忘。

這是我能想到的拉灰常不專業阿,拋磚引玉拉拉啦

祥林嫂為什麼要一遍一遍強調自己的遭遇?

青春少男 她只是想擺脫那種痛苦和懊悔。她也不知道狼會出現,會吃掉她的孩子。但是人們把錯誤都歸咎於她。她希望有人拯救她,可是沒有。她回去幫工,雇主只看到她不能做好活就辭退了她。她沒有了活路,最後只能走向滅亡。對,站在雇主的角度,他們沒有錯。他們是給了工錢的,如果她做不好活,還要她做什麼呢?現代社會不也...

有什麼可以一遍遍看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集?

飛蛾 讓我不能忘懷一部電影是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 很多人都只看過夏有喬木雅望天堂1,讓我淚流滿面的是夏有喬木2,曲蔚然在1裡罪大惡極,可那個孩子也挺痛苦的,他因為舒雅望長的像夏彤便糾纏,他愛夏彤可是等他真正明白的時候,夏彤卻因為他死去了,曲蔚然可憐。曲蔚然放棄糾纏舒雅望被夏木弄殘廢的時候,他來到夏彤的...

在難過的時候為什麼會一遍一遍的回憶以前不愉快的事情

她會一直等 衣袂起舞,糾結纏繞,相對卻已無言。看月夜,青花落水,蟾月拂影,流水潺潺,清波漫舞,琉璃瓦展,鉛華隆重。眼眸處,流光溢彩,燈火闌珊,早已繁華落盡,物是人非。滿池清幽,隨水亦隨風,所到處,一字皆醉。醉已千年,牽絆何止千年。執一壺濁酒,是穿腸毒藥,欲罷不能已。 Sun木夕 首先我想說,你不是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