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申萬巨集源 2018 年 5 月給員工降薪一事?

時間 2021-05-30 10:28:42

1樓:

我司調薪竟然公升了…在國內的同學應屆15k-19k,香港從去年18k公升到25k,還都是通常比ibd收入低的部門…

要麼是老闆真的摳,要麼就是員工同志確實需要加油。市場不好?不見得。

2樓:

申萬15年跟巨集源合併後,把原來巨集源只拿3000-4000的營業部員工的薪水一下子增加到7000-15000,而且沒有地區係數(設想一下某些新疆營業部當地房價僅2000/平方,而一般老員工到手能拿10000/月)而原來老巨集源某些B類營業部本身員工就有30~40個,很多崗位工作量極其少,有事做做,沒事看看電影聊聊天。乙個月拿著6-1的工資(大概15000),呵呵!大家試想一下。

所以現在整個招人都卡得很嚴,要轉成編制員工(只是一般員工)要承諾一年內達到淨收入100-150萬。達不到就讓你自動離職。100萬的話基本其他券商可以去當營業部經理了吧。

所以不要被忽悠哦!

3樓:「已登出」

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企業賺不到錢,又不能隨便裁員,降薪很正常的事啊。我妹妹在某大型券商,櫃檯員工,15年的時候到手十幾萬,基本每個月都是1萬+,18年現在到手3000,4000。

你說差距多少?你在看看企業這2年收入差異是多少?2023年的營業收入是2023年的40%,淨利潤只有25%,收入銳減還繼續給員工發高薪?

4樓:南山之木

應該說國內資本金融行業的寒冬剛開始,隨著金融行業開放,合資金融公司放開對外資的持股比例限制,內資金融公司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到時候國外大投行,大銀行,大保險公司殺進來,初期一定是質優價廉的服務來搶奪市場,這些年習慣了躺著掙錢的金融機構有啥能力去和那些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幾十年的金融公司競爭?指望內資公司去開拓國外市場嗎?別逗了,他們那服務也就只能在國內玩玩,去國外競爭的過誰啊,死貴死貴還總是一副臭臉。

5樓:歐陽暮雪

瀉藥,併購不好做啊現在,不管國內國外,ipo也監管很嚴,境外併購申報又嚴格,資金流出又困難,發達國家也不太會考慮賣給中國買家了,不確定性太高,所以不管如何,券商投行本來最大的幾塊收入沒了以後降薪也很正常,申萬相比其他券商也沒有哪一塊很突出,研究院也影響力不大,所以現在這樣也屬正常吧。

6樓:David Mao

對剛入職三年以內的有影響,對其他的影響不大吧,其實降了薪水也還可以,想想我們08年和12年那個時候,投行部門連獎金都沒有,那才是真慘

時隔幾年以後再看申萬與巨集源的合併,該如何評價?

三生萬物 從題主的描述入手,強強聯合,一加一未必大於二。數學方法告訴我們,一加一應該等於二,也就是說。兩家機構合併,能夠保持原來的市場份額,保持原來的勢頭,就已經可以交乙個相對完美的答卷了。如果要想大於二,那麼一定要有新的力量介入或者聯合後,產生新的碰撞。生成新的內容。假如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結果也...

如何看待小公尺將在 2018 年 5 月 IPO 的訊息?

我很關心小公尺這種賺吆喝不賺錢的公司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要多高的pe才能撐起來。所謂的生態鏈,能做到蘋果坐地收錢的高度嗎?即使蘋果,iphone也是賺錢的大頭。 如果拆除VIE架構,把香港小公尺的業績報表合併到北京小公尺,財報符合A股要求的,只是A股要排隊比較麻煩,不然A股萬億人民幣市值很正常,A股...

如何看待 2018 年 5 月 SNH48 劇場售票情況?

巫叔穎 現在連不用錢的網路直播看的人越來越少了,何況要花錢去劇場看的公演,這次重組後,很多的妹子情緒都挺低落的,跳舞沒有過去的活力,mc也不太想說話了 一場有氣無力的公演,誰會想看? 青埂峰下 當前的情況是,周中場票務問題很大,以我這麼乙個每月會去個幾次劇場的非劇場黨的體驗來說,一般不會選擇週中去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