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上對美和非美的判斷,和普通人的判斷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12 05:23:58

1樓:

普羅大眾常常將真善美視作不可分割的一體,但是阿奎那和後來的康德告訴我們,善是受迫使達到某目的的衝動,美是無利害的感官愉悅。阿奎納的原話「善是涉及欲念的,是人都對他起欲念的物件,所以善是作為一種目的去看待的。所謂欲念就是迫向某種目的的衝動。

」這大概是「靜觀小哥哥小姐姐的美顏做乙隻舔狗」和「給小哥哥生猴子讓小姐姐誕下子嗣」的區別吧。。。

2樓:Johann Faust

順便說一句,也不一定對。

美學(aesthetics)這個詞本身的意思就是「關於感官的學問」,它一開始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而是試圖恢復「感官」(ασθησι)在哲學中的地位。這是因為古希臘哲學始終都表現為一種對感官經驗的批判,從而導致了對「感官」的一種不信任。可儘管如此,美學仍然不等於對感官經驗毫無批判的接納。

在古希臘哲學中「美」(καλν)這個詞始終也不是侷限於我們的感官的「美感」,而是一種要超脫感官的「真實」和「完善」。在感官中追求「美」,就等於在感官中探求「真」,而這個「真」並不是令我們的感官感到各種沉煩(我自己對aporia的翻譯)的現象——當然藝術作品中,或許還會故意製造這種「沉煩」,以期通過逆向的方式來提示人們對「真」的認識。

但是,大眾的審美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進入到美學之中的,因為這種審美對感官的反思就很少。

比如,網紅-xx。

3樓:swan

首先,我認為美學作為哲學的二級學科,是一件十分嚴謹的一門體系,只不過後現代的種種關於藝術終結論對美和非美也就是日常生活和專業的審美的界限日趨打破,進而是的美與非美的區分十分模糊。。。

最常見的區分應該就是通過了對「認識」和「道德」作用的劃界:美所帶來的是一種對表象的判斷,用康德的話說是主觀的普遍性,且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其次美本身不充斥效用的觀點,也就是不能達到某種外在目的。而這種關於「美」的觀點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外在美的簡單判定,更多的是一種對美本身的界定以及某種層次上的心裡探尋。。

而「非美」也不單單是假惡醜,但最常見的理解應該是某種不和諧帶來的不適。是某種不節制的過度帶來的沒有分寸感。是過分追求慾望的盡快滿足而帶來的對肉體禁錮之上的非自由。

現如今,價值觀多元,關於美與不美的判定也眾說紛紜。所以美自身建立邊界便顯得很重要。。而對於美本身的理解也漸趨表面化和快感化的理解。。缺乏實質和深度。

4樓:劉一

和恰巧看到,抱歉強行安利給你朱光潛的《談美》,裡面對於此題應該說是解釋的分外詳盡了。雖然有「盡信書不如無書」此類,但個人認為「美」至於普世價值來說還是覆蓋面不甚多的,因它是一種「心靈解讀」,而不是某種標準參照。

對普通人而言,異形和喪屍哪個更加恐怖?

興天 異形更恐怖。喪屍?行屍走肉那種慢吞吞的,正常的健康男性,只要膽子大點就能一對一。殭屍世界大戰那種 就難對付了,但是軍隊還是可以控制的。異形嘛,就算給你槍,距離遠了打不准,距離太近可能會被秒。而且人家可不像喪屍那麼蠢,人家會繞下水道 通風管找到你。喪屍呢?連個梯子都不會爬。 章魚呆膠布 對於普通...

如何讓普通人了解數學 物理和電腦科學的美?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只想賺到更多的錢,還車貸 還房貸,生活幸福。在社會他們已經很累了,他們只想有空能享受一下生活,而不是逼著去發現什麼美不美,你們有在乎過他們,沒有!你們只在乎你們自己 王恩澤 創造美是可以與生俱來的,但是欣賞美確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天生就能畫出很美的畫,但是他不一定能欣...

對普通人來說,山地車的核心元件和小配件哪邊更值得花錢?

黑羊大魔王 錢不到位,買來的東西都是騙自己的。幾個有用的東西,橢盤,輪組,半光胎,硬叉,鎖鞋鎖踏。普通人幾十斤的車子就別再去要什麼輕量化了,大幾萬買台輕量化山地車代步傻不傻啊。幾個實用的東西,擋泥板,車燈,反光燈和警示燈,頭盔,手套,面巾,水壺架,車撐,車鎖,腰包。這些就是小玩意兒了,車燈要買好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