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 喜感

時間 2021-05-11 23:23:16

1樓:

長篇大論我是寫不出來的。我僅僅是在大學時期特別喜歡讀挪威的森林。林少華翻譯版本大概讀了兩三遍吧。

由於太喜歡,又懂日語,所以日文版本的也看過一部分。不過日文版本沒能看完。還是蠻有趣的。

網路上應該能找到挪的日文版txt,是幾個網友合作手打的版本。我負責了其中一部分。那會我大二還是大三來著。

我居然能扯這麼遠。

好了,為啥喜歡。就是共鳴了,符合我大學暗戀某人的心境。他描寫的很美好,連寂寞無聊都是美好的。現在我不看了。因為我不在沉迷在這種感覺裡了。

好吧,我這麼慫,一句話說完了。那段時間我還喜歡看王家衛。也是類似心境情況下的。

這麼多人喜歡,大概是大家都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感覺,或者是想要的感覺。或者根本就是慕名而看,看完也就那樣。

2樓:艾爾瓦

從我自身角度,覺得是兩點:一是文學作品本身很耐看,即使看過了,再次隨手一翻也能從不同的頁碼順著讀下去。二是村上的作品總是會有一種獨到的孤獨感,而且散發的這種孤獨感能引起不同的人的共鳴,也就是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都有一種孤獨,這就是村上作品迷人的地方。

3樓:呂璞

我覺得日本文學有那種別樣的情感,那種纖細的哀怨,如細雨,如清風,悲哀,唯美。愈悲愈美,愈美愈悲,就像西子捧心愈增其妍,悲哀的事情卻又那麼唯美。

4樓:Zero

對我來說除了各位說的以外,還有一種類似懸疑的相合感在吸引著我。書中的主人公一般都在找尋什麼,無論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總有一些相合的線索,不同的資訊也吸引著我找尋那個傳說中的真相。

5樓:雨打塵

流行的原因是共鳴吧。我看過的村上春上的書,描寫的與其他文學作品裡的寫的完全不同。

不同點就在於,村上寫的作品的視角獨特,代入感十足。他毫不避諱的寫感情裡面黑暗面,自私,恐懼,性。就像《挪威的森林》裡面,別忘了事情的起因是男主的優秀完美的朋友木月的自殺,而後來的女主直子是木月的女友!

一開始就是個悲劇,男主又是劈腿,又是無力。但是還是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同情,至少是原諒吧。

游離於理想和現實之間,對生活迷茫,對自身以外的事物不理解,漠不關心,正是青春期必然經歷的過程。有些事情,甚至到了年長也未必能懂。但村上寫來卻無比自然流暢,不存在善惡的直敘,心理活動,反而能打動人心。

沒有善惡,結果的真實。

6樓:maomao

我感覺他一點都不小資,他的作品主題永遠是關於青春和孤獨,最有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除了那些性之外(話說他寫性真是很美),更多的是關於人與人無法打破的孤獨,這種孤獨貫穿在乙個人的青春期中,到《海邊的卡夫卡》,這種描寫更深刻。其它的一些有些奇幻色彩的作品,可能日本作家裡很多吧。

而且他流行的另乙個原因是文字不深奧,可看性強。

1Q84看到最後沒看明白。

7樓:

通過魔幻故事隱喻現實。對現實中種種為小資產階級所厭惡的事物的揭露和批判。非常到位地寫出了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個體的孤獨無助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引人生方向,精神導師的作用。

而村上享樂和精緻的生活態度,也屬於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人的追求方向。總之村上的主力讀者群定位在發達的物質社會裡成長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一代人。

8樓:日語翻譯社

承認孤獨的同時,保持享受孤獨的態度。

我們正是缺乏孤獨的勇氣才自怨自艾,悲天憫人的吧,村上戳中現代人,尤其所謂白領們的痛處。

9樓:benny hwang

瀉藥。其實我看得不多,《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1Q84》,斗膽回答一下吧

我看的第一本就是《挪威的森林》,很早以前,還是先聽了伍佰的同名歌以後再去找書看的。。。印象深的是綠子的性格,還有XX描寫,綠子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女孩,自己感覺有點像主角,所以會代入,然後喜歡綠子那樣主動的姑娘,因為自己搞不定姑娘,所以潛意識希望對方主動。。。然後就是XX場面的描寫,滿足了原始的慾望需要,至於文字,第一遍沒有好好去品

然後看《且聽風吟》——中間看過一點另外幾本奇幻類的,實在看不下去——很短的乙個故事,這個時候開始領略村上村樹獨有的意境,很普通的生活,被村上的文字寫得空靈剝離,自己看著看著很快就會融入到那個氣氛裡,也會代入主角,從主角的視角去看書裡的世界,感受那種不安

然後強迫看了《1Q84》,這類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

總體來說,村上春樹的書生逢其時,就像王小波,正好缺乏那麼一類書(性+都市生活),給灌輸好孩子觀念成長的一代一種新鮮感,其實大話西遊也是如此,有人覺得有共鳴以後,然後到處安利

答得不好

10樓:

哪來的那麼多讀者?反正我本人是不愛看,一看我就睡著,我周圍也沒人喜歡讀村上春樹的書,誰喜歡把我手裡的《海邊的卡夫卡》買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