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佛教有三戒,貪嗔痴,但是求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貪來生嗎

時間 2021-05-07 21:51:01

1樓:「已登出」

生極樂,得已經是極樂的人,才可以過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自己依舊貪嗔痴,到那慣著你,到極樂世界要承擔極樂世界的社會責任。而且極樂世界的阿羅漢,是無欲則剛的內種,你太作沒人慣著,會一針見血的批評你,而你想反擊阿羅漢是不可能氣到他的,你對阿羅漢起嗔心,比在娑婆世界起嗔心後果大多了。極樂世界好幾個空間連網(要不然怎麼瞬間供養十方佛),你名聲一壞,幾個世界聯網一查都知道了。

但那裡的人智慧型很高,會很耐心教育人,也知道不強求,知識豐富,所以帶業往生也可以,只要你念佛有禪定,理性思考,接受批評,就可以,作死就算了,沒人慣著。那裡處理罪人,就是全方位監督,立體式教育,承擔社會責任,所以進步快,不是物質條件好慣出來的,那裡壽命長,幾個世界的文明連在一塊,學習的知識異常豐富,需要極大的禪定包容不同的觀點,所以要求念佛三味是這個意思,不是養大爺。愛信不信,而且如果太舒服了,你用各種方法無法承擔社會責任,但表現考核通過了(不通過該怎麼辦怎麼辦),會讓你乘願再來回娑婆世界,你退轉了說明你依賴外界,不行,重修,你沒退轉修為會大漲,而且極樂世界培養人才的目的是化十方為淨土,所以最後當然回把你轟回來,不回來不行,考核通過沒通過都會回來。

2樓:略有所誤

人有貪嗔痴,並之無盡煩惱苦厄。

轉貪嗔痴成戒定慧,則煩惱盡,度一切苦厄,即是極樂世界。

否極泰來也!

極樂只在當下,不假遠求。

無門慧開禪師曰:「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3樓:

《論語-里仁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簡單來說就是,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以道取之,雖有也不取;貧賤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不以道去除,雖可去除亦不去除。

所以重點是得到富貴的過程,是不是符合正直、善良等因素。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如果取得財富的過程,是通過不法手段、卑鄙手段、違反良善正直的風俗,那麼雖然可以取得,也不取;如果取得財富的過程,是通過努力、智慧型、不違反良善正直的風俗,那麼自然可以安然接受。

就像社會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免費的,接受義務教育並不違反良善正直的風俗。

4樓:袁鍾鳴

寫答淨土是大乘法。這是第一句話,也是結論。

淨土有小乘的聲聞緣覺,但他們都是大乘發心。所有的淨土人和觀音,大勢至是等肩的。

這是三句話。

還沒懂的話,只有大乘發心的才能到淨土,到了後和觀音,大勢至這種大菩薩同等。淨土的小乘眾其實都是菩薩現小乘像。

補充,即便是小乘到了極樂,也自然會成為大乘發心,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

5樓:[已重置]

呵呵,題主看出了一點東西。

正是某些修者為了個人解脫而存在的這些「私」,最終導致了蒼穹「壞」「滅」的根本。

其實,不單單是這些修者的為個人解脫而存在的「私」。上面某些所謂的「神佛」為了逃脫蒼穹壞孽的劫難,也為其自身的存在而做出殘害其下層眾生的行為。以此類推,層層如此,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私」的存在,才導致了蒼穹壞孽的根本所在!

不過如今高層已然被正,僅剩三界內有待歸正。至此,無論人神鬼畜但凡明辨正邪,同化「無私」之法的留下,不符合法的都將抹去。

此間眾生但凡想要度過此劫的,唯有明辨正邪以及同化「無私」之法。

6樓:

貪也有好壞之分,標準在於是否有利於成佛。

不利於成佛的慾望,叫做貪,要戒;

有利於成佛的慾望,叫做善法欲,要發揚光大。比如想成佛,想度眾。

南無佛法僧

7樓:妙彤

是的,佛教徒最貪心,素質差,口業重,他們很功利,他們放生,不是因為熱愛萬物,而是為了累積功德;他們供養,不是因為心胸寬廣,而是為了得到更多;他們抄經,不是因為增加知識,而是為了功德利益。

8樓:陳道明

貪來世也得有個具體目標吧,貪來世的什麼?

人都有離苦得樂的心,不是說沒有極樂世界人就不貪了。

但是關鍵點來了,你怎去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精進學佛,斷惡行善。

9樓:

沒有貪嗔痴,你為什麼學佛?

因為貪嗔痴,所以要學佛。

學佛,為去掉貪嗔痴,不生不滅入涅槃。

不去極樂,直接出輪迴,當然更好。

但是你有那個本事嗎?

所有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地藏菩薩本願經》

你這輩子不快走,下輩子你知道去哪嗎?去了三惡道,越陷越深怎麼辦?

10樓:樂寂靜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

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

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答曰、貪之名雖同。

而貪之實不同。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

此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貪求淨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

此貪乃為解脫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機之教。

觀見眾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

念念不捨。以苦為樂。故教人、念念念佛。

求出娑婆。求生淨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

乃為真樂。

佛以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投合眾生厭苦貪樂之心理。

乃是以貪止貪之方法。以貪求極樂之一貪。而除貪求塵勞之諸貪。

若無此貪。則諸貪無由頓除。譬如止靜之聲。

若無此聲。不能遏止諸聲。例如眾人之中。

喧嘩混雜。一人高聲喊雲。大家不要說話。

其聲一出。眾聲自止。今貪求極樂之貪。

亦復如是。不獨無損。而且大益。

餘平日、或見清淨園林樓閣。心生愛慕。即轉念西方。

行樹羅網。七寶樓閣。勝妙多矣。

不必貪此。趕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國。

或聞可愛之聲。即念西方。寶樹羅網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或顯諸香。

即念西方。寶蓮行樹。香風時來。

六時無間。或見美食好衣。即念西方。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

故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諸境。因羨慕西方極樂勝境。而貪心漸息。

今細將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眾苦。

實屬可厭。無一可貪。即以修行論之。

娑婆難修。極樂易進。以兩土苦樂對比。

乃略舉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則花開見佛。

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難聞佛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

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

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

永脫輪迴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有永離惡道。

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世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

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

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

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補處。

速證菩提之樂。以此而觀。貪求念佛往生。

此貪為大貪。即此一貪。可斷貪嗔痴等。

一切煩惱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

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雖同是貪心。

實未可以一概論也。餘曾有勸修淨土一偈雲。『百歲光陰能幾何。

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針對交易世界裡的戒貪,有哪些書籍?

知為 貪念是人之本性,大概是因為對所貪的物件的實質認知不足產生的,如此,若想戒貪更應該在該物件的本質認知上下功夫,去尋找專門針對戒貪的方法並不太有效,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悟今龍 貪 是不了解自己的結果之一。秋風落葉掃不盡,慾望無止境。好高騖遠 與 腳踏實地 的心境距離,就是 貪 向 戒貪 的修行...

初三有必要戒遊戲嗎

司南 emmmm,我個人來講。公尺有哈哈哈哈哈 因為初三這個年紀啊,有遊戲癮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我不覺得它會影響學習什麼的。老話講的好啊 你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因為我是住宿學校嗷,所以乙個月也玩不了兩三天,所以就算我這兩三天都拿來打遊戲,我開學也不影響了。因為我玩也玩了,再想玩也玩不著了。還有...

儒釋道三家,佛教有少林,道教有武當,為什麼儒教就沒有代表性的武林門派?

北海無冰 有啊。只是金庸沒寫而已 除了東西廠錦衣衛 溫瑞安的 四大名捕 神侯府和六扇門老大捕神咯。諸葛正我是十八萬御林軍總教頭。黃易的 邊荒傳說 書裡裡面有個謝家,賊猛。儒家的,他們家老大就是歷史上那個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名臣謝安。古龍 天涯明月刀 第一猛男,公子羽。師傅是任俠沈浪。他的 多情劍客無情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