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特別壞,怎麼辦?

時間 2021-05-07 00:02:18

1樓:重慶麓沁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分享過乙個經歷,他曾和一位老師合作過乙個家庭案例,乙個孩子在諮詢室大發脾氣,把東西扔了一地,他的父母忍不住上去規勸,他也忍不住想要幫忙,而那位老師則示意他靜觀其變。

他開始擦汗,整理自己頭髮、衣服,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放回原處。

這時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壞的東西。

在大家眼裡,乙個如此失去控制的孩子,必須他人幫忙他才能控制情緒,可是心理諮詢師卻能在他極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見並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因為諮詢師的看見,孩子就看見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感。

當被看見時,孩子那些想要努力隱藏起來、覺得很難說出口又渴望被理解的壓抑,也在那一刻得到了釋放。

您說孩子脾氣壞、無理取鬧,或許是在什麼地方忽略了他。

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說:「媽媽的臉是鏡子的前身。乙個嬰兒是笑還是哭,他的舉動是不是被回應,媽媽看著他喜歡嗎,他的這個舉動被接受了嗎……所有這一切,其實是通過媽媽的臉作為鏡子,讓孩子從媽媽的臉中得到自己身份的確認。

」這裡的媽媽,是指孩子的照料者,被看見就是鏡映。

如果父母無法共情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是體驗著自己的焦慮或痛苦,孩子就會把母親的焦慮和痛苦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孩子為了保護真我免受羞辱,就可能對別人類似的語言非常敏感,或者曲解別人的意圖,這樣恰恰把他人放在了乙個羞辱自己的位置上,而自己則一直待在乙個被羞辱的意象裡,從而無法感受到真實的自我。

如果痛苦不能被看見,就容易變得難以承受。為了避免痛苦,心靈會想方設法來壓制這個痛苦,並被禁錮於此。

弗洛伊德講過乙個故事,乙個3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所以,與其焦慮和批評孩子,不如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問題,或許會豁然開朗。

2樓:婷媽alan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形,擁擠的商店中、喧鬧的餐廳……孩子會突然失去控制,大吵大鬧,這樣讓我們做為父母的非常沮喪,卻又無可奈何。

所以,父母除了尷尬、沮喪、甚至抓狂之外,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教他們除了衝動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反應。

兒童教育學最新研究指出:孩子6歲以前的情緒體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孩子過多地表現出急躁、易怒、具破壞性,或孤獨、焦慮等,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他們今後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培養。

所以,教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有哪些好處?

通過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們可以在遇到問題時,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能夠用積極的方式來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以下是各年齡段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行為的建議:

2歲之前

嬰幼兒對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和他們能夠做的事情之間的巨大差距感到沮喪。他們經常發脾氣。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嘗試通過玩具或其他活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防止他們突然爆發。

對於已經2歲的孩子,如果他們因為某些原因發脾氣,我們可以嘗試安靜地坐在一旁,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告訴他們,發脾氣是沒有辦法達到他想要的效果的,最好下一次不要這樣了。

3至5歲

您可以繼續採用2歲寶寶的策略,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跟他們溝通。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感。

同時,我們還可以用語言直截了當的告訴孩子:「我喜歡你安靜的樣子」或「保持冷靜」告訴孩子在沮喪或困難的情況下,發洩是沒有用的。

6至9歲

這時候,孩子們已經上學了,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並且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乙個冷靜角,當孩子情緒即將失控時,可以有乙個地方,讓他慢慢冷靜下來的地方。

在《正面管教》課程裡,冷靜角是乙個很有用的工具,不僅僅是孩子,我們大人也需要。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在意念中建立乙個必須遵守的暫停標誌,鼓勵孩子在不良情緒爆發之前,先離開幾分鐘,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孩子離開並冷靜下來時,我們要記得鼓勵他。有了家長的認同和鼓勵,將來他們會更可能使用這些技能。

當孩子失控時,家長應該如何做?

不可避免的,我們會遇到孩子失控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在管教孩子時,我們要控制大喊大叫的衝動。

相反,要態度堅決和實事求是。在孩子哭鬧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鎮靜,並告訴孩子:喊叫、發脾氣和砸門是不可接受的行為,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並且,我們要說出這些後果是什麼。

例如,孩子想要買糖,可是你卻不想孩子吃太多的糖。我們直接拒絕孩子,孩子可能會馬上大哭大鬧,這時候,我們也不能屈服,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放棄原則;而是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吃太多的糖,並且告訴孩子,哭鬧是沒有用的。

2、樹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榜樣。

總結:身為父母,我們要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並對孩子的情緒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不但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幫助孩子提高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推薦兩本育兒必看的書籍,幫助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

1、《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者(美國)尼爾森書中講述的主要就是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培養孩子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提供了很多正面管教工具,拿來就能用。

2、《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3樓:羊言懌

曾在某個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得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的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孩子聽了,反而哭聲更大了, 一邊哭一邊喊「爺爺,爺爺,我要爺爺!」緊接著,爸爸的第一句話也是試圖講道理:

「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吃完再玩,好不好?」孩子毫不猶豫的拒絕:「我就不要!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得孩子停止了哭泣。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面臨對此類問題選擇最多的解決方法。因為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跟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大多數家長習慣簡單粗暴的用威脅的方式壓制孩子發脾氣,表面上看似乎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

有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尤其是孩子,很多感受,孩子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因而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長此以往將會對身體及心理造成極大的損傷。

家長們應該知道,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用高情商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事,面對孩子發脾氣,與其對他說,「你不該發脾氣,別鬧了,別哭了,本來就是你的不對。」不如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如果是我,也會想你一樣很傷心的,我知道……」這都是緩解孩子發脾氣的第一句,先幫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借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其次引導孩子分析情緒,孩子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的過程,就是你幫助孩子進一步強化理智腦使用的過程,最後引導孩子進行反思,孩子發洩情緒的行為,是否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如此一來,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才會越來越少,有耐心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父母高情商的態度是孩子希望的種子。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的說理,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地壓制,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地安慰,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而父母能否擁有高情商的思維才是能否抓住這個好時機的最關鍵的因素。

4樓:心理諮詢師趙悅辰

誰在話題上加了乙個「多動症」……

1、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做?

每個孩子都會有發脾氣的時候。

當你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般你會做一些什麼樣的反應?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憤怒,我們做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越小的孩子,在他憤怒的時候,就越需要我們給他更多的幫助。

不知道題主的孩子多大了?

很小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只能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宣洩憤怒、挫敗、無助的情緒。

一方面,我們做家長的,就可以幫他把這種生氣的情緒說出來。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給他擁抱,安慰,了解他發生了什麼,去理解他的感受,同時跟他一起商量可以怎麼解決。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為孩子所做的這些的溫暖度就要適當下降。

對於年齡更大的孩子,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讓他自己能夠表達自己,而不是去替他說出來。

來康康下面這對母子的對話。孩子在上小學。他有乙個好朋友叫天天。

他對媽媽說:「天天把我球搶走了。」然後他坐在房間裡生悶氣,砸枕頭。

這時媽媽說:「你很生氣吧!」

她看到了兒子很生氣的狀態,也就是剛才我們強調的要回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行為。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先回應孩子的感受。

兒子:「氣死我了!」

媽媽:「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

兒子:「他太討厭了!」

媽媽:「嗯。」

兒子:「媽媽你說怎麼辦?」

媽媽:「兒子,你想怎麼辦呢?」

大家看看這段對話,是不是特別像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相處的態度?

諮詢態度是指諮詢師要永遠在來訪者的斜後方,陪伴著來訪者,而不是在前面拽著來訪者。

所以大家體會一下,這個媽媽是在旁邊陪伴著孩子,同時會有一些距離。再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

作為家長,我們千萬不要著急,把自己認為好的人生經驗特別積極地給予孩子。

尤其是我們看到孩子受委屈、受傷的時候,我們不忍心讓孩子受到這些傷害,特別心疼他,想快速給予解決辦法,這實際上是家長內心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解決自己內心的焦慮。

比如,有的家長早年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很少,自己摸著黑、摸爬滾打地長大了。

那麼他當了家長以後就會有乙個本能的衝動,就是會給孩子很多的幫助。

家長幫孩子,其實就好像在幫助那個曾經很無助的自己,這就會讓孩子喪失自我的發展的空間,他們的能力有時候就被限制住了。

2、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困擾,家長如何與孩子對話?

其實很多孩子在遇到困擾的時候,特別希望的首先就是能夠被理解到。

比如說,我曾經接待的乙個小來訪者,乙個高中生,他遇到的困擾就是:

他自己很愛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是他有乙個特點,他總想在課堂上把自己會的知識都說出來,顯示他很棒,這樣的過程特別能夠給他帶來自戀的滿足

但是他的這些行為,引起了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的嫉妒,這些同學下課就經常攻擊他,打他一下,或是損他,所以這個孩子就很氣憤,就跟同學發生了衝突。

他回家把這件事情跟父親說了之後,父親批評了他一頓,說他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去破壞人際關係之類的。

結果孩子心裡就更難受了,漸漸地跟父親的關係也不好了。

後來他在諮詢中跟我聊這件事的時候,我就首先先去理解他,我說:

「首先你可能覺得很委屈、很不公平,因為在你們班裡,你學習好,卻受到了打擊。

這樣的經歷,回到家裡還得不到父親的理解,還受到了批評,所以我想你的心裡一定很鬱悶。」

接下來,我又說:

「其實作為學生,認真努力地學習,這是非常好的特質。」

「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把對自己在學習上的挫敗和不滿扔到別的同學身上,通過攻擊別的同學,來緩解自己學習不好所帶來的難受的感覺,這種做法的確是有問題的。」

通過這樣的一段時間的諮詢,他的情緒就沒有那麼憤怒了。

我就開始有機會讓他理解,大家在乙個班裡學習是有競爭的,他贏了別人就輸了,這種挫敗感容易引起嫉妒和攻擊。

婉轉地給了他乙個建議,就是能夠低調地來表達自己學習到的一些知識,避免帶來別人對他的攻擊。

通過之前的情緒互動、理解和鋪墊,最後我的建議他也就能夠接受了。

其實這個建議他父親也曾給過他,但是他父親的方式是他不能夠接受的。

TIPS

以上。 @心理諮詢師趙悅辰

——心有助,不孤獨——

孩子兩周半 最近特別愛發脾氣怎麼辦?

洋柿子炒雞蛋 推薦看繪本 可以搜一下關於情緒的繪本 其實看完繪本,會發現繪本裡的家長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乙個爸爸或媽媽,當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到情緒穩定。 酥酥恬 一般我們都是冷處理。孩子乖的時候我們對她都特別和風細雨。一旦她無理取鬧,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我和我老公就和她說不可以這樣我們...

感覺好人特別笨,聰明的人又特別壞。怎麼辦?朋友不多。怎麼辦?

是因為笨才覺得他好嗎,是因為壞才覺得聰明嗎,你覺得他好是你不知道他背後有多壞,你覺得他壞是因為他沒有對你好,沒有一根香蕉是不扒皮就能吃的,沒有一粒荔枝的皮是圓圓滑滑的,如果你的身邊都是好人,那麼唯一在背後評判好壞他們的人就是你了,而賦予他們好,善良,軟弱可欺的標籤,的你,是乙個好人嗎?朋友少,有質量...

孩子特別膽小怎麼辦?

北京星城街舞 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些學習舞蹈,先在鏡子前克服自己,然後再給大家表現自己的舞蹈成果,也許孩子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漸漸的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了!星城街舞少兒hiphop課程培訓班 Star 哈哈想到了我小妹妹小名多多是個自稱喝可樂長大的女孩子哈哈哈 她從小就很膽小,舉個栗子,跟別的小朋友玩,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