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讀書讀得越多,和爸媽交流越來越難怎麼辦,我不想這樣,但應該怎麼辦?

時間 2021-09-09 16:06:50

1樓:莫失莫忘

於不同只是知識層面的交流確實有阻礙

不與夏蟲語冰,不與井蛙語海,不與凡夫語道的意思是:你不要跟夏天的蟲子談冰,它不懂;不要跟井底之蛙談大海,它沒見過不懂;不要跟凡夫談高深的道的學問,他不懂。這句話出自清末郭慶藩的《莊子集釋》。

原文: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解釋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不懂大道理。

其實大都能理解這句話的都是智者。當乙隻四季蟲在侃侃而談的時候,夏蟲很難理解到夏之外的景色,就像哥白尼或者伽利略在發現新的科學發現後,四周卻很難有理解他們的人,於是盲者嘲之。木耳永遠都分辨不出低音和高音,如果夏蟲能夠多活一季,也許就能多走一步,看出圈外的善惡,懂得更多。

父母的認知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盡可能的耐下心好好說,就像小時候慢慢教我們一樣,總會學著接受一點吧。

2樓:溫北

當你讀過的書比父母多,所見所聞都比父母多時,不要用你自己的高度去當跟父母交流的角度,你要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永遠不要站在自己的高度去評價他們所的所作所為。

3樓:腹中無墨腦中無貨

繼續讀書,跟父母交流越來越難只能說明你讀了一些書,眼界跟思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境界還不夠,因為當你讀書到了一定的高度你會有一顆更寬容的心,更平和的氣,能理解不同層次人群的想法,即使不能認同或者接受,也會讓他們有乙個表達的機會。

4樓:我會輕功不會飛

是讀書讀的多才和父母交流越困難嗎?不是!真的,是讀的不夠多還有經歷的少。

主要是觀念不同才會感覺交流困難,只有換位思考了解他們生活過得時代背景才能部分體會到他們的想法,所以你可能了解或者知道了宇宙永珍但是你沒有了解父母在想什麼談不上交流得上。別灰心當你成家立業有兒女就能慢慢理解他們了。

5樓:Presumptuous

和父母正常交流就可,父母難道因為小時候的你幼稚傻就對和你交流產生壓力嗎?他們理解不了你,就理解不了唄,拉點家常心平氣和的說說話解解悶就行啦。包容

6樓:Brook

孩子和家長之間肯定有無可避免的代溝,有些時候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知識體系已經比爸媽超出了很多,他們那個年代當年風光的閱歷可能在自己眼裡不算什麼,這個時候試試把書中的語言講給父母聽,父母也肯定是關心你的,也非常想知道你平時的興趣,這樣一來,既有助於你學習書中的內容,也有利於父母了解你。交流時不要抱著因為我讀過書,父母的眼界不如我,父母一定不會了解我的想法去溝通,反而恰巧因為你讀過書,父母會對你產生崇拜的目光,你為驕傲以你為榮。年輕人總有一天會超過自己的前輩,這個時候互相汲取經驗建議,更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都想在成長之中獲得長輩的支援,前提是要懷抱著一顆開放的心去主動交流

7樓:長街

這事和讀書多關係不大。

一方面說明你心裡歷程的成長。第一次成長就是從離開父母的懷抱,搖搖晃晃的走路開始的。第二次成長就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父母衝突開始的。

第三次成長就是認清了周圍許多事,覺得父母說的也沒什麼不對的………

我覺得你現在出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中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還不想和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這非常不錯。

接下來,就是解決這個問題了。你覺得這事和讀書多有關係,那可能是因為有些事和書上並不完全符合,而你又覺得書上說的對。殊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放下書,多去和朋友聊聊,多做點事情。

看看這個世界和書上說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然後再回來看看父母的建議,是不是寬容了許多。

8樓:diciembre

那應該就還是書讀的還不夠多,因為真正厲害的人可以向下相容,這個詞簡單理解可能就是你感覺跟某人聊天很對味,感覺他沒有任何bug,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哦!不過你這樣想就很棒,我有時候也是這樣,共勉

9樓:飲冰室管家

溝通障礙很大概率源自三觀不融。 你與父母看過的世界,正在看的和未來將要看到的世界都可能都存在差異。

讀書對我個人來說很多時候是帶入的過程,作者帶領下去見證我未曾體驗的生活環境。但其實大部分時候看見並不等於體驗。

我想說的:

1. 忌盡信書。書本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是較膚淺的那種,真正的人生需要實踐;

2. 知世故而不世故。你可能或者確實比父母輩看到更加科學五彩的世界,但你要知道之所以會這樣,除了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之外,更客觀的原因是父母培養。

他們願意在你不具備能力的前提下送你入學,看不一樣的世界。你站在他人肩上得到的成績,不說感恩戴德,最起碼人不能忘本。

3. 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家有時候不是乙個完全講道理的地方,維繫親情的方法很多。建議題主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不要居高臨下看待他們。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比他們優秀,但這不是你與他們辯論價值觀真偽高下的理由。

10樓:jokerkk

讀書除了豐滿自我,也是為了跟別人更好的交流。隨著年紀增長,你的資訊獲取與資訊交流物件逐漸轉化為同學、朋友,這部分人的特點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環境相較父母而言與你更在乙個同一的層次上,所以出現跟父母出現代溝表現,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應該學著如果將父母沒有參與的事情轉化為與你相關的表達,多分享交流,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11樓:許三觀

書讀的多少和父母的溝通似乎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反道講書讀得越多眼界越來越開闊,更應該知道溝通的技巧,試著站在對立的立場上理解和看待問題,事物不應追求盡善盡美,不完滿才是人生。

12樓:草古木由

多讀書,包容的看待父母和這個世界,你應該是最了解怎樣和父母溝通的人,但父母有他們的堅持和侷限,不一定非要說服對方或者讓他們懂,只要彼此相愛就夠了。

13樓:易慕郡

讀書是能不斷地讓你獲取新知識,給你新的認知,父母或取知識的能力可能趕不上你,而且年齡不同,獲取的資訊不同關注的事情不同,自然而然就產生交流上的洪溝,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各自的共同點,做到善解人意就行了。

覺得自己讀書讀傻了,思維不活躍,甚至有時候都喪失了提問的能力,唯一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就是考試,怎麼破

WellFine 不太清楚題主的 讀書 是指接受應試教育,還是指課外閱讀。依據題主的描述,我首先主觀判斷題主是因為接受了過多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而喪失了提問和思考的能力。我也曾有這樣的乙個階段。比如做數學,在課上記憶題型 解題步驟,課後根據題型,將解題方法對號入座,循規蹈矩。這樣做的話,在考試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怎麼辦?

我一直是乙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的命運導致親人很少,兒時經歷經常受欺負,導致從小朋友不多,真正開始交朋友是從高中開始,那個時間段我改變了我的一大半人生軌跡,交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有了玩伴,性格開始逐漸開朗,小時候內向的膽小性格逐漸發展成了古靈精怪中帶著暴躁,不太好惹的性格。我自認為我現在的人生相比...

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含章 就是現在,我覺得我心跳過快,甚至擔心我總有一天會因為這種格格不入的緊張感而心臟過勞。就是現在,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彷彿我根本沒有和任何人,建立過任何親密無間的關係,如果我說 我要回去 那麼,此刻,我可能是想找個沒人的地方,把自己塞到自己身體裡去。這樣說大概有點奇怪,但感覺就是這樣,我覺得這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