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信源自於與自我的融合?

時間 2021-06-19 05:13:21

1樓:君恩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因為中國社會目前而言是極度不自信的,從父母和師長的教育上再到社會資本對於海龜的優先性。這是當時全面西化的後遺症且僅兩代人都難以祛除;所以中國現在主抓民族自信心,但你如果到處走走還是能看見精神奴隸比比皆是。

大環境如此,自信這玩意兒經不起折騰,在象牙塔裡培育起來的那不叫自信那叫自滿

2樓:FANTASY

其實我們大部份人,並不了解自己,所以,顯得不自信。乙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是不可能不自信的。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1、少年學習時代,一直在模仿別人,導致不自信。可能和教育有關係,我們的學習文化其實一直是一種不自信的文化,我們被動的接納資訊,很少思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古人是很注重思考的,因為資訊傳播有限,而今在資訊飛速傳播的時代,只顧得上接受,而不顧不上消化了。所以,我們認識了很多人,卻從來不認識自己。

2、青年時代不切實際的理想讓人持續不斷的產生落差,導致不自信。我們受夢想的驅動,沒有深刻了解自己,去挑戰很多不可能的事情,當撞的頭破血流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沒有那麼容易。不只是工作,還有感情,我們想象的都很美好,但實際上那只是我們的想象而已,所以我們一直活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面,完全沒有自我意識。

3、人到中年,責任擔當承受重壓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可以,可實際上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我們一生都在不斷自責、和解,自責,和解這樣的惡性迴圈中度過,什麼時候接納了自己的全部,包括過去和現在,到那個時候,人才能真正自信滿滿。

3樓:范范

自我融合——這是身心都處於一種極度滿足,自我認同的狀態,當我們放下對自己的成見,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能正視自己的缺陷,真實的了解自己的內在,認知和目的的時候,你是無所不能的

1.自我認知受集體態度影響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擁有歸屬感,當乙個人被集體和個體認同,接納的時候,人的內心會欣喜而充盈,反之若是不被集體接納,或者遭到排斥,人的內心大多會變得敏感,自卑,這是外部環境影響主體主觀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大腦自主暗示的結果。這時候的個體,並形成自我意識,個體所有的利弊均以集體為準。

2、自我認知覺醒

當個體因為某些東西影響,或者碰撞,開始能認真審視自己,關注自己的時候,說明他內心自我的意識一點點開始甦醒,開始尊重思考自我的時候,自我認知一點點在甦醒,這時候我們開始關注自我,了解自我,開始尊重自己需求,我們就一點點的開始成長了,雖然在這個接段也會出現自責或是盲目,這是自我意識與集體行為影響的拉鋸。此時的你大多躊躇不前,猶豫不決。

3.自信自我

當自我認知完全覺醒,已經對其他個體,環境無感了,開始尊重自我,接納自我的不完美,真正正視自己需求需求,開始接納別人,包容自己的時候,你是自信的,自由的,不會因為集體或其他個體的態度而猶豫不前,也不會因為自我缺陷敏感自卑,這時候的自我是不卑不亢,自信大方的。自信不是說需要自身多麼優秀,而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然後繼續成長。

人的嫉妒源自於什麼,怎麼可以不嫉妒,愛他人,與別人一起喜樂!?

逝月 嫉妒源於對比。他比你帥,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你能不嫉妒咩?人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叫共情。共情能力差的人,會顯得冷漠自私,並且對別人的喜怒哀樂無動於衷。而共情能力過強,可能會太多愁善感。最後,不必因為自己的嫉妒而自責,也不用過於在意別人的喜怒哀樂。當你嫉妒的時候,應該理解自己內心的不甘和渴望,...

你們是如何理解自信的?

陽春白雪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每乙個人對自信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記得初中的思品課本上好像還有定義啥的 初中的小夥伴可以去翻翻書 自信是一種心理,而沒有兩個人的心理完全相同 我覺得有個答主答得非常準確,自信的人從來不會去說自己自信,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狀態,刻意強調自信不過是為了掩飾自...

如何理解「敏於行而訥於言」?

漂泊者 敏者,疾也 訥者,語言遲鈍。敏於行而訥於言 指的是要注重行動,謹慎言語,而非行動要迅速,語言要遲緩。注重行動能夠用事實證明凡是所說言語都是正確的 謹慎言語能夠慎重思考,而後言簡意賅並且切中要害。久而久之,言而可信,言者自可在圈內樹立威信,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反之,言而不可信,who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