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理諮詢師寫的書會不會使心理問題更嚴重?

時間 2021-06-09 08:05:27

1樓:

簡單回答一下,武的基本觀點是

1.首先要看見事實,不要否認或歪曲現實,不接受事實是無法解決問題的2.他給出了方法,學會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劃清自己和父母的界限,學會一步步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在201602的某篇公號文章中提出了具體的做法)

體諒為什麼父母會做出這樣的事,但做到溫柔的堅持你把積怨暴露出來是第一步,打破了以前的平衡,你目前沒有學會第二步,

2樓:京幻雨

建議擱置。花開堪折直須折。去做一些你這個年齡讓你開心的事情。接觸心理學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如果這個作者的書不適合你,那就別看了。

3樓:「已登出」

說實在的,別人不好說,題主你根本不應該看任何心理諮詢師的書。

書不是現實,題主的錯誤從「他的書有一些東西戳中了我的內心。」就開始了。你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不純的,你只是想從書中獲得自己行為的合理依據,而不是解決方案。

當然題主你覺得暫時安心了,但是一本書能提供的安心的時間是很短的,很快你就要面對新的問題,這些不可能只靠一本書就解決了。

然後你又開始抱怨書讓你消沉了。

出問題的不是書,是人。

題主的目標應該是與家人和好好相處吧,那麼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需要的是完全沒有跟你溝通過,完全不知道題主家裡情況的武志紅老師的書麼?

如果看一本書就可以代替心理諮詢師的面對面諮詢,如果看一本書就可以代替你本來應該去做的事情:去和家人溝通。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了。

要麼去跟諮詢師也好心理醫生也好總之是專業人士溝通一下,另一方面去跟家人溝通,別老窩在自己的世界以及那本該死的書裡,知乎大多數人也不能幫你,能做到的只有看熱鬧。

總之題主快從書裡出來吧。如果需要乙個儀式化的東西來幫你下定決心,不如撕了那本讓你消沉的書吧。我想武志紅老師也不會介意的。

4樓:笨笨

1.為什麼會痛?

舉個例子。北韓的民眾過的怎麼樣?他們一定感覺自己過的還不錯。三胖遮蔽了他們的資訊渠道。

你在沒讀心理學書籍之前,本能的防禦機制遮蔽了傷痛與外界的聯絡,傷口結了痂,自然意識不到痛苦。讀了書,意識到了,就像撕開了結痂的傷口。

2.既然看了會痛,那還要不要看心理學?如果不讀書,不思考,本能地活著,自然少了許多精神痛苦。

「精神病人快樂多」不是沒道理的。既然痛,那我們為什麼這麼作還要去學呢?我想,也許痛苦的感受,糾結的經歷,也是豐富人生的一部分。

5樓:地主的傻閨女兒

武志紅他要賺錢啊,所以他在文字裡把我們心裡的傷疤挖出來,血淋淋的,難過嗎?痛嗎?要藥嗎?

來我工作室啊,交錢!就給藥!(我不能怪挖開傷口的手,傷口它在本身就在那裡,而且是我主動要去挖開的)

也可以看看李松蔚老師說文章,有不一樣的感覺

當然我也是感謝武老師的書,讓我開始思考。

6樓:我愛吃麵

樓主你不要再看了,我以前關注過他的微博,剛開始感覺跟你很像,處處戳中我的心,但就像一樓說的那樣,他的書讓你發現問題卻不給你解決問題,所以讓你更加難受。後來我就取消關注了。不再在意他的所謂觀點。

想做心理諮詢,看心理諮詢師,怎樣選擇比較合適,應該以什麼樣的步驟來進行?

想針對哪乙個具體的事件或者情緒狀態做諮詢的話,可以把這個情況告訴心理醫生。具體有什麼問題,需要由心理醫生甄別。三甲醫院也可以。重要的是坦誠和信任,如果心理醫生讓你覺得不舒服,也可以跟她交流或者向機構提出更換。能力範圍內盡量選貴的。 霆呀嚯 解鈴還須繫鈴人 最好是自己先找到問題的根源,恰當的方式去嘗試...

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算好的心理諮詢師?

好的諮詢師,基本上見一兩次就很確定的知道了,然後你不會來這裡問問題,因為你心中很篤定。對的,就是這麼主觀,匹配度說再多,也沒有直接面對面的感覺來的有用。對我來說是怎樣的感覺呢?是覺得你說話的時候,他看著你的眼神,你知道你吸住了他,就知道他開始站在你這邊,從你的視角和你一起看出去了。然後你會明白,你說...

心理諮詢師考試改革對「未來心理諮詢師」的影響?

奐冬 對 未來心理諮詢師 不會有影響。非要說的話,可能是讓他們更有動力更受鼓舞了。因為真正能成為未來的心理諮詢師的,他們必會跨過這個所謂 難度 考試變難是好的,說明國內開始重視了,至少以後拿著這個證的人比以前來說不那麼水了。這是發展的第一步好麼!那麼在拿到心理諮詢師的證之前,在這麼長的乙個週期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