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察自己的習性,在起心動念之前轉掉,讓自己不斷地成長?

時間 2021-05-07 02:00:16

1樓:海菁

有些不良習性是很難改正的,比如:行為做事感性強於理性,拜權拜金,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尖酸刻薄,欺軟怕硬,慣於靠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吹牛炫耀,自私虛榮淺薄貪婪,貪圖私利,喜歡佔小便宜,懶惰,好吃懶做,欺騙成性,謊話連篇,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碰瓷,攀比,恨人有笑人無,幸災樂禍,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專橫跋扈、自以為是、唯我獨尊,容不得批評,拉幫結派 ,告黑狀打小報告,搬弄是非,缺乏信用和契約精神,缺乏服務意識,缺乏公共意識,汙言穢語,倚老賣老,傲慢自大好為人師,水平很低卻喜歡教訓別人,得理不饒人無理狡三分,強詞奪理,衝動蠻橫暴躁,習慣大打出手,等等。

2樓:「已登出」

人在實踐中,每個當下,都要做出判斷,選擇,行動。

所以,修行不離當下,每個當下出現,都要自性完全如新去接受,憑良知行動。

一切相,一切有出現,都不迷,都明白這是前塵妄相,但也盡良知去行動。

可是,我們常常是沒有用當下的真性生活,而是用本能,用習氣,用妄念,用經驗,用學到的道理、知識在生活。

更準確地說,不是用自性做主,駕馭本能、習氣、妄念、經驗、道理、知識,根據情境行動,而是直接就繞過真性,或者忽略真性,直接靠本能、習氣、妄念、經驗、道理、知識生活了。

從種種相中自覺,明心見性難。見性以後,用清淨自性做主,過生活還是難。

這些道理上講起來難,真正做到更難。

所以,洞察自己的習性,就要當下問自己,現在是在用什麼在生活,用什麼在思考,在言語,在行動。

是不是用清淨自性在做主,還是無明習氣或者其他相在做主。

是不是沒用清淨自性覺知。

我們可以把一切相都當作是考驗我的情境,關鍵是我在用什麼樣的心來做反應,或者我抱持著什麼用心在面對所有情境,在思考,在言語,在行動。

如果我們抱持著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等等,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相應的情境,就會有相應的貪嗔痴慢疑等反應。

我們在修行時,保持對自己起心動念的覺知,一旦發現有不善心出現,即用佛號或其它方法對治,漸漸消融這些不善心。

只不過,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個好人善人,其實內心埋藏了很多有毒的纏縛,需要自我化解解毒。

每個人心中有清淨自性,也有良知,但很可能沒有用清淨自性和良知在生活,而是用了渾濁的心和毒心。

我們辛苦半天,很有可能在滋養有毒的花,而不是清淨蓮花。

3樓:俠心隱者

你起神馬心,就會動神馬念,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是無我的最直接證明。你可以壓抑住這個動念,但是這個起心完全有可能會像夢魘一樣伴隨你一生(如果這個願望一直壓抑而沒有實現的話)!看起來是不是很絕望?

在佛法出世之前(或者說在某人未能正確接受佛法之前),很多人都在絕望而無奈的在動念處下功夫——老子把你死死的壓住,看你怎麼辦!

題主也這樣: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佛法,從根本上挖除那些會導致輪迴的起心,那也就只好在念頭起來時花無用功(當然,嚴格說,並不完全是無用)了。因為,起的心和動的念是緣起的、是無我的,只有在因緣具足時才會顯現,而無用功們也只有在顯現以後才有著力處。

那麼,挖根的方法是啥呢?那就得先搞清楚起心的根源是啥了:起心的根源來自於你對某事物的看法——這東東會給我帶來神馬。

如果認為這東東對我有利,就起貪取心;對我有害,就會起厭離心;無所謂,就會起無記心。哇!!!分析到這裡,好像已經看到光明了!!!!!

如果要改變我對這東東的貪取的起心,那麼只需要努力去證!明!這東東會對我產生巨大的傷害就可以了。

剩下的問題,就是在我證明了「這個東東對我有害」的觀點後,這個知見能保持多久?能不能不受其他知見的干擾的問題了。如果今天證明了,明天就被其他人給推翻了,豈不白忙活了???

楞嚴經說:覺不生迷。也就是說:

乙個如實的證明是不會受到不如實的虛妄知見干擾的。那麼「證明這東東對我有害」的偉大行動也不能亂來的(比如自我暗示),亂來的證明終究會被推翻的。那麼怎樣如實的去證明呢?

其實,37道品,品品都在說這事。

如實證明=實證!

4樓:

請參考如是老師的一篇博文「念起既覺,覺而不隨」:

5樓:濛濛

再說一點,當你不想著成長的時候,那你就成長了,因為你沒有把成長當成乙個目標,當成乙個目的,你就不會有慾望,當自然而然起來的,那就是成長。

6樓:MXX

修身養性不是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就能完成的事,修行是終生制的,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不貪快冒進,來日方長不偷懶懈怠,不若存若亡。

7樓:護法居士

迦葉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畢竟者即是涅槃。如是涅槃雲何可得。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雲何為十。

一者無常想

二者苦想

三者無我想

四者厭離食想

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者死想

七者多過罪想

八者離想

九者滅想

十者無愛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習如是十種想者。是人畢竟定得涅槃。不隨他心自能分別善不善等。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8樓:

1,持咒念佛之類。

因為中心事務是念咒,不把心思放在其他事上,不在負面心理的方面投入精力,它逐漸就會被邊緣化,忽略了。

2,經常觀想廣大世界無邊眾生。

你可能偶爾對乙個人有惡念,

但若能讓自己的所觀境廣大。不再僅觀一人,而是觀六道。天、阿修羅、人、動物、鬼、地獄。

六道眾生無量無邊無法計數,或好或醜或苦或樂。你經常頻繁地觀想世界眾生廣大境,那些侷限於一人一事的偏執激烈情緒是能自然而然地被淡化的。

9樓:無塵光

念頭不清淨主要是無始劫來的業障,只有懺悔才能清淨。所以一定要勤修懺悔法門,另外經常念誦佛菩薩的清淨誓願,比如淨行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等。時間長了業障減少,心裡生起的念頭,念念都是清淨願,念念都為眾生,都是慈悲和祝福,修行就進步很快了。

業障多,念頭不清淨不要修禪定,容易走邪路。先懺悔以後再修打坐禪定。

10樓:錢卡君

考試成績不好,該負責任是考試時的你?還是平時不學習的你?

會被境所轉,說明平時靜功做的不好,遇境才不定。

念佛號,打坐,不要一心做二事。定力會提公升的。

南無觀世音菩薩

11樓:樂寂靜

占察善惡業報經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噁、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型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

「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如何訓練自己的洞察力?

洞察力定義 發現事物中隱藏的核心矛盾的能力。洞察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每個人都用得上的能力。高手 將事物中的問題拆解 發現內部自相矛盾的問題集合 找到核心矛盾,就找到了更高階的智慧型線索。培養洞察力?陌生化觀察 片面的深入思考 模組化觀察 1 一回熟,二回深 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當作全新事物 目...

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懶散習性?

愛吃小士多啤梨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誒。因為有人懶著舒服,所以要懶著。懶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品質,況且大家如今拼命鼓吹努力奮鬥,不也就是為了以後能懶得舒服嗎? 我覺得不太可能 如果能改 大量黑人就不會呆在非洲了 非洲本身不富裕 生活環境也不好氣溫還高 但非洲人還是呆得住 而不是像華人墨西哥人一樣偷渡...

如何壓制自己的心動?

是欣瑜呀 洛枳的暗戀15年 喬安好的暗戀13年 耿耿等了7年 相原琴子追逐同乙個人6年 即使是簡單的偏愛都明目張膽且長久 貝塔也在努力讓那個根本不可能的人明白她的心意心動難道不應該是情不自禁的嘛?幹嘛去壓制?心動是乍見之歡的雀躍,也是情久之至的習慣,唯物告訴我們,存在即合理。那麼心動的存在,即感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