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批評後表現出不自信 破罐子破摔的情緒,應如何引導並形成良性迴圈?

時間 2021-05-29 23:00:22

1樓:蒙多奇科學養育

錯誤的批評方法講了那麼多,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讓孩子接受得心悅誠服,還願意主動改正。

1.針對過程批評

孩子每天起床磨磨蹭蹭,弄得全家都很緊張,還經常上學遲到。父母如果直接批評孩子:「你怎麼總遲到?討厭」

這樣做孩子沒法直接發現自己的錯誤,下次起床還會磨蹭,甚至會因為父母的批評產生逆反心理,主動拖延時間。

但是,如果父母這樣說:「最近你總是遲到,我觀察發現是你起床太慢導致的,下次咱們可以做到5分鐘內起床嗎?」

這樣的批評,直接點明了孩子的錯誤,並且提出改正方案,孩子只要能夠照做,自然而然能修正錯誤。

針對過程提出批評,給孩子別的選擇或是可供替代的方案,這樣才是行之有效的批評方式。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很多時候,面對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難通過語言說服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

這時候,有乙個好辦法,就是搞好親子關係。如果家長和孩子相處融洽,孩子就更容易聽父母的話,相信父母。

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後續的教育、批評順利進行。

3.最好的批評是不批評

「最好的批評是不批評」並不是指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要更全面的從大局看待孩子的發展。

父母們會發現,他們經常針對孩子的某個特定的行為,頻繁的批評孩子。

這種反覆的糾正行為會讓孩子厭煩,這時家長也許可以試著後退一步,給自己乙個全新的視角,可能會發現孩子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差。

更好的解決方法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多從正面激勵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做錯的時候反覆批評孩子。

這樣做可以給孩子正面激勵,讓孩子做正確的事。

批評孩子的目的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彌補自己的錯誤,修正以後的行為。

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改正是目的,批評是手段,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邏輯關係,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

2樓:知點教育謝老師

家長的糾結往往在於孩子確實犯了錯誤,可是繼續批評孩子,怕孩子壓力太大。說老師批評方法不對,也不妥當。這個時候,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理解孩子面對批評不開心的情緒,安慰寶寶,讓孩子有被接納的感覺。然後,讓孩子明白,老師批評寶寶也不是不愛寶寶的意思,可以適當做角色表演。總之,不要表現出過於焦慮,過於心疼,或者不管不問。

要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低落心情,並學會調整,讓一切事情都變成孩子成長的機會。有必要的話,可以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再次給寶寶一次正面鼓勵和認可。

3樓:彼兔媽咪聊親子

孩子的這種表現說明他內在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他無法表達他的感受,於是用他的行為去訴說。

首先需要檢視一下孩子被批評得應不應當,大人也要反思,不是因為他是孩子就理應該受到批評,如果大人反思下來發現批評有不恰當的地方,給孩子道個歉其實更能增進彼此心意的流動。

如果批評得有理,則需要把孩子叫到身邊,告訴他,我們看到了你似乎有情緒,是對被批評的不理解?感到冤枉?還是不覺得自己錯了?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了,他才能開啟心扉,與大人形成溝通來增進自己的認知。

讓孩子真正解開心結,他破罐子破摔的行為才能有效中止。

4樓:奇佳心理諮詢

鼓勵孩子樹立信心,不能停留在口頭簡單的鼓勵,會被孩子視為安慰。要多鼓勵孩子的行為,比如:我看到你剛才做作業的時候特別細心、認真!

5樓:留白

我喜歡簡短回答問題。

就這個問題,邏輯上要理清,問孩子出現問題,要怎樣做?

這個問題把問題成因潛在歸於孩子,所以不理清問題必陷入「因為是這個孩子出問題了,所以解決問題就是該讓孩子怎麼正確的去做」的邏輯中。很遺憾,此理不通。抱著這個邏輯去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此類問題從兩方面入手:

1、父母自省:父母自己的性格,經歷如何?家庭氛圍是樂觀積極還是悲觀消極?

家庭內部溝通交流模式?家庭關係如何?這些反省,將幫助父母能理性點來看待孩子問題。

看清楚問題,才能知道怎麼去幫助孩子,不是聽聽看看一些書面理論就可以做到。這是基礎核心,可以理解為理論指導。如果真正要幫助到孩子,首先必須得能幫助到父母,只有父母才能給孩子提供持久的幫助。

2、行動:去發現孩子在出現你們所認為的「異常」情況之外的「例外」情況,就是說,有沒有曾經在哪個細微方面表現出過自信,樂觀的情況(比如孩子在畫畫的時候,或者做某件事的時候),要去充分挖掘這方面的「例外」,多發現,並在這個方面充分放大作用,讓孩子逐步去感受。

1)對所有問題的看法從家長開始,建立正確而積極的看法,去正面解釋問題,釋放一種積極的態度

2)學會說不。家長需要去帶領孩子建立反駁的思維,根據事實,做出選擇。這是乙個很重要的思維,也是能提公升孩子自信的很重要的工具,批評性思維,要讓孩子知道,「必須接受事實,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對自己的侮辱」

3)長期的言傳身教:家長自己先養成拒絕悲觀的習慣技能,再去影響孩子。低齡的孩子正像是一塊海綿,對親近的人受到的影響較多。

以上內容是我的一些看法。歸納一下就是,調整父母自己的狀態,去發現和放大孩子閃光的地方,而不要緊抓到問題不放,因此造成焦慮心態,反而不好。逐步改善問題的過程中,也在改善自身的問題,和孩子共同成長。

6樓:灌湯包

漸進式鼓勵,不能一直批評,畢竟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而且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如果父母一直批評會適得其反,加大孩子的壓力。讓孩子失去信心。

7樓:開心

為他整理知識,讓他的知識成體系,這樣他就能知道自己懂了多少,雖然大概還是會覺得絕望,所以這個步驟就需要家長費點心了,最好不要整理太多知識,要不然……

還有就是讓他學,不學就無法改變。

當然,其他的一些必要條件與一些好的方法也不用我去說了,比如加強溝通,比如讓他放鬆放鬆,比如分段進行學習,其實還有一點,就是,營造好學習氛圍。

8樓:Freyr

批評在所難免,但做好這三條,應該可以形成良性迴圈:

第一,注重激勵和表揚,有好的一定要表揚,可以適當誇張,但是不要過度。表揚要真誠,要有具體細節,不要千篇一律,要突出表揚努力過程,而不是光看結果。

第二,對於缺點和不足,主要以提醒為主,不要過分批評,尤其不要頻繁使用家長的權威,面對權威大多數人都會失去自信。重點還要幫助孩子一同制定計畫逐步解決。尤其是比較敏感的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本來就情緒不高,避免雪上加霜。

家長應該合理控制期望值,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道路,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幫他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最後就是堅持原則,守住底線。對出圈行為,違背原則,涉及安全等的要堅決痛批,甚至可以打,但痛到即止,不要嘮叨,也不在情緒不好的時候講道理。

英語習得那些事

9樓:小魚

我家孩子5歲7個月,如果是他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有的,我們的做法戲精上身,和家裡人自編自導一場戲,觀眾是孩子。

孩子最好的榜樣是爸爸媽媽。

你是做錯事被批評的那個角色,家裡人是批評者。

你被批評了以後,你是怎麼做的,怎麼反應的,都一一做給孩子看。

擺事實,再講道理,一次不行,再來兩次、三次。

10樓:徐老師的幼教園

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肯定是長期積累後的表現,孩子不可能在一次批評後就會破罐破摔,那麼父母該如何破解呢?

一.放下翻舊賬的習慣。

很多父母,孩子一犯錯開口就是:「和你說過多少次啊?你怎麼教不起啊?

」或者是:「這次你要好好做。」不是翻舊賬,就是孩子還沒開始做,你就預知到了結尾。

說這些話時,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的信心已經被你打擊了大半,還沒有做就被你貼上了做不好事情的標籤,孩子還怎麼能把事情做好?即使孩子把事情做好,你可能也會說什麼什麼地方需要改進之類的話,這讓孩子覺得他一件事做好是偶然的,做不好是必然的。所以當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提他過去的失敗,哪怕看到孩子一點點進步也要及時發現並表揚鼓勵,切記不要打一下安慰一下,表揚就是實實在在的表揚。

人的積極情緒,做事認真的態度肯定是在不斷鼓勵和認可的過程中養成的。

二.父母積極樂觀的態度。

看到你的提問,孩子是不是老犯錯,我想有些錯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所以告訴孩子「吃一塹,長一智」,人人都會犯錯,犯錯並不是他的專利,有些小錯誤如打破一樣東西,大可輕描淡寫的對孩子說:「沒關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孩子心裡已經很內疚了,下次注意的話根本不必說出口,孩子也知道。

有些錯誤孩子不改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改。如作業拖沓,粗心大意等這些缺點,父母也有很大的責任的。改他的這個壞習慣,父母要和他一起找出問題並幫助他改掉。

告訴孩子:人無完人。很多錯,不著急慢慢來,持之以恆,養成的習慣就可以慢慢改進。

有些方面父母要做好表率,要求孩子不玩手機,那你就要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機,讓孩子少看電視,那你也不能讓自己一天到晚看電視。

三.平等地對待孩子,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

孩子破罐破摔是從封閉自己的內心開始的。很多父母把孩子放在上下級的關係,不會傾聽孩子的訴求,不會分擔孩子的煩惱,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內心的大門關上。因為從內心深處他們也不想犯錯的,還每次犯錯你都如臨大敵,把他批的一無是處,這樣下來有些孩子就會破罐破摔。

孩子會想:連最親近的父母看自己什麼都不好,我還努力什麼呢?大概率就是這樣的的,是自己無能吧。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美和認可,做父母的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各種標籤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讓孩子振作上進怎麼辦的到呢?每乙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所以你可以和孩子好好的談一談,承認你以前對他的忽視和你所犯的錯誤,耐心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告訴孩子你們會和他一起面對挑戰。

鼓勵孩子,而且要鼓勵到位,孩子會慢慢上進的。

小P孩之家

11樓:

孩子破罐子破摔,肯定是父母前期沒有做好引導工作,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起更好良好的習慣。事實上多數孩子都渴望自己變得優秀,都渴望得到周圍人認同,只是很多表現糟糕的孩子,長期會處於被指責和貶低的負面影響狀態,讓他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讓他們表現的更加叛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要鼓勵他們去發揮自身的長處,即使孩子暫時表現的不優秀,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不應該一味的批評,或定義孩子如何糟糕,這只會推動孩子變得更沒有動力朝正確目標努力。

要多跟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關注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建立乙個健康愉快的環境,學會跟孩子成為朋友,贏得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1、在家裡面家長要多鼓勵與幫助,而不是呵斥

2、給孩子做榜樣,而不是總是讓孩子努力,自己在旁邊享受

3.和老師溝通,在學校的情況,如果出現被欺負等現象,要及時的發現進行調整

在嬰兒時期表現出熊孩子的苗頭怎麼掐斷?

悠客 該管要管,不一定打罵 起碼要讓他知道這樣是個錯誤的行為。這麼大的孩子無法完全理解大人的話。但是可以通過父母語氣,表情來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妥當了 10個月根本不能算熊,基本上只不過是乙隻小動物罷了,你得學點育兒常識,了解一下小孩子的正常發育過程好吧。1 喜歡咬我,一咬乙個紫牙印 這是口慾期,自己網...

被女朋友惹生氣了,男生是否應該表現出來

麼麼踹 額 男孩兒,首先當然是換位思考,是不是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做出同樣的事兒,是的話當然就不生氣了,不是的話就想想她是女孩子兒啊,男孩兒要慣著女孩兒,也就心裡好受的多。心酸哎 按你的說法 我們有相互喜歡的意思 那直白點的說,你們還沒有正式確定關係。關係沒到位,認識才二十多天,你就一副人傻錢多缺...

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侵犯行為?

達文西 個人覺得,都應該先從家長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中找原因。說乙個我家的情況 我兒子2歲半,8個月斷奶以後一直由爺爺奶奶帶著。大概從兩歲左右開始出現攻擊性行為,比如 抓奶奶的頭髮,打爺爺臉和手,包括爸爸媽媽也會有這種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發生在他的行為和願望被強行終止的時候。情緒失控,模仿著我們教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