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被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嗎?如果有,那麼這種需求的根源是什麼?

時間 2021-05-12 20:00:13

1樓:小熊軟糖

什麼是被需要感?是一種根源於從別人或區別於自身的外界所給予的對自身的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被需要感是我們基本需求中的一種。我們想要讓自己感覺在乙個組織或者家庭中起到重要作用。

乙個朋友擁有的兩匹美麗的白色駿馬的故事。馬匹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世界彼此圍繞,他們也彼此相愛著。

當其中一匹馬過世時,另一匹雖然很健康,但也在兩周內死亡。讀著麥可·馬馬斯(Michael Mamas)的軟文,我開始明白被需要的這種需求,似乎可以以各種形式自然而統一的存在著,與周圍人連線的並被周圍人需要的我們,也和這個世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鏈結。

這種自身產生的被需要的需求讓我們孕育出了很多對自身十分重要的社會關係:友情,親情,愛情; 這種需求連線著我們所看到的,所做過的,所經歷的。為淋雨的朋友撐傘,為年邁的父母搓背,為心愛的人做早餐。

我們一邊做,一邊享受著與他們共處的時光,一邊滿足著自己的需求。

不可否認,我們是社會動物,當我們關注自身,擁有堅固的自我價值體系的同時,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可行且健康的方式,讓自己在乙個小團體中被需要。

2樓:新理人

有,根源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獲得群體中的其它個體的擁護,來取得更高的地位,以便獲取更多的交配機會、食物分配等資源。

而擁護的基礎就是其它個體的認可,因此每個人都會追求別人的認可。

3樓:

人有被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嗎?

如果有,那麼這種需求的根源是什麼?

這種需求得根源是「存在」得慾望。當生物的「自我」出現後,思維與肉體一樣有繁殖得慾望。當觀點被認同、被傳播,等於自我的一部分被複製繁殖了,這時個體就如肉體交配一樣,獲得快感。

4樓:李文強

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的,那時候的我們不需要別人認可,都是靠著自己的感受與這個世界接觸,自己的感受就是最真實的。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無聊了就玩,自己就是存在的真實狀態。

然而,我們的存在可能妨礙到了父母,在我們哭的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別哭,否則,就不給我們吃;在我們吵鬧,在我們玩的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安靜,否則,父母就不給我們吃,就要教訓我們...

就這樣,我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存在狀態,並把自己的那些感受當成錯的,不對的,而把父母說的話當成了「政治正確」,那時候的我們還小,靠著自己無法生存,所以不得不聽著父母的話,按照父母所想的來做,不斷的求得父母的認可。

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了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把父母,別人的認可當成了正確無疑,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成了真實的,只有別人評價我們好,那才是好。

然而,父母的希望就是個無底洞,無論我們做得多好,他們都能挑出毛病。我們費盡了心力求得他們認可,但無論如何就是做不到...

後來又遇到了長輩、老師、同學、伴侶、朋友、公司領導等等,我們把對父母的那一套投射在了其他的人際關係上,畢竟,在我們內心深處從小就被植入的乙個信念,只有別人認可我們,我們才算好。

自己好不好,要父母說了才算,要別人說了才算,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所以,這個問題是沒有解決方法的,因為不是問題出了錯,而是提問的人出了問題。

提問的人出了問題,它提的任何問題都是錯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先解決提問的人。

只有從那個需要認可的自己,轉變為由感受主導的自己,這個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畢竟,做孩子是不需要認可的,他們自己就能自娛自樂,或者說,他們自己就認可自己。

我們也只有重新回到過去,重新做回那個孩子,才能找回那個失去的自己。

這就是我們想得到別人認可的根源,因為過去的我們被植入了乙個信念,我好不好是別人(父母)說了算。

然而,自己壓抑的感受一直在不斷的伸出小手,它告訴我們,它很難受...

說到底,需要別人認可,也是過去發生的一系列事造成,這些事是未完成的狀態,「存在」(生命)很討厭這種未完成,它要把我們帶到過去,去圓滿這些事,從而這些過去的事才會對我們失去效應,我們才能繼續往前走。

所有的痛苦,只有面對它,把它合理化,它才會對我們失去效應。

與它糾纏的結果,最終也會被此所綁架,出不來了。

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凝望著你。

5樓:

我就是乙個希望被認可的人,我希望我所做的都能創造一些價值,能受到一些表揚。

首先要說的是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不用過度擔心,狗子受到了表揚都會很開心的甩尾巴呢,更何況人。

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管怎麼說,不要過份的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是否認可上,否則自己的情緒會容易受到別人的控制,自己也會迷失自己。

2.有時候有人過分吹捧你、表揚你的時候,你就要開始謹慎了,想想這是不是捧殺,要知道站的越高,摔得越慘。

3.提防表演型人格,過分譁眾取寵引起他人注意、刻意求得他人表揚的話,就要去找心理醫生確認一下是不是表演型人格,對症下藥。以上

6樓:李墨石

認可,二字,往往與「贊同」「接受」「地位」「尊嚴」「資源」「利益」「愛「等詞相關聯。

其實追求認可本質上是對利益的追求。

別人認可你了,才會給你利益。但認可,又不等同於利益給予,比如你被搶劫,你在不認可對方的情況下,也會進行利益給予。再比如,父母可能有時很瞧不起你,但也會同時供養你。

「認」代表承認。乙個國家不承認另乙個國家,代表這個國家認為那個國家不存在,也不會進行交往。乙個人不認可你,就不會願意跟你交往。

「可」代表許可,即你要求他做什麼的時候,認可你的人更可能同意,比如你讓他幫助你。

人追求認可,實質是對生存資源的索求。資源包括精神利益(喜歡、愛、性、讚美、認同等),和物質利益(錢、權、物品、控制力等)。

被認可後,你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即,你有滿足別人需求的能力,即,你有用。而你也可以憑著這份認可,去向別人索要東西。

7樓:電子愛情

這得看個人。

我覺得我不需要別人的認可。

雖然別人(除了自己)覺得我傻x,說一些傷害我的話。我也會哭,我知道我缺少安全感。

8樓:Doyle

怎麼說呢

我活到25歲

記憶裡最開心的一次

是我媽誇我把衣櫃整理的真乾淨

9樓:宋明妮

每個人都有這種需求,這種需求叫社會認同感,在馬斯洛的心裡需求中位於基本需求。建議你看一下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裡面有詳細的描寫他是如何研究和發現的。

10樓:濃郁水果果

首先這並不是人有不有的心理狀態,而是必須需要來自社會(包括客體)的需求。您問的這個問題,大抵上來說是社會心理學的範疇,拋磚引玉下

無論獲得贊同或者反對,本質是一種互動方式,認可獲得好感認同,反對獲得排斥抗拒。

由無數差異的個體組成的社會結構無時無刻的都在影響著所有人。G.W.奧爾波特的定論是:試圖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想象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

以上是論證:人是否需要他人認可(認可並不準確,可以使用影響一詞)的已有公式。

下面來闡述下需求背後根源是什麼?

1.從非常廣泛的概念上來說: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除去第一層的內動力的生本能需求,其他都必須需要社會性參與和正負回饋。(下圖)

2.從社會需求性上來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動機的。

如果這個行為可以得到大多數社會性的正面回饋(認可),將會增強其的自信自尊及成就感,形成乙個迴圈性的行為期待模式。反之則是阻抗。

3.從客體上來說:他人認可使自身得到滿足,滿足的情緒會增強各方面的積極心理。

這是動力學的範疇,略過。如果長期沒有認可,心理定會不健康甚至異常,並伴有悲觀主義。這方面的電影有好多,橋段大抵是天才毀滅世界重塑規則之類的,那麼其心理動機是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當下的客觀世界沒有讓其獲得認可和真誠。

總結:認可是必要的,過度的是恭維,前提是真誠的!

贊還是關注,選乙個

11樓:王小虎

人當然有被別人認可的心理需求。

根源我認為是:

1.人需要通過他人的認可來確定自身的價值;

2.自信的人通過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自信是有效的;

3.自卑的人通過他人的認可來緩解自己的自卑;

4.人是群居動物,骨子裡需要來自於種族和同類的認可。

當然每個人對於他人認可的需求量是不同的,這個因人而異。

如果乙個人的善意總是被他人扭曲並以訛傳訛會怎麼樣?

除了簡單粗暴,沒有他法,逮住領頭的,拿根棍子晚上躲在他的必經之處,掄起棍子狠狠的砸,從此就再也不會聽到以訛傳訛的聲音了 zero 一任天然 如果總是被乙個人誤解,那你可能就有必要和這個人聊聊啦,如果總是被很多人誤解,那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就是有點容易讓人誤解了。 很喪勿擾 注意方式,大...

人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嗎?

馬三金 首先,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但每個人需要了解自己到什麼地步是不同的。對於一些人而言簡單的了解自己就ok,對與另一部分人而言,他們可能想要進一步 探索發展話題,促進個人成長,甚至探尋症狀發展,解決自身障礙等等。說是了解,其實不同人了解的目的是不同的。了解自我的方式 1.問,從親友空中 2....

我的心理有問題嗎,如果有,是什麼問題?

自讀榮格英文版中 趣鴨APP 很棒的是你目前有意識去求助。鑑於你的上述表達,建議你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做檢查,看看具體是什麼問題啊。不過也不需要過於恐慌,自己盡量放鬆情緒。可以去找身邊人聊聊天,或者樹洞類軟體,這種上面沒什麼熟人的,將內心的想法傾吐出來,會對你有一定的緩解,但是醫院的檢查一定一定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