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家擬音將廣韻莊母擬作t 而不是現代更常見的t ?

時間 2021-06-07 16:16:31

1樓:稽古明今

都不對,但後者更接近。按照國際音標規則,t有舌尖上抵的動作,在傳統音韻學裡叫舌音,有dtnl四個(拼音標註)加zhch兩個(半舌)。

莊的正體字是「莊」,其發音字根(聲旁)是「爿」,在「葬、妝」等等字中有同樣的字根,意為「床、隱藏(古代的床是圍起來的)」,正是你說的這個擬音。《說文》中沒有單獨給出解釋,卻解釋了小篆合併的另乙個字根pan,意為:片的映象,半木的意思。

《說文》沒有單列卻是重要字根,統攝很多漢字,多跟「遮蔽、隱藏」有關。先秦的古文寫法(倉頡大篆)是豎丿左邊+兩組(短丿+=),簡牘常見,而商甲骨文則同小篆寫法。

那麼莊的讀音是什麼?或者說「爿」讀什麼?讀正齒音zh'ang,是開口粗聲(沒有所謂介音 i,u),根據是北宋邵雍《聲音唱和圖》,在正齒音二等字位置。

變成合口讀音、或者細音三等字是讀音偏差。

正齒音zh'ch'sh'r'、半齒音z'c's'的發音方式在近代被改掉了、「規範掉了」,改成了按照歐洲發音特點的舌尖抵上顎,也就是帶t的方式,這跟近代漢字拼音化運動有關,簡化發音跟簡化漢字一樣,目的是為最後漢字「進化到更先進的拉丁字母」鋪路。但是這種發音方式可能還存在於方言中,沒讀過書的人群可能還有遺留。

本來古音三組聲母:

正齒音:zh'ch'sh'r'

半齒音:z'c's'

半舌音:zhch

那傳統上正齒音、半齒音怎麼發?趙元任在老國音錄音裡面有示範尖音唸法,其實就是半齒音的正確發音方式:舌尖抵下門齒背,但是不抵紮實了,只抵半個下門齒,同時舌前部的上面摩擦上顎,這才能發出尖音。

這不是人造音節趙氏絕技,而是普遍現實發音中有,歷史悠久。

齒音與現代發音、與舌音的最大區別是舌抵下門齒背,所以才叫「齒音」,正齒音就是抵下門齒背抵紮實了,舌面與上顎的摩擦點更靠後一些。而七音(準確講是七聲)中唯有舌音dtnl、半舌音zhch是「反舌」(舌尖抵上顎),清江永在他的書裡說過。

正齒音的發音方式在戲曲中也可以得到印證,當然,不是近現代「戲曲改革」後推行的發音方式,而是幾百年承傳的。比如說,「正」念zh'ieng,類似半齒音的尖音,聽感像zh'ing,這也只有舌尖抵下門齒背才能發的出來。

明確了七聲各自正確的發音方式,我們就能對歷史上為什麼有些音容易混淆、歷代韻書某些字為什麼容易出入、為什麼各個地區有各種混淆特點有所了解。

我說您提的第二個擬音更接近,是因為傳統齒音掌握不好就會跟牙音jqx的發音方式混淆,或者說聽感很接近。而普遍擬音採用後者,正說明反切用字的記錄體現了齒音也同牙音一樣具備舌尖朝下的特徵,只不過舌頭前部跟上顎摩擦的並不是舌尖罷了。

在《廣韻》中,為什麼東 冬 鐘分在了不同的韻部?

jointer 東冬鍾分在不同韻部是因為它們本來不同韻,東是德紅切,冬是都宗切,鍾是知容切,當時的韻是上下字韻母的疊加,是併聯而不是串聯,雖然下字同韻,但上字不同韻,當然歸在不同的韻部。宋代集韻以後的人們把反切理解為上下字的串聯即連讀,導致現代這些字被誤讀成了同韻字。 msoeg 首先,那東西叫 韻...

為什麼知組沒有庚三而莊組缺少清韻?

暮無井見鈴 切韻的知組和來母 力類 接重紐韻時不太像嚴格的 3B 有些介於 AB 之間的感覺。而莊組接重紐韻時基本是就是 3B 當然,不排除實際上莊組已經不接 大部分?重紐韻,而這些反切是以前遺留下來的。我印象裡切韻及之前的知來三等性質有些飄忽不定。呂忱音切裡像是介於 AB 之間 而莊組是 B 類 ...

《廣韻》中的反切上字為什麼經常使用入聲?

姬越 題主的問題其實在陸志韋先生 古反切是怎樣構成的 一文中已經提到了。陸文的思路和另一位答主 百越閒人 提出的差不多,這裡再簡單補充一下。古反切 一文的中心思想,是 單憑聲母 韻母的抽象概念來排列反切,並不足以充分了解反切 因為 切韻 系韻書等較早反切的作者 沒有受過現代式的語音分析訓練 因而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