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概念存在內在差異嗎?

時間 2021-06-04 15:19:51

1樓:嶽耀

直接的回答:所以要考察兩個抽象概念有沒有內在差異,我們只需考察它們的內涵和外延。如果都相等就沒有內在差異,如果不相等就有記憶體差異。

不過這顯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因為你舉了1的例子:這就牽扯到了另乙個在這裡表現的十分隱晦的過程: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純粹的抽象概念本身就是它自身:它可以與另乙個概念相同,或者不同,也可以有包含關係等等,但不包含任何「可數」的性質。比如「概念1=」,「概念2=」,那麼「概念1=概念2」。

用有冠詞的語言來說明可能會更直觀一些:動物的概念在英語中是animal(不帶任何修飾),animal和animal之間沒有差異(在同一定義下),但是an animal和an animal之間可以有差異,this animal和that animal之間也可以有差異。冠詞或指示代詞的作用是把抽象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具象化了。

在使用不定冠詞和數詞的情況下:An animal至少是在數量上把概念確定下來,而且雖然是任意選定的乙個(可以是腦海裡的抽象動物,但是即使在腦海中,an animal 已經被賦予了時空概念和數的概念),但選定好了之後,就不能再把它換成另乙個。在使用定冠詞和指示代詞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則完成了最徹底的具象化——實體化。

然後讓我們考慮這個有趣的1。1作為純粹的概念,本身並沒有數和量的性質,雖然我們可以用它作基礎來產生數和量的概念。在四則運算中,根本沒有用到1這個概念的任何內在性質,我們用空集或任何其他抽象的東西來代替1,並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不同。

所以1+1=2,並不是由1這個概念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不同的1代表了彼此相同的單元(具象化的結果),但它們任何兩個都不能指向同乙個單元(時空不能相等)。1+1=2十分有意思:

它並不指1這個概念與這個概念自身一起進行什麼操作,生出了乙個不同的概念。相反,它指「1的乙個具象化」加上「另乙個不同的1的具象化」進行乙個組合操作,產生了的結果是「2的乙個具象化」。我們可以把「1」具象化為任何乙個東西,比如乙個蘋果、一公尺的距離等等:

他們既可以是實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我們在教小孩1+1=2的時候,可能會用兩個蘋果舉例,說明乙個蘋果加上乙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然而,我們隱含地假定了這兩個蘋果不同:

不然的話,乙個蘋果加上它自身等於什麼?所以,「乙個蘋果加上乙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乙個蘋果加上另乙個與其不同的蘋果等於兩個蘋果」。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現,出現在1+1中的兩個1,並不是1這個概念本身,而是1的兩個不同的具象化結果:

比如它們可以佔據不同的空間(比如蘋果、公尺),或者佔據不同的時間(比如秒)。在這個具象化過程中,我們可以賦予1代表的物件以空間位置或時間長度等具體的「象」:我們對這些「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時空上是排他的(任給乙個時間,空間上不能相等;任給乙個空間,時間上不能相等)。

當然我們也可以賦予它們另一些對加法運算無關緊要的「象」,比如紅色。

從美學的角度來講,真的存在「內在美」嗎?我們所說的「內在美」是否等同於「善」,屬於倫理學而非美學?

ki kung 第一,按照康德,內在美 可以解釋為 崇高 與 優美 相對,屬於美學範疇。第二,普通人所說的 內在美 的確可以等同於普通人所說的 善 也可以歸屬為普通人所說的 倫理學 poem 這裡須區分的是利的美 利的善和純美 純善。通常說的外在美往往主要是利的美,而內在美則可能只是後三者的泛稱或其...

存在主義的荒誕與抽象文化有聯絡嗎

田野 如果要硬拉關係的話 抽象文化可以算是解構主義的範疇 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反叛,它就是要消解符號 語言 意義等結構主義又是對存在主義的反叛。結構主義主張文化是在乙個 結構 中形成的,在這個 結構 中的所有個體都互相影響和塑造。這否定了存在主義主張的 人有絕對自由 分割線 每次我回答這種哲學問題...

真的存在極小地域範圍方言差異巨大的地方嗎?

詹傑 廣東湛江遂溪有個村,上村講雷州話 閩南語系 下村講白話,兩個地方人交流,有時候需要用到普通話,麻章也是,有個村講白話,其他村說雷州話,就隔一條街 白朔 白話佔優勢地位,方言眾多 尤其是電白 以下簡列出我所了解的方言,如有錯漏還請知乎各位師友指正。市境內的白話語音與廣州話差別明顯,而市境內的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