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不是信佛嗎,那前赤壁賦裡為什麼沒用佛家的輪迴說解答朋友關於生死的疑慮?

時間 2021-06-04 07:01:50

1樓:安川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

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

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

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以上選自《楞嚴經》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以上選自《前赤壁賦》

2樓:海闊天空任遨遊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蘇東坡《前赤壁賦》

信佛不盡等同於自動宣教的宗教專業人士……在家信徒自有在家信徒的因緣隨緣應化的……另外,前赤壁賦內含客之功名權勢天地萬物無常而偏於消極悲觀抑鬱遁世墮入頑空虛無……與蘇主各以水及月譬喻而言之流水水體、盈虛月體實本無有逝往消長,以無常變幻的相與實本無變的體的雙運一如、不即不離,而再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不取非屬之不實虛妄,此乃無生為本體,隨體任取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之聲色隨緣享用,彼為無滅是妙用,如此本體無生任用無窮,聞聲皆道觸目菩提,是佛性之如來無盡藏也,為我與你所共有同用……即如來藏之不生不滅本體相用雙運一如,遠離了客之偏墮虛無頑空寂滅與世俗之常有幻夢,並以自然天地山風明月為自心光明佛性之無窮妙用而為本地風光自地享用,使客解脫抑鬱愁憂……焉非不是蘇大禪者隨緣應化開解解縛於主客乎?

只是在行文運詞之間,以本土道家逸世的更為熟捻流暢清爽的優美飄逸的辭句,表達了佛教色空雙運體用一如的光明心性見解,與道家的飄逸灑脫相映成趣,互為表裡,這也在於自唐到宋,由禪宗的出現興盛,佛道出現某種交融的時代趨勢有關,及至明代終於發展成儒釋道三教趨合的高峰……

願有助益……

蘇東坡信佛,他的偶像韓愈謗佛,蘇東坡是怎麼想的?

不存在的 很簡單的乙個道理,韓愈反的是佛教,而蘇東坡信的是佛學。前者是一門宗教,後者則是一門哲學。韓愈站在社會的角度上反對過分禮佛,蘇軾因為個人境遇的困頓而依靠儒釋道三家的哲學開導自己。 奶瓶戰鬥機 蘇東坡信個啥的佛?裝樣子趕時髦玩玩而已。真的到了要死的時候,人家讓他念一聲佛號,好轉生極樂世界。結果...

為什麼 蘇東坡會說 不是聞思所及 且令鼻觀先參?

Snow丶 通過看 蘇東坡傳 和他的作品來看,我覺得東坡先生是個尊崇身心自由且隨性的人,我自己也在這麼做。放在這句話來說就是,是否因為我思維導向了某個東西,才使得我所看到的聞到的出現了?也就是說首先是不是因為我想看到一朵花,然後眼睛就往花那邊看了。這有點唯心主義的味道。在心理學上講的是 人往往看到的...

歐洲有人信佛嗎?那他們所看的佛經是如何翻譯成英文的?意思會被曲解嗎?

光炎氏 我有很多經典都是從英文開始讀起的,南傳佛教有很多經典已經給翻譯好了,反倒是大乘佛教的很少,推薦thomas cleary翻的華嚴經,真的是乙個浩瀚的工程,本人還沒開悟所以不知道翻譯的是否準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英文版的佛經比中文容易懂很多,所以我一直都是看英文佛經的。英文版的佛經有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