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非遺到底具體有什麼(請務必看描述)

時間 2021-06-03 11:33:44

1樓:公尺冬

首先,題主關於漢服的定義一開始就有問題。我們假設有人投入人力物力,從織物到繡花各各層面完全復刻孔府藏衣,這批衣服會有人站出來說不是漢服麼?

接著,這樣一批承載了諸多技藝的服裝定價幾何,有幾個人能承受這種消費?光是「仿花羅」還不是「真絲花羅」,估摸著還不是「四經絞羅」,就已經一大批人消費不起。

然後,你所能看見的主流必然要往更廉價的方向走,只要有平民版的「日常化」的傾向,衣服必須更易得,更好打理、更不易損壞。就不說漢服的情況了,真絲織物對於夏天來說是神器,有幾個人能天天穿?大多數人還是聚酯纖維和棉等等面料的衣服吧?

最後,小眾且貴的部分不能因為它小眾就否認其價值,你看到的漢服是那樣,你就以為全部漢服都是那樣?服裝本來就天然有不同層次,好面料一年的產量也就只有那麼點。

至於所謂的清朝的技藝,我是不排斥的。都是中國古代人留下的遺產,不是早有八字箴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不否認有部分人是排斥的,但是他們就能代表所有喜歡漢服的人麼?

順帶一說,你覺得種種非遺的技藝是來自建州女真還是來自原有漢地技藝的傳承和改進?

2樓:城箏

首先請明白乙個概念,漢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在我們復興漢族服飾的同時,沒有抵制清朝,之所以清朝服飾不列入漢服,是因為清朝滿族統治是屬於滿族服飾,畢竟滿族不是漢族,自然滿族服飾也不是漢族服飾,若是非要將清朝服飾列為漢服,那自古也有苗族壯族,是否他們的服飾也是漢服?

我們也沒有要滅滿的意思,望了解

3樓:羅蘭德

糾正一下。

對襟盤扣的長衫、短衫並不是滿人服飾,至少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有出土文物。

——因此唐裝並不是滿人服飾。

剃髮易服的「服」並不是指日常衣服,而是朝服,軍服,禮服系統。換句話說,你只要不當官不當兵,平時穿啥衣服真沒人管你,但是剃頭這個是強制的,抓住了就強行剃,嚴重會打板子。

因為古代等級劃分相當嚴重,什麼階級穿什麼吃什麼都有嚴格規定,不按規定穿和吃往嚴重了說是要挨罰甚至殺頭的(意圖謀反)。所以不要以為自己身為民人能隨便穿旗裝,甚至是軍裝朝服。這已經是自由平等的二十一世紀了,也有「冒充軍人」和相關公職人員的一條罪,封建時代可想而知。

所以千萬不要YY民人可以穿旗人的衣服。那個是在給自己和家人找麻煩。

「滿化」一詞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乙個東西。學界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實際上明服和旗裝是互相影響的,甚至說旗裝被「明化」的更厲害一些。畢竟我們的文化強大,任何外族進來都會被同化掉,文字語言上如此,服飾文化上依然如此。

不是引戰,乙個連自己語言系統都不完善的民族——而且滿人也不是單一民族,包含了東北許多個民族,甚至包括早年出關的漢人。在這種背景下,怎麼會有完善的禮制和服飾系統?這不是開玩笑嗎?

過去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學習交流更不方便。不像我們現在上街隨便選隨便挑。古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量身,根據上一輩人傳下來的樣式有樣學樣的做。

所以能「世代相傳」的,基本上變化不大。作為「非遺」沒什麼問題。

至於漢服圈不承認,無非是沒有他們「創造」出來的「漢服」好看而已。

承認了非遺,那自己不就是COS古裝了嗎?那不就顯得自己中二了嗎?怎麼扯起民族大義做虎皮,怎麼給圈裡人優越感?

漢服本來就應該和Lolita,COS圈一樣,不一樣的是漢服扯起了民族這個虎皮做大旗

漢服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呆蛙 要論漢服的意義,給我時間我能編兩萬字,我能從歷史人文說到民族復興,從民族主義說到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傳承扯到文化輸出。有的是可以扯的,隨便找個切入點都有的是可以吹的東西。但是看到了題主的問題描述,答案就很簡單了,對於成新湘他背後那些商家來說,意義就只有乙個 割韭菜。 暮鼓 另外一點,國家層面去...

所謂的復興漢服到底有什麼意義?

南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服裝是乙個民族的象徵,寄託的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代表的是中華文化。乙個國家文化上的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層 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 智慧型 氣度 神韻,增添了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漢服更是其中優秀的代表之一。漢服文化源遠流長 燦爛輝煌。是5000多...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請閱讀一下我的具體描述,我的邏輯有問題麼?

他們的回答能解除你的疑惑嗎?不能就來看看正確答案吧。人生唯一的意義是感情,因為只有感情是隨你生時而生 隨你死時而死的,你自己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而其他所有物質 價值 思想 認知 成就就只為感情所服務,因此才說世間眾生皆都公平,因為富人不一定能經營好感情而窮人的家庭不一定都痛苦,你可以好好的 客觀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