釒兩 是什麼字?

時間 2021-06-01 07:56:48

1樓:趙瑾昀

這段話有些熟悉,應該來自《聲律啟蒙》,是一本對對子用的啟蒙讀物。我記得兒時在我妹妹家書架上看過。

涉及該字的上下文是「銖對兩」。

「銖」和「兩」都是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說文解字》:「兩,二十四銖為一兩。」

《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書·律曆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題主這本書上的「釒兩」無疑是表示重量單位「兩」的專用字,應該是受上文從金旁的「銖」類化的結果。

對對子不僅講究聲韻、 意義上的協調,若是其字形在視覺上也十分和諧,這是最好的。

所以對聯中有一類「偏旁部首聯」,如:

荷花莖藕蓮蓬葉;芙蓉芍藥蕊芬芳。

湖泊澄清波漾漾;江河混濁浪滔滔。

淚滴湘江流滿海;嗟嘆嚎啕哽咽喉。

六木森森,桃李松槐楊柳;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湘江。

漢語詞彙中的聯綿詞,也往往用同偏旁的字來表示,以尋求視覺和聽覺上的和諧。如旖旎、氤氳、娉婷、彷彿(彷彿、髣髴)、伶仃、躊躇、蹣跚……

※ ※ ※ ※ 我是一條分割線 ※ ※ ※ ※

「兩」在古代除了用作重量單位(這個意義《廣韻》良獎切,讀上聲)外,同時還是計算車乘的單位(這個意義《廣韻》力讓切,讀去聲),如:

《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孔穎達疏:「數車之法,一車謂之一兩。」

《詩·召南·鵲巢》:「之子於歸,百兩御之。」毛傳:「百兩,百乘也。」孔穎達疏:「謂之兩者,《風俗通》以為車有兩輪,馬有四匹,故車稱兩,馬稱匹。」

《史記·貨殖列傳》:「其輅車百乘,牛車千兩。」

《漢書·趙充國傳》:「滷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兩。」

《後漢書·耿弇傳》:「收得輜重二千餘兩。」

與用作重量單位的「兩」境遇不同的是,用作計算車乘單位的「兩」後來加「車」旁分化出專字「輛」,並且將這種用法固定下來了,而「釒兩」則始終是一種不規範的用法。

是什麼字?

拾樵伴讀 是個錯字。基本都用於女子人名,如樁兄所提供的陳華 陳麗二人。但讀如敢實在有失美感。正字是娵。集韻 娵,美女 漢書揚雄傳 資娵娃之珍髢也,鬻九戎而索賴 顏師古注 娵 娃,皆美女也。娵指閭娵,娃指吳娃。屈原 思美人賦 妍娵疏兮遊女奔,佳匹離兮中心酸。荀子賦 閭娵 子奢,莫之媒也。枚乘 七發 使...

擧 囘 兩字不是繁體,那它是什麼體 異體 ?

籠統的說繁體字之於港台簡體字之於大陸都是正體字 字的正體異體完全視乎標準而定但是標準會隨時間地域的差異而不同 簡體是正字的 著 繁體是舊字 繁 著 古代是正體的 隄 現在是異體 今 堤 兩岸是異體的 値 日本則是正體 值 古時標準不統一許多字長期混用比如嶽 嶽貓 貓鄰 隣線 線很難分清哪個正哪個俗 ...

爿 字的簡化字是什麼?

清一諸華 片 爿,造字起源上是同一字,後世分化而已。有些字,最初結構顛倒上下 左右或旋轉90度什麼無別,之後,隨著漢字書寫逐漸規範,字義稍有分化,變成兩個字或兩個字件。比如,後跟司,就是旋轉180度,后羿與司馬,后稷與司徒,後與司都是 世襲掌持某事之義。比如,廾,雙手舉也,如共,典,也可以旋轉9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