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把法國的法讀第四聲,正確讀法到底是什麼?

時間 2021-05-06 09:55:31

1樓:

北京話「法」讀去聲可能跟以前讀書音的偽入聲有關。所謂偽入聲就是口語中已經沒有入聲,但讀書時將古入聲字讀成乙個似去聲而短的調子,甚至就讀成去聲。這方面的記錄很多。

仁和沈赤然《寒夜叢談》(2023年):「北方語無入聲,如讀賊為宰,足為序,陸為路,藥為鬱,福為富,屋為護,拆為釵,服為附,局為拒,莫為冒,谷為故,綠為慮,筆為閉,職為治,玉為御,曲為去,雪為絮,蟋蟀為趨趨,鐵笛為替地之類,不可盡舉。餘居京師久,諸語皆能彷彿,惟至入聲字,終不免有浙人楚語、終老帶吳之誚。

後彼地人謂餘曰:『凡入聲但作去聲讀,無不合者。』已而效之,遂信口無窒礙矣。

」白滌洲《北音入聲演變考》(2023年):「從前讀經書作詩賦都講究平仄。北方雖實際上讀不出入聲,但為記牢平仄和對入聲『心嚮往之』起見,總要讀成短促的去聲;縱使極普通的字,口語上已不習慣再讀得短促,而在讀書時也必須用另一種讀法。

黎邵西先生《京音入聲字譜》中有許多陽平字都有去聲的又讀,就因為他所根據的書籍都是記載十五年前的現象的原故。上表中字有由陰陽平轉去聲的,其理由也就在此。現在不然了。

學校興,讀經廢,平仄的講求,已大不似從前。入聲既沒人注意,讀音時一隨口語而變遷,演變的路徑一定也就不能規則了。」

陸志韋《國語入聲演變小注》(2023年):「直到徐孝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1606),我們才知道當時順天官話的入聲字的讀法已經跟現在的北京話大同小異了。(1)全濁入聲全歸在他的『如聲』,就是今音的陽平聲。

(2)次濁入聲差不多全歸在去聲。這是跟今音全然相同的,收聲已經失去。惟有清入聲的歸在平上去聲,跟今音相差得很遠。

歸在去聲的佔十分之六以上,今音只佔十分之四。各個字的讀法,在這兩個時期也不全然一致。例如今音讀去聲的,那時候不讀去聲。

據他自己的解釋,好像當時讀成『如聲』的濁入聲真的變成長音的陽平聲,讀成去聲的次濁入聲字也真的變成長音的去聲;惟有清入聲好像還是短音。之所以把清入聲字大部分歸在去聲的緣故,是因為短音入聲很像去聲的前半截。這樣的短音字也許還儲存喉塞的收聲,例如現在的山西方言,然而很可能的,連喉塞都已經失去了,只有短音而已,例如現在的某種冀南方言。

最教人迷離恍惚的,是讀音跟口語的不一致,特別是是清入聲字。清入聲字的派入三聲,從來就沒有一定的規矩。白滌洲早已留意到《李氏音鑑》(1810)卷四《第二十問北音入聲論》把清入聲歸派平上去,跟現在的讀法不同的不在少數。

我把徐孝以後的好幾種北京韻書詳細比較過一次。從徐孝到《三教經書文字根本》,《諧聲韻學》,以至《李氏音鑑》,沒有兩本在清入聲的配列上全然一致的。《三教經書文字根本》跟《諧聲韻學》把清入聲派在陰平跟上聲(派在陽平跟去聲的佔極少數)。

徐書,李書的分配是四聲雜亂無章的。我不知道韻書何以有這兩派不同的主張。李書的清入聲的變調,跟今音不同的有70多個,約佔所錄清入聲字的五分之一。

徐書跟今音不同的差不多佔一半。李書晚出二百年,當然會更近乎今音。最近這幾十年來,清入聲的讀音還在那裡改變。

我們可以比較劉世英的《母音改正》(1779),王璞的《京音字彙》(1913),張洵如的《北平音系十三轍》(1936),還是各有分別。

詳細的情形這裡不必細說。我始終不明了讀法跟活語的聲調有什麼微妙的關係。反過來說,全濁入聲變陽平,次濁入聲變去聲,那兩條公律又是各本相同的,從《中原音韻》以來就是這樣。

看來清入聲的消失年代不久。直到現在,有好些入聲字人家還不知道應當怎樣唸法。白滌洲已經感覺到從前人只照了形聲偏旁胡亂的念。

到最近才漸漸歸於統一。」

黎錦熙《字母與注音論叢》(2023年):「那時候用注音字母來拼注漢字的音,是用什麼地方的讀音作標準呢?就是照2023年『讀音統一會』每省乙個表決權多數通過的讀音,叫作『國音』——大體上是把北京口音作標準的,但不全照它的發音系統(北京音系),例如北京讀希望的希和東西的西並無區別,而當時的國音規定希望的希注ㄒ|音,東西的西注ㄙ|音:

這叫分尖團音。又如北京對於舊讀入聲的字都改讀到陰平、陽平、上、去四聲中去了,而當時的國音規定保留入聲,讓人家讀成比去聲稍短促的聲調。2023年,以教育總長范源廉的名義,正式公布《國音字典》。

」鄧雲鄉《書情舊夢愛聽白頭吟誦聲》(2023年):「早年北京小孩識字,老師教讀音一定分清字音和語音,字音是字典的反切音、即詩韻的四聲正音,在各韻部,一定要讀正記熟。語音則是北京話的音。

前者四聲很清楚,後者沒有入聲字。籠統地說北京音沒有入聲字,是錯誤的,只能說北京語音沒有入聲字音。如北京人識字讀書,還是按標準字音去讀。」

2樓:村學究村學究

這恐怕是老官話慣用音的遺留。

入聲的法,在晚明北京音《合併字學篇韻便覽》裡已兼列入上聲【十五把】、去聲【十五罵】當中。

之後威妥瑪(T. Wade)的《語言自邇集》裡,法仍列有陽平、去兩聲。

注意到北京法門寺的法門,在威妥瑪這個外交官的看法是讀去聲的。

再來我手頭有一本 2023年上海出版的 D. MacGillivray 的

《英漢合璧字典 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

你會發現,2聲4聲3聲全都來!

法律的法讀三聲,可是法部的法卻讀四聲!

我懷疑這與「一」「不」類似,都是過去某種入聲變型後的隨後變調。規則待考。

3樓:

應該是2聲吧, 你可以試著發下France的法文發音, 有點Fú音.

但是四聲聽起來很好聽, 聽起來比較像乙個國家名.

4樓:茉茉

老國語裡確實是這麼發音的。《新華字典》裡「法」不是多音字,只有第三聲這乙個讀音。

侯郭二老的著名相聲《北京話》結尾提到了老國語,挺好玩的:

5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這個嘛,大陸讀上聲是對的,全濁入歸陽平,次濁入歸去聲。

清入的歸派「優先權」應該是上聲》陰平》去聲》陽平。清入派上聲跟《中原音韻》一樣的,當然是演變正枝。去聲、陽平都是層次疊加搞出來的。

6樓:潘建龍

很多老相聲演員(比如張壽臣先生)在表演《朱夫子》的時候,既會提到「法(FA4)國鐵橋」,也會同時提到「戲法(FA3)變碗」,所以我覺得可能就是習慣念成fa4國而已。

7樓:吳星

髮廊法國

發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法《唐韻》方乏切《集韻》《韻會》弗乏切

"發" 與 "法" 早先在《唐韻》裡是1個讀音,後來才變為2個讀音。

上海話裡"發" 與 "法" 亦是1個讀音,不像普通話是2個讀音。

所以有人按照"發" 的讀音來念"法",無所謂正確不正確。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把詞語中的第四聲發成第三聲?

一頭熊un ours 因為 質 和 室 在東北官話中演化成了上聲,在北京話中演化成了去聲 但貌似也有上聲的異讀 普通話的語音是以北京話為標準的,這並不代表北京話的發音是唯一正確的。至於 附近 這是乙個不規則的音變,原因不明。或許跟早期北京話去聲的調值有關? 我叫劉二少 其他地區我不清楚,但是東北地區...

「不」的拼音應該是第四聲,「不會」中的「不」為什麼很多人讀第二聲?

luana 一 七 八 不 還有幾個三聲相連等等都是現代漢語裡常見的變調,是外中國人學習漢語發音的一大難點。但是我們作為漢語母語者這樣的音變已經自然而然存在在我們的語言體系中了,不需要專門學習,只要知道字的本音就可以了。具體可以參考 現代漢語 和 語言學剛要 danny kong 普通話中,不 字在...

為什麼會有人精法?法國有什麼可以精的地方?

咋說呢,中世紀文化的典範騎士精神的發源地?法式禮儀 高跟鞋和貴族穿搭時尚?人權宣言和民族主義?還是法國大革命砸破舊枷鎖把民主自由和公民概念傳播到全世界?雖然我也不知道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算不算政治不正確。當然精法無非表達一種法國在歐洲曾經的國力地位和文化影響力,或許夾雜著對法國歷史人物中包含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