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的三層境界?

時間 2021-05-06 08:26:35

1樓:阿鐵

今天在路上突然想到這句話的乙個解釋的角度:小時候對世界沒有了解,看到什麼就是他本真的樣子,不會多想,不會加入情緒和思考,這是看山是山。當慢慢長大慢慢了解世界,再看到事物就會思考他是怎麼形成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會走向哪,與我能產生什麼關聯,總之會通過大腦加工很多資訊,這時看山就不是山了。

當經歷過許多生活經驗,參悟了世界的本質後,再看山時就又是山本身了,回到乙個單純的狀態,雖看山仍是山,但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觀察,是深諳世界規律,回歸到心靈簡純,是主動選擇的一種心理狀態。

2樓:

第一層是感覺;第二層是方法,是要素的組合與隨之發展而來的聯絡;第三層是要素/矛盾,是事物的本質。

拋開第一層不說,第三層指導第二層的例子就是依靠當前戰場的各大形勢(要素),去靈活運用相對應的方法(要素的組合與隨之發展而來的聯絡)。但你只知道這要素的組合與隨之發展而來的聯絡是沒用的,因為它只解決某乙個小領域裡的事情。只有看出了要素/矛盾,你才能在面臨諸多複雜要素構成的環境裡選出最優的下一步棋,也就是選出最優的方法。

否則只用乙個方法,人不淘汰你,環境也淘汰你。

對換到戰爭裡:第一層:這是一場戰爭,能贏嗎,不知道;第二層:

我們依靠老大哥的城市革命這個方法,一定能拿下蔣公(彷彿左右戰場的不是武裝力量的實力,而是其他的什麼);第三層:經過矛盾分析,我城市工人勢力不大,反而鄉村農民反哺我革命力量,使革命武裝得以壯大與儲存。

以上,想到再補

3樓:

本質:達克效應。

一方面,乙個人因為知識體系太狹窄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時,反而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另一方面,乙個能力較高的人則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

例1:夜郎自大。

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查爾斯·達爾文: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例2:想判斷自己有沒有幽默感,首先你得有幽默感;想知道自己文法好不好,你得先有基本的文法知識;要想正確評估自己有沒有某種能力,你得先在這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

結果是越是需要習的人,越是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學習,反而常常會由於無知而自信滿滿。

例3:閱讀使人謙卑。

我們因無知而閱讀,而我們越閱讀越承認自己是無知的,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型的大門。你越是站在人類知識的巔峰望盡天涯路,發現自己只是看到知識的驚鴻一瞥時,你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渺小,還有那麼多東西我自己不知道。唯有這樣才能遏制你內心知識的優越感,才能讓你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尊重他人避免狂妄自大。

例4:羅翔: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他根本沒有聽說過與此對立的觀點。

4樓:

小時候,看到過很多關於愛情偉大的文學作品, 類似鐵達尼號,為了對方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失去. 很嚮往這種忠貞不渝美好的愛情.

後來自己長大, 經歷過一些戀愛, 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那麼的脆弱, 兩個人看法三觀不太一樣就很容易吵架分手, 被對方傷害過一次就會耿耿於懷為以後留下隱患, 自己所謂的底線被越過更是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對方, 更不要提那麼多的現實問題, 車房. 所以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現在看了一些書一些事又慢慢開始覺得, 真正美好矢志不渝的愛情恰恰就是彼此互相深深傷害過, 還是因為愛而原諒, 為了對方降低了自己的底線, 接受了自己本來不可能接受的, 互相適應相互陪伴白頭偕老.

5樓:

迷信篇

看山是山

不信那些稀奇古怪,不科學,唯物主義才真理。對怪力亂神嗤之以鼻,歸為迷信。

看山不是山

原來科學不能解釋的太多,科學還是小學生。對怪力亂神熱衷於學習了解,對神通持神秘好奇崇拜追逐。

看山還是山

明白所有一切神奇事,原理質樸無華,哪有什麼真正的神秘神奇。與迷信和解,神秘心消失,復歸於唯物主義,唯心亦可,唯物這個詞更直白。對怪力亂神的態度是,妖豔惑眾,利弊都有。

過年篇

看山是山

過年有新衣服穿,大家都是這麼過,過年是主流現象,和家人一起看晚會最開心。

看山不是山

好像必須得過年,且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好像大家都要遵守,然而越來越像遵守模式,好像什麼模式就注定了必須怎樣,我就偏不過年偏不看晚會。不過年,也非為了與眾不同,只是對固定模式和主流宿命無聲的反抗,過幾天年看幾天仙俠劇。

看山還是山

過不過年無所謂都沒有損失,自己可以和平常一樣過日子,也可以吃得好一點。看著家人們都在一起過年,看著他們開心,為他們開心。雖然我對過年沒感覺,也不看晚會。

6樓:

參考達克效應。

看山是山,說的是:我以為,那便是。

看山不是山,說的是:我以為,那可能不是。

看山還是山,說的是:我以為,求證,還是符合我以為。

7樓:史蒂文的十字研究

著相 - 那個女孩好漂亮,夜不能寐,我一定要得到!!

空相,但著空 - 學習了解剖學,這是她的顴骨、這是她的肌肉、這是她的皮下組織

空空 - 啊,那個女孩好漂亮。但是我還是我自己。

8樓:菩提心

看山是山見色執色。

看山不是山------- 色即是空。

看山還是山(此山非彼山空即是色(此色非彼色)。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9樓:正知苑

就佛法來說,正確的應是: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不過,是假山。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的存有是無相的。

10樓:

我給你翻譯一下現代的例子,你看看你自己能悟麼,不謝

你問自己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你得了壞的結果,你才會問這個問題,當你想了很久過後,你覺得你懂了過程重要結果不重要,然後你會覺得結果更重要,最終你會發覺還是過程更重要。

11樓:

這個世界是這樣的,我感到不滿,我憤世嫉俗。

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因為嘗試各種理念,生活方式,相信別人描繪般美好,可能是我層次不到,於是帶上了「有色眼鏡」,相由心生。

這個世界還是這樣,費勁功夫摘下眼鏡,我不再感到不滿,因為我知道它是怎樣運作著,它是怎樣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感到滿意或者不滿意,取決於一念之間的情緒,就算我感覺,世界也還是那樣運作。

「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有前提,熱愛的前提是在你了解後,你手裡有乙個槓桿,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什麼,什麼也行。

12樓:趙俊

凡夫看山,見到山,心裡也有個山的概念。

學禪人,有個入處,知道見到的山,否定自己心裡山的概念。

最後學禪人,了悟不執著概念就可以了,所以看到山,只是那座山而已,心裡不執著山這個概念

即可。所以叫作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然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當然知道不執著法相,概念,也只是初悟,最後即般若證得大涅槃,五眼六通具足才是真正的究竟成佛。

13樓:蒼生塗塗

這句話要連起來看。

形象描述了乙個人的認知成長歷程。

主要朝兩個方向走:

(A)正向的良性成長:由表及裡→全面解構→直達本質→衍生推理→辯證認識→歸納重構。

認知結果:1.半知半解態 。知是真知,未解部分也有潛質能解,有潛力做到全知全解。 2.一步到位的全知全解態且客觀正確。

(B)負向的惡性成長:流連表象→ 一葉障目→以偏概全→自圓其說→自證謬論→得出「正解」。

認知結果:自認為全知全解且正確。但其實1.對了一點點,但也是朦朧態的對 2.全錯

14樓:

比如,你去學一下量子力學,就能體驗「看物質是粒子,看物質是波,看物質又是粒子又是波」三層境界,然後陷入懂和不懂的疊加態。

15樓:源樸

山即山,眼前有山心裡沒山。沒有參照物,沒有判斷。

山非山,眼前有山,心裡亦有山。眼前山非心裡山,因為心裡有預期。

山亦山,眼前有山,心如明鏡。明鏡覺照眼前山。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加入乙個集體,有個人高馬大的老油子每天揍你。你打不過他,一身怨氣,這叫看揍是揍。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時間久了,你發現老油子就是一神經病,很難說什麼時候腦子就抽了。老油子有時候揍你,有時候給你糖吃。揍你的時候你同樣不高興,給你糖吃你心裡也美滋滋。

這叫看揍還是揍,你不再去猜每天是輪到挨揍還是輪到吃糖。你看到了無常,看到了事物的本來。

16樓:唐峰

看山是山: 僅看到表象,就以為是全部所見。

看山不是山: 通過現象看本質。

看山還是山: 表象和本質合二為一,已能將兩者聯絡起來,能夠通過本質推演出不同表現形式,也能看透不同表現形式下的唯一本質。

17樓:「已登出」

原文是這樣的: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青原惟信《五燈會元》

個人理解:

一開始是什麼都不懂的,沒啥經歷思考感悟的;後來寄情於景,看到的風景就是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山也就不是山;再後來,大徹大悟,返璞歸真,看風景就欣賞風景了。

18樓:烏索普

小孩子看山是山是自我肯定,到了青年看山不是山是自我否定,繼續成長經歷看山還是山是被外界否定。 符合辯證法第三大規律-否定之否定原理

19樓:Zxyy

一種境界遞增我感覺也是規律

也跟我們的文明開啟毀滅重啟毀滅一次次重啟卻又每一次都在昇華一樣這是漸進規律

20樓:陳陳啊

青春年少時,覺得這世界這社會這人生是五彩的是斑斕的,是有理想有夢想有幻想的,且笑你們的老邁與懦弱,且看我去如何大殺四方,那山是山那水是水嘛,那巍峨那雄壯那磅礴肯定都是我的,瞧我的好吧!

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不僅是鮮花盛開樹木茂密,水波粼粼。還有三番毒打五番蹂躪七番痛苦九番走投無路,這人生這社會,這山和這水猙獰恐怖面目全非。

終究歸來時還是少年,山還是山水還是那水。這時的山不僅能高聳入雲也是粒粒細沙,那水仍既狂放奔湧也能潤物無聲。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你還是你,不是嗎?是嗎?

21樓:牛天嘯

可以理解為:只看到事物的物質表象,看到了物質表象之下的一些深層次規律、由此否定物質表象,看到了外在表象與內在規律之間的辯證統一。至少從修行的角度可以這麼看,因為真的存在這麼乙個境界提公升的過程。

以常人的思維、從文字出發,也可以引申,但含義就淺一些。以原話自身的比喻,簡單描述就是:一開始你看山,看見的就是石頭、泥土、樹木等組成的物質之山。

後來你認識了佛法、了解了空幻,於是認為這山只是「妄想造作」、「顛倒夢想」,並非真實。再後來你層次又提公升了,不僅知道空幻,還知道了辯證。物質世界相對高層次的靈界是假,高層次世界相對涅槃境界是假,就好比網路遊戲的數字世界相對物質世界是假。

但對於生存於這個世界中的人類而言,在此時、此地,它就是真。三界、人道、人類之所以存在,有他的意義,人的生命、生活有他的目的。真與假同時存在,一眼看去,物質之山、空幻之山、意義之山同時存在,互不衝突,故而山還是山。

行思法師把這三重境界列舉出來,主要的目的大約是提醒(主要針對佛家的)修行人不要沉溺於空幻,要思辨法理、攀登更高的層次境界。當然,實際修行中的具體情況更加複雜,三重境界之說只是相對而言。修行境界理論上有終點、實際上基本是無窮的,好容易修到「第三層」,抬頭一看、上面還有,自己又成了第一層。

說說你對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想法?

大海 第一層次看山是山是凡夫境界,第二層次看山不是山是初證般若境界,第三層次看山還是山是聖者的證悟後的妙有境界。因為證聖果菩提道後並不是斷滅空。 劉薇Ellen 優衣庫創意總監,說過,客戶不一定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他採用整理術的方法去整理客戶腦中的問題和思路,在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答案。自我是原罪?忘...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共剪西窗燭 連什麼是佛,佛學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都不稍加探詢,還學什麼佛。雖說人人均具佛性,但這種人就是在障業中沉淪,佛是渡不了的,學佛是自我修行,佛告訴你方法,也證了他偉大涅槃。 不比先生 佛教本身就是無神的宗教,與題主女朋友的無神論並沒有根本矛盾,勸題主多讀經典,多學佛法廣大的胸懷與核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共可以套多少層?

廣勝 楞嚴經有講,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中心之物。講本性都一樣,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緣不同,用不同相不同,所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知假名假相假用,所以,鹹是妙明中心之物。 尋道者 就兩層,當你小時候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大人沒有告訴你,山叫做山,水叫做水。那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