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思考,快與慢》,你有何感想?

時間 2021-05-05 15:13:42

1樓:落欣安

千萬不要看《思考,快與慢》!!!!!千萬不要看《思考,快與慢》!!!!!,翻譯就是屎,還有錯譯、漏譯,這本書就是屎味的巧克力。

要麼看原版,要麼看快思慢想。推薦本書,但不推薦這個翻譯版本!!!!

2樓:煎餅狗子

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憑直覺行事,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慘痛的教訓,也會讓我們意識到直覺這個東西,並不是那麼的靠譜。直覺也很容易讓我們先入為主,會受到情緒和固有的印象干擾,從而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刻意練習去放慢我們的思考速度,有意識的多用用我們電腦處理的「系統2」。在做決定之前,多聽取他人的批評和意見,雖然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但是,認識到別人的錯誤,要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要容易得多。

常常使用「慢」思維,會讓我們更加的了解自身情況,弄清楚我們會存在的認知偏差和錯覺,有利於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幫助及時改進。

在湖畔曉學這個公司中,姐姐經常會給我分享一些她的書單,包括這本書《思考,快與慢》,對於同齡人來說我可能已經更加有智慧型了哈哈哈哈

3樓:梁二花家養的大鴿鴿

換個角度就是,習慣理性地進行感性行為,適度感性的理性思維。

舉個例子,在下是個數理化三科老師,吹捧的同事就不談了(雙方都是快,感性),若是帶有疑問的朋友出現(雙方都是慢,理性),那麼就可以進行一次本書推崇的,愉快的,帶有建設性「飲水機旁交談」(慢)。這裡就會產生兩個效果,通過旁人的觀察修正自我認知,和對外界建議吸納。而以上行為反覆地進行,才可以成為真正的行家。

ps:上面的回答有個套娃,就是答主拿自己舉例子也是一種快,感性。因為人都會第一反應對自己是最了解的(這裡就是感性的理性)。

那麼勇敢跳出自我的領域,進行慢,理性的反思(這裡就是理性的感性)。那麼書中推崇的思維方式便可以慢慢形成了。ps2:

沒有套娃了(懶,睡覺了)

4樓:我是皮特貓

這本書枯燥,但是闡明了人思維的執行模式,並輔之以大量的實驗例證。為了幫助理解,本書把人類思維的過程分為兩個層次,系統1和系統2。結論是:

人的思維就是以偏概全(系統1),和充滿惰性(系統2)。

系統1負責我們最快最直觀的大腦運算,它能幫助我們對外界事物快速反應,並節省能量。很像計算機CPU中的快取,直接拿來計算輸出,很快,缺點是容量很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系統2不是孤立的,它在同步監控系統1,如果系統1得出的答案比較離譜,系統2會察覺,並加以修正,把新的答案儲存在系統1中。

如此迴圈。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又快又準地對事物做出判斷,離不開乙個強大的系統2。系統2負責我們複雜的思考。系統2越複雜,內容越多,越能更快更精準地得出結論,很像計算機裡的記憶體,越大越好。

所以,要提公升系統2,必須要多讀書多學習,這就像外部的硬碟,盡可能多的汲取知識並完成運算,與系統1形成良性迴圈。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的世界觀各不相同;為什麼第一映像如此重要;為什麼人們會形成各種各樣的錯覺。了解了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在面對事物時有意識地喚起系統2,克服思維惰性,勤思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讓系統1敏捷,系統2縝密。

5樓:仝立宇

從別人那兒聽到令人驚奇的事實相比,你更有可能因為從自己的行為中發現驚人的事實而學到知識。

直覺和歷史記憶構造了理性思維的輸入資料,所以放下過往和成見,才能見本性。我們感受到的只要冰山一角,甚至是幻覺,而背後是無限可能,和無限的路徑。所以破執,是基於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一本書,把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判斷,都找到了合理的歸因,但對於我來說,卻越來越困惑。

了解了這些又能怎樣呢,我的行事準則會改觀嗎?做判斷一樣會有自我偏見,購物的時候還是會鍾情打折活動,買奶茶的時候還是大概率去選擇中杯,判斷乙個人更多的還是僅憑第一印象.......

這種人性基因裡的固執,如何在頭腦中實時進行反人性的規避?

作者高屋建瓴,醍醐告誡:看看你們這些人類,所作所為,多麼的愚蠢。然後轉身望向天空,心裡尋思,上帝也許就是讓人類一直愚蠢下去吧。

太多太多的人都會鍾情表象而懶於去深度思考。或者囿於自己的眼光侷限,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預估。

但是歷史的程序,一次次的偉大變革,難道都是深度的思考和理性驅使?

哥倫布要不是把地球的周長錯算成了1/20的長度,他未必會有在大西洋中一路向西航行去的勇氣。陳禕要不是在國內飽受排擠,感性驅使,冒著生命危險,西行取經,怎能成為三藏法師。

幸好,我們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大多的行為都是感性的。這個世界如果都是絕對的理性,該是多麼的無趣和黯淡啊。

但知道這些知識後,起碼給我們乙個全新的標的,去做出自己的判斷。

6樓:

非常不錯的書籍,開闊視野:

7樓:月下的猹

就看了中間幾個章節,感覺翻譯太差了,一開始還以為是作者寫的很難懂,後來發現句子都看不懂了,順序明顯直譯的感覺。這可怎麼辦,浪費了一本好書吶

8樓:烏暗瞑

學統計的過來答乙個,雖然上學期專業課成績考得特別爛==

卡尼曼這本書對現代通識類思維的影響就是眾所周知的系統1與系統2的區分與界定,由此催生了無數的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民科來教你每天學點經濟學或心理學,所以這方面的我就不再贅述了。

我倒想說的是這本書裡統計學的一些結論和知識,由於是去年看的這本書,一些具體的內容記不太清了,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裡面有個回歸平均值的一些示例,大致說的是為什麼身高都很高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身高普通,為什麼孩子有一段時間成績考得特別好而其他時間段內考得一般,NBA的球星三分命中為什麼時準時不准,這都是因為存在回歸平均值這個定理。

那麼什麼是回歸平均值呢?學過概率論的應該都知道正態分佈,正態分佈的密度函式是個鐘形,正態分佈的期望是μ,決定了它的位置。如上,以孩子考試成績為例,其實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就是μ,大幅度超過μ的成績次數少,大幅度小於μ的成績次數也少,大部分分數都是集中在μ的左右,所以,不要以為孩子三次四次考好就是他這陣子好好學習,之後一次兩次沒有考好就是因為驕傲大意了,卡尼曼告訴你,都不是,原因是這個孩子的μ值過低,標準差σ又過大,所以,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平時學習習慣、興趣,而不是在意一次兩次的分數,以上。

上面的正態分佈用的不太準確,概率值與頻率值的擬合程度沒考慮是為了部分沒學過統計的閱讀流暢性。。。。。就這樣了,有興趣的話回來再補

9樓:田春苗

看完這個更加堅持要理性生活。要通過各種方法學習避免思維陷阱,更加靠近生活的真相。

看到人生如戲這一章,感覺人生就是由記憶構成的,真正經歷了什麼,經歷的過程都被忽略了,根據峰終定律只有最高峰和結局才會形成記憶,時間長短和過程是什麼都沒有關係,只有儲存下來的記憶形成了完整的個體。

10樓:CYwz

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自己能力水平不夠的問題,看的特別吃力,一天大概看一章吧。目前看了一半,20章,書蠻好,不過我倒覺得做個什麼事就考慮系統1,系統2的,也不好。

11樓:fafwhh

幾個月前看的,今天又繼續拿起,看到第74頁…有點難堅持,不過為了豐富我貧的大腦,忍了。上一次看的還是比較暢快的,對於這類書籍,我只想說,看完我真的什麼都不記得了…

12樓:晏言

需要有統計學的基礎知識,藝術生表示每次看的腦子抽筋啊,閱讀速度極低....(同樣厚度的書基本一天搞定....)

但是!因為一直有讀完會變成神物的感覺!所以仍舊在慢慢的啃中....

13樓:赫爾墨絲瓜

對每時每刻生成更新在自己腦子裡的記憶產生了懷疑。

體會專注當下的樂趣。

「離婚就像是以刺耳音符結束的交響曲。」 而中途經歷到的那些美妙的樂章就好像不曾發生過一樣,被遺忘了。

原因在於人們對一件事物的記憶取決於它的高峰和結尾,而忽視中間過程。

人們體驗當下快樂或痛苦時的自我稱為經驗自我;

用來判斷評估過去某一階段狀態時候的自我稱為記憶自我。

記憶自我多半會誤導人們進行決策。

我們總認為記憶是自己切切實實經歷過的,真實可靠,但其實卻已經被系統2過濾一遍了。

而經驗自我才是決定生活質量的關鍵,即此時此刻。

高峰狀態下的經驗自我會產生心流。

即全情投入到一件高能力高挑戰的任務中來,體驗一種忘乎時間&無我的狀態。比如運動、藝術創作,常常會為我們帶來更高水平的內在充沛和滿足。

最後以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做結:

「你似乎把整個假期都搭在構建記憶自我上了,也許你應該放下相機,好好體驗下經驗自我了。」

14樓:

在讀ing,全書的開始就提出根本假設:系統1(無意識思考模式~直覺)與系統2(意識思考模式~非直覺),雖然理論很豐富,與實踐聯絡緊密,但不知道作者做出這樣的假設的原因與背景。而且,很多時候,我們覺察到系統1的諸多缺點,我們還是要做出原來的選擇,因為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不能時時處於系統2的狀態。

高冷與慢熱到底有何本質區別?

滴滴滴 如果對方氣場強大,長相帥氣漂亮,不多話你就覺得是高冷 對方看著長相老實,不是俊男美女,不多話你就覺得是慢熱。應該是這樣吧。 娑婆 高冷 是對某乙個體的外在表象所投射的認知,它屬於一種短暫的片面的印象。慢熱 是指人的一種情感擴散的模式,其具體特徵因個體性格 生長環境 外在驅動力而定。這兩個概念...

碎片化閱讀有什麼危害?如何在「快」與「慢」的閱讀習慣之間尋找平衡?

陳武 我只回答我觀察到的碎片化閱讀的危害,至於第二個問題,我還回答不了。看了上面的一兩位哥們的回答,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 長期的遊蕩式的沒有目的的碎片化閱讀會讓你在讀長文時浮躁,降低你在閱讀時的注意力。並且我在接連幾天的碎片化閱讀後感覺自己的大腦已經停止運轉很久了。走馬觀花和駐足體會是不一樣的,...

華為 Mate 40 系列新機你上手了嗎,有何感受?

ChangeM 我覺的能挑出毛病的可能是專業測評或者手機發燒友之類的人吧,我作為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之前用三千多的一加,就是要比一加絲滑,比原生態系統優化好啊 錯了錯了 講道理,如果不是追新的話,還是用mate20pro。8 256或者保時捷更香一些。我是看春晚後發燒買了這個mate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