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認為有修養的人是木訥的而不是活潑的?

時間 2021-05-31 22:41:21

1樓:tszmywyz

孔子當然會認為能剛毅而不失活潑更好!

不過這裡說的應該是那句「剛毅木訥近仁」,有時候人們會覺得乙個人很木訥不好,但是孔子是說,如果乙個人雖然木訥,但他還剛毅,這樣也可以接近仁德。因為如果他內心沒有努力的話,可能就只有木訥下去,而且木訥的人比不木訥的人或許更難堅守其剛毅;也或許此人是為了剛毅而顯得木訥,所謂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啊!其實他的剛毅就可以看出其內心深處的活潑!

如果其能再進一步,隨時隨處剛毅,亦不失活潑自然,自然更好!

2樓:復陽道人

老子雲:不欲啥啥如玉,願啥啥為石。

子曰: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

列子雲:至人居若淵,動若械。

由此可見,以上幾位先賢都是極為推崇沉靜、木訥那面的……

3樓:天火同人

《論語》原文中提到「剛毅木訥」是說乙個人的本質如果是這四種的話,近仁。和是否活潑沒有直接關係,聖人追求身心自在的境界,好比孔子乙個人在家閒居時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我們自己不要被文字障礙住哦~

4樓:

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這裡的剛毅木訥不是「剛毅」和「木訥」兩個詞語,而是剛、毅、木、訥四個詞,文言之中很多時候都是乙個字就代表乙個含義,「木」是表示「質樸」,「訥」是表示「慎言」。

我們今天說乙個人木訥是指乙個人比較呆板,不會說話,沒有情調;孔子說的木訥,是指乙個人品質淳樸,不隨便說話,說話都要經過思考。

在孔子眼中,閔子騫就是木訥的人,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說他話很少,但開口就是一針見血,能夠擊中問題要害。

「剛毅木訥」的品性換到今天就是偶像劇裡的冷漠Quattroporte,做事雷厲風行,平時少言寡語,但出言就能震懾住場面。不過《論語》裡這個冷漠Quattroporte不狂妄,也不霸道,只是公事公辦,不會喜怒無常,雖然很少用言語去和關懷職員,但會用禮品金錢這些實際的東西體恤員工。

而且孔子說的是剛毅木訥這樣的人靠近仁,沒有說只有剛毅木訥的人靠近仁。就像說白馬是馬,但不就此認為黑馬不是馬。

《中庸》中記載,孔子認為天下最重要的品德有三種,分別是:仁、智、勇。雖然這裡不能就認為在孔子心中仁和智是一樣重要,但至少說明在他心中智慧型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論語》是一部語錄的記載,很多話都有特定的語境,是孔子在特定的情況下對特定的人的說的,不適合在所有情況都用。《論語》需要細細品,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其中的含義。

5樓:致遠者說

木訥和活潑不是對立的反義詞,木訥可以和隨性輕浮相對比,木訥的也可以是活潑的。只是這種活潑不是表現在言語上,而是表現在精神上。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以其厚重巍峨,水以其活潑靈秀。

我們不說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倡導,我們從自己個體的需要角度來說為什麼要這樣,這個道理對我們有什麼用,借用《中庸》中的言語來說明一下:

博厚所以載物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這些是自然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人本身。

而相反意思的通俗說法是這樣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所有的技藝入門時都是一樣的,但到最後,走到某到專業頂尖的人,最後考驗的都是意志和心態。如偶得一藝,就夸夸其談的,淺嘗輒止的,必達不到超脫的技藝。

《莊子》說:道也,進乎技也。

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

所有的技藝從入門時的照抄、模仿,到後面的推陳出新,創新發展,獨具一格,都是超脫了本門技藝術的層面,達到了道的層面,才能隨心所欲的自同發揮。而能夠達到這步的都是意志和心態深厚之人。必先不限於小道的志向和心態,才能達到道的層次。

修養只是規範言行嗎?當然不是,修養的本質是修煉內心;是人在經受外界的各種風雨嗎?不是的,也是內心在經受風雨。

所以《心學》才大放光彩,禪宗才直指本心。一切外在的,都是內在的,有諸內而形之於外。

木訥的是表象,豐富的是內心。 以其有豐富的內心,所以有強大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感,精神安定,不惑於外界,有自我的志向和目標。因此才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話語。

木訥只是降低對外在的追求和關注,著重內在的鍛鍊和培養。一切都是因人成事,有了內聖的自己,才能吸引來外在的成功。

6樓:東林赤心木

訥於言而敏於行。

說文解字曰:敏,疾也。

也就是說,敏的本意就是過敏。敏於行,就是行動上像身體過敏一樣,反應迅速。

比如,我看到我兒子坐下來寫作業,我說你把書桌整理一下再開始寫作業。他如果說好,馬上行動,收拾桌子,這就是「訥於言而敏於行」。如果他像往常一樣,說「等一會兒的,我自己會做的。

為什麼總是這麼嘮叨」,然後終究不整理書桌,這就叫「巧於言而罔於行」。

巧言者,求嘴上痛快,酸甜苦辣鹹,分分鐘讓你的耳朵五味雜陳。

一段言語的輸入,經過大腦分析,要麼由行動輸出,要麼由言語輸出。巧言者,言語輸出爽了,讓大腦滿意了,就不會有那麼強的行動輸出的需求了。

反過來,言難出,則行易動。嘴上把了門兒,就會在行動上變得敏感起來。盲人的聽覺要比一般人更靈敏的現象,或可為參考。

說文解字曰:訥,言難。主動在嘴上把門,這就叫訥於言。

所以,訥於言而敏於行要一起做到才是君子。只是木訥,無論是言語上還是行動上,什麼反應也沒有,這個可稱不上君子。君子不僅是要求有修養,智商也要跟得上才行。

7樓:神棍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

「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換個詞可能就覺得高大上了,淵渟岳峙

8樓:鄒子誠

亂講。有修養的人既是木訥的,又是活潑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自己平時在家非常舒展,非常溫和愉快。

孔子經常唱歌。

孔子會彈琴,水平極高。

這樣乙個人怎麼會是木訥的?

剛毅木訥,近仁。

是比較接近而已。不被外物干擾,不迷失自我,在種種名利財色面前能夠剛毅,能夠木訥,孔子讚賞這種修養。

那麼活潑的境界到底如何?《論語》中其實有很多提示,這裡只舉出最有名的一段: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穿上剛做的新衣服,大家去郊遊吧!

去河裡洗洗澡啊,在河邊柳樹下吹吹風、唱唱歌、跳跳舞啊!

綜上,有修養的人是活潑的,解脫的,逍遙的,自在的。

只不過,他們也常常憂國憂民,想要為身邊的人,為天下人,為這個世界,為將來的時代做出點貢獻。

9樓:吳金銘

孔子是「敏而好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此不是孔子認為仁者剛毅木納,而是看到了歷史上的仁者多是剛毅木納而進行總結。

至於為什麼,有很多解釋,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做到仁了,自然就明白了。

10樓:中庸之道胡醫生

孔子,只是一"追求中庸天道"的儒家君子,而不是萬能神。

孔子有些理論也不是很中庸,也需要改良。

評判一個人修養好壞的最核心標準是"中庸天道",而不是"木訥或活潑"。

越接近中庸天道者,修養越好。

11樓:

君子欲敏於行而訥於言。木訥是指言辭,行為則果敢敏捷,是活潑的。

人一有情緒,話就多。愁怨哀怒時,就想找人訴說,這是人性特有的現象。訥於言,隱含的意思是乙個人的各種情緒少,也就是心比較安寧,需要訴說的自然就少,此其一也。

其二,言語乃人心之機括,誠信之本,可傷人,可招禍,言多錯多,不能不慎重,修辭以立其誠。

12樓:知音

孔子認為的不對。社會與人文良好,自身人性亦好,是不需要講修養、練修養,不好才需要講修養。是為,木訥的時候木訥,活潑的時候活潑,才對。

真正的原因和屬性,不是修養、不關修養和不是木訥。

13樓:DaRenXin

因為夫子認為木訥是君子表現,為何?那就不說論語的那句話。

說認為木訥是什麼?是不是聽而不見,視而不聞。這是正心的表現。

如果不木訥,那就是侃侃而談看陰符經的蘇秦之輩了。

那還有修養嗎?沒有啊。更有甚者,不木訥,直接各種心機套路算計。你咋防?

招架不住啊。

所以夫子說木訥是修養,儒學正統表示很對。

都不木訥,賊精賊精的,誰還與他打交道。還不避而遠之。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14樓:愚潛

木訥並不一定就與活潑對立。臨事而懼,是對事嚴謹的態度,不是真的怕事,而是怕自己不能把事做好或做得足夠滿意。木訥亦如此,不多言語,不代表不活潑。愛因斯坦也有戲笑之面。

因而木、訥,都是對做事的嚴謹態度。相反在娛樂之時,可以是活潑,遊戲的。如果只強調活潑或只強調應該木訥,就強差了人意而不得正解。

15樓:李曉鴻

《論語·子路》說:「剛、毅、木、訥,近仁。」朱熹《論語集注》解釋:「『剛、毅、木、訥近仁。』寧外不足而內有餘,庶可以為仁矣。」

《論語·學而》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張居正《論語別裁》解釋:

「今徒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心馳於外,而天理之斫喪者多矣……人之常情,莫不喜於順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悅,阿徇取容,人之聽其言,見其貌者,未有不喜而近之者也。既喜之而不覺其奸,由是變亂是非,中傷善類,以至覆人之邦家。

」孔子所論,其實是道與術的關係。

韓愈《師說》曾兩次論及「道先於術(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蘇轍《老子解》說:「孔子之慮後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

」「中人以下守其器」,「薄於器」,前提都是道高於術。

《史記殷本紀》曾描述商紂王的聰明英武:「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歸有光《朱欽甫字說》的觀點,可視為相應闡釋:「君子之道,智足以高天下,而不輕用其智;勇足以懾天下,而不輕用其勇;有絕世之姿,而常不敢有先乎庸人之心。故其智勇奮而天下莫能當。」

《韓非子·說林上》說:「巧詐不如拙誠。」

三國魏國程曉《女典篇》說:「麗色妖容,高才美辭,貌足傾城,言以亂國,此乃蘭形棘心,玉曜瓦質,在邦必危,在家必亡。」

南朝齊傅昭《處世懸鏡·信之卷六》說:「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巧偽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誠似厚土,地久天長。」

王安石《仁知論》有言:「仁者,聖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

宋代李邦獻《省心雜言》說:「君子周身以道,小人周身以術……華藻見於外者謂之文,古今積於中者謂之學。苟見道不明,用心不正,適足以文過飾非。」

元代王志謹《王棲雲真人語錄》說:「但凡技藝,必欲人前呈,似此不是為人所役也?」在王志謹看來,賣弄技憶,奴才而已。」

清代申居鄖《西岩贅語》說:「處事以智,不如守正。」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悖兇》說:「文藝自多,浮薄之心也;富貴自雄,卑陋之見也……精工言語,於行事毫不相干;照管皮毛,與性靈有何關涉?」

蔡鍔《曾胡治兵語錄》:「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詳。」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說:「學者通病,唯務向外求知,以多聞多見為事,以記覽雜博相高,以馳騁辯說為能,以批評攻難自貴,而不肯闕疑闕殆。此皆勝心私見,欲以矜名譁眾,而不知其徇物忘己,墮於肆慢,戕賊自心。

」《道德經》中說:「智慧型出,有大偽。」《西遊記》中,由清靜無為的太上老君收服千方百計、寶貝迭出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讓他們心平氣和地看護金爐、銀爐,循序漸進修煉丹心,寓意就在於此。

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曾在《洗兒》一詩中感嘆:

人皆有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聰明絕頂、正直坦蕩如蘇東坡,因為自視聰明,天真爛漫,鋒芒畢露,四面樹敵,一生聰明反被聰明誤。趙高、李林甫、魏忠賢等臭名昭著者,因為自私自利,自恃聰明,鉤心鬥角,恣意妄為,缺少仁慈胸懷,早已形同妖魔;最終自取滅亡,實屬必然。

為什麼老子認為有先見之明的人最愚蠢?

以下為個人理解。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

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有自己認識的人在隊伍裡,自己插進去就不算插隊了呢?

喵喵 讓人替自己排隊可以理解,並且後面的人也不會說什麼。這種情況多發生於超市購物,突然忘拿一些東西,先讓同伴排著。雖然對於單身狗不夠友好,但是大家基本都可以接受。讓人不能接受的其實是本來前面的人數是固定的,但是突然多出了一人,使後面的人等待時間預期延長了。不管是不是上一種情況,大家都會不爽。之前的答...

為什麼愛看UFC被人認為有暴力傾向?

唉 因為呢,他們認為喜歡格鬥 好鬥 打架他們認為喜歡看打架,就是崇尚暴力,崇尚血腥也就是所謂的,認為我們好勇鬥狠 對這種人呢,給四個字 一邊玩去 葉土土 我認為,有這些想法的人,應該反思,這是不是根深蒂固的偏見?打架是暴力,但是UFC不是暴力。在UFC比賽裡,有個詞兒 拳商 比如這位選手伍德利,被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