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言的入聲聽感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31 21:21:20

1樓:Memet

聽感和題主相同。

粵語的入聲字、閩語的入聲字音程普遍更長,有的接近舒聲,而吳語、客語的入聲字音程普遍更短。

閩語的喉塞入尤其長,見到有的閩南博主分不出個別喉塞字,如熱讀lua而不是luah。

所以,網上那種非常急促的《郭沫若》粵閩音朗讀是沒那麼實際的。

除了音程,韻尾參與調音程度不同。(我所知的廣府與莞寶片)粵語入聲字韻尾在末尾才開始調音,而閩語、客語在發聲初就開始調音了。所以粵語聽感是「辣」/lat/,估計舒化後是/la/;客語聽感是/laet/,大本營北片、陝西客語有變為/-ei/、/-ei/、/-ai/音,同理/lap/舒化後應變/lɑu/,我的家鄉目前是/lɑo/。

有空補個熱圖。

2樓:李二狗

自問自答一波。

個人感覺在聽感上:

粵語(廣州)和閩南語(廈門)由於入聲韻尾保留的比較完整,讀入聲字的時長和舒聲字是差不多的。

吳語(蘇州)和部分江淮官話(南京)的入聲韻尾都變成了喉塞,入聲字的時長比舒聲字要短,大概是半個舒聲字的長度。

還有一部分江淮官話(聽乙個老師講話發現的,黃孝片,具體地方不太知道)是有入聲調,但是沒有入聲韻尾,時長與舒聲一致。

舉個假例子。比如"歷史"這個詞,用假名來表示發音(音不准,主要表達節奏)。

吳語:りすう粵語

漢字在不同方言 語言裡有不同的唸法,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漢字只有普通話裡的一種唸法。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因為這些人不懂國際音標,又想表達方言的發音,所以只好把漢字的普通話讀音當作注音符號來表達方言發音。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表示方言發音,而不是當作文字使用,當然沒有問題,如果把他當作文字使用,確實是有問題的,不過目前來說這種情況不常見。比如各大論壇發帖一般還是直接用普通話來表達,不會亂用漢字注音方言的方式來...

形式感和儀式感有什麼區別?

真正的粉絲 我認為形式感是包含了儀式感的一種更加抽象的藝術化的生活規律。比如我們畫畫的時候也會有講究形式感的東西,假如我們畫一幅畫裡面的內容都是非常的平庸,那我們就需要從構圖或者色彩等各個方面去創新。很多時候我們從這種抽象的動作中,能感受到一種非常微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我們能夠繼續的延續下去的,...

暴食不同的食物有什麼區別

寒山樹 Emmm我不知道怎麼說喔,但是有區別的 比如我自己的話,因為是貪食和厭食有並存情況,我暴食過量會吐,而且現在已經是基本吃了就吐 首先這個回答涉及到催吐會有點噁心,希望大家不想看請務必止步於此滑走免得引起生理不適 首先是你想不想吃,這是第一點,比如我今天deadline看錯導致我心情非常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