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心底的,大家最欣賞三國正史裡面的哪個人物?

時間 2021-05-30 22:40:14

1樓:山河

「臣等正欲戰死,陛下何故先降」

南望成都,月照銀槍,一腔熱血,難涼。

不知道伯約在看到成都公升起的降旗時,內心作何感想。

他決意拼死一搏。

輸了,就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贏了,也不過是增加一種可能性,一種微不足道的可能性,司馬家早已做穩了中原,就算策反了鍾會,又有何濟?

他終究再次拔劍。結果自然是輸了,姜伯約是聰明人,這結果,他從一開始就知道。鍾會鄧艾功高震主,早有野心,姜維明白,司馬昭更明白,司馬昭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鍾會鄧艾是他的兩匹狼,幫他沖開蜀地的天險。那個面容清瘦,不苟言笑的監軍衛瓘就是他肩上的鷹,「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司馬昭一開始就有應對之策。

箭矢刺破胸膛,如血的月光。姜維看著攢動的人頭,眼前逐漸模糊,記憶回到當年的冀城。

少年英雄,天水麒麟兒,一點寒芒,甫一出場,便是與當時第一英雄的趙子龍的一場快斗。七進七出的英雄也忍不住暗暗讚嘆:曹營中竟有如此人才。

面前站著的是曹魏陣營的第一死敵,季漢的丞相諸葛孔明,可不知道為什麼,他簡單的幾句話,竟讓自己成為蜀臣。他說,維,願從丞相。他也許未曾想過,這一見面,竟成了他一生的羈絆;丞相說過的這幾句話,他竟讀了一輩子。

漢中大營裡,望著被綁起的參軍,淚水劃過丞相眼角,街亭守得住,北伐也未必成功,可街亭失了,北伐再無勝算。

丞相府裡,案牘堆滿了桌幾,丞相瘦小的頭顱被掩埋,深宮之中,一雙眼睛看著他,眼睛的主人信賴他,依靠他,可又無比的害怕他,這一切,姜維看在眼裡。

終於,秋風蕭瑟,寒風撥亂雲彩。五丈原上,丞相望著天,他望著丞相。丞相對他說,他看到的,是荊州的天,吹過他臉龐的,是荊州的風。

他看到,先主又出現在他面前,在那小小的草廬裡,先主伸出手,目光穿透了他。淚水再次翻湧,他知道,這一去不免又是悲劇結尾,落鳳坡裡,荊州城上,夷陵陣中,他看到了太多......

「亮,願往」,一滴淚水滴下,和著泥土的聲音,丞相閉上了雙眼。

葬禮上,滿朝文武哭做一片,只有他明白,丞相沒有死,他又成為那個少年書生,繼續那已成定局的夢想。

北伐成了朝中的避諱,或許大家也都明白,季漢再不能成大漢。只有他仍然做著異類,與滿朝文武、大族名紳為敵。

費禕被降將刺殺,懷疑的目光不斷投向他,他並不多做解釋。後主不信任他,他就屯田於外。魏蜀國力差距逐漸拉大,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越來越渺茫。

可他,九出中原,硬是打的有來有回。他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敵人,還有身後無數的眼睛,他如何不明白,無數次在軍帳中,他總是回想起當年的當年,過往的過往,「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他在心裡默默說著。

這幾年來,再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他們說,這是蜀國的大將軍,有才能,卻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之人。

記憶終於收回來到眼前,他想起丞相當初對他說過的話:「有人曾給我乙個美麗的夢想,我明知大勢已是如此,可我仍舊不願醒來」。他笑了一下,看著如芒的箭雨,他的耳邊,忽然輕輕吹過雍州的風,樹葉再次回到枝頭,河水倒流,他又成為那位少年將軍,白袍勝雪。

他說:維,願從丞相。

2樓:i銀臨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樓:

太祖武皇帝!

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與虜對陳,意思安間,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故每戰必剋,軍無幸勝。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於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常以送終之制,襲稱之數,繁而無益,俗又過之,故預自製終亡衣服,四篋而已。

4樓:契闊雋永

以前覺得諸葛沒啥能耐特別是軍事方面,現在覺得諸葛超級牛人,拿著一副一把也輸不起的爛牌在牌桌上玩了那麼久,不佔天時、沒有地利、人才稀缺的情況下獨自扛起蜀國大旗,丞相威武。

以前以為關羽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現在覺得他二爺就是他二爺。以半個荊州之力,把樂進從南郡總司令打成合肥副司令,把以進攻著稱的第二任南郡總司令曹仁打成現在遊戲當中以防守著稱插畫都要扛盾牌的縣兵大隊長,最後逼迫曹操調全國之兵抵擋,這是真的牛。

以前叫荀彧稱作gou huo,現在覺得荀令君真大才,且心性極好,忠於漢室。

以前以為魯肅只是個被諸葛坑、劉備騙的老實人、大財主,現在發現魯肅戰略眼光一點不輸諸葛、荀彧,沒了子敬才是東吳最大的遺憾。

縱觀三國,這四位在自身領域即便身處其他時代也都會是人傑,可惜他們都身處三國,這個中國歷史中最耀眼的亂世。

5樓:王進打高俅

我一向對有才華的人抱有好感,同時又非常容易對品德高尚的人充滿敬意。

那麼乙個高尚潔白的天才,我絕對非常非常喜歡的,已經不是欣賞的程度了——他就是諸葛亮啊。

三國時代有德又有才的人很多,我也喜歡荀彧,也喜歡姜維,也喜歡蔣琬,也欣賞陸遜,也尊敬張昭。

6樓:

桓範,乙個最像普通人的智囊,也有忠義、也會自卑,甚至還耳朵根子軟,還遷怒自己老婆,但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後,還能讓司馬懿膽戰心驚的,僅此一人。

7樓:Royal Crystal

最喜歡曹操,男主角有的,他都有;反派有的,他也有。智、勇皆全;軍事、文學、治國,全方位的人才,三國之中,可與之相提並論的是諸葛亮,後世與之相當的,是李世民和人民幣。

最棒的是他的心態,他擁有一種自信,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任何乙個會思考的人,在面對時間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無力感;但是曹操卻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鬥志昂揚。他是魏晉風骨的代言人,是獨一無二的曹操。

8樓:蟋蟀知歷史

如果曹操不那麼多疑的話,最喜歡的是曹操!曹操其人不見得比他同期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

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解決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

9樓:君與此魚孰鹹

當然是我諸葛丞相

黑點只有軍事能力(陳壽黑的)

「治戎以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不懂軍事啊)--陳壽

「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陳壽懂個屁)--李靖

10樓:智在北方

站在當時正統「漢朝」的背景之下,有兩個人物在我心目中地位是一樣的,一位是諸葛亮,和《三國演義》裡形象差不多,只是軍事天賦沒那麼神奇。另外是荀彧,在《三國演義》裡甚至沒有郭嘉表現出眾,個人認為是被大眾嚴重低估的乙個人物。

從幾個方面看吧:

權重最高的是忠義,以及悲劇收場的人生忠於大漢,義於曹操。看淡名利,多次推辭三公的任職。在曹操晚年膨脹而稱魏王時,義正言辭反對,終究是「忠義難兩全」,注定了其結局的悲劇性。

其次是智慧型

曹操在得到荀彧之時,盛讚其為「吾之子房也」;主張迎漢獻帝到許昌,荀攸、郭嘉、司馬懿、陳群也都是出自荀彧的舉薦;在曹操的幾個關鍵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

加分項有美貌

據說是個美男子,連不可一世的「禰衡」都稱讚。

真的是生不逢時啊,和諸葛亮懷有同樣的理想和能力,卻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11樓:亮亮府上的小圓子

諸葛亮。

譜曲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

高風亮節,兩袖清風,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為國為民,鞠躬盡瘁。

對愛情也是始終如一,一生一雙人。

我以上所說,均為史實(跟三國演義沒半點關係),我盡心了,丞相也是真的足夠完美,信不信由你們。

12樓:破曹首功蔣子翼

魯肅魯子敬。

子敬是在瑜亮光輝中不得不被歷史輕視的。

雖然他不是像周郎那樣的帥才,卻識大體,有膽識,性格優點又讓他能平衡各派關係,促進內部團結。

1.真實歷史上的「單刀赴會」

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

2.網傳的被《隆中對》抄襲的《榻上策》

《榻上策》是子敬第一次戰略家規劃,雖然此時魯肅尚年輕,不知東吳國力難為,但《榻上策》決不失為一幅偉大的巨集觀戰略構想。隨歷練與成長,孫劉聯盟共抗曹賊的戰略重要性被魯肅認知。在孫劉聯盟中,魯肅的力量,絕不亞於諸葛亮,甚至有過之。

而三國真正矛盾的開始,統一動機的發生,正是渣權背約呂蒙襲取荊州開始。自此吳蜀隔閡已經不可能消除,魏得漁利,倘魯肅活著,絕不止此。

渣權排名的時候,把呂蒙排到了子敬前面,使之僅次周郎。東吳朝堂之上,子敬恐怕不止一次勸誡孫權,要維持兩家聯盟,相比於直接幫孫權搶回夢寐以求的荊州的呂蒙,孫權自然更喜歡後者。然而孫權若在九泉之下開了上帝視角,恐怕才會知道,東吳之所以為東吳,真正靠的不過還是周郎、子敬、陸遜罷了。

13樓:

霸略誰堪敵伯符,每開史冊想規模。一千掃眾橫江去,十七成功自古無。

如果我年齡再大一點,我可能會喜歡劉備、諸葛亮。如果我再墮落一點,我甚至還可能會喜歡曹操、孫權。但現在青年之姿的我,則只會喜歡那個永遠定格在青年之姿的孫郎。

什麼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什麼是年輕人應該嚮往的人生,孫策,作為一名僅僅只有二十餘年生命的他,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段真正只屬於青年的人生傳奇。

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

以上這四個詞是史學家為孫策最後的定論,短短十六字,便為我們完美的注釋了一位傳奇的青年英雄。

但我更喜歡的還是下面這兩段對孫策的記錄:

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這一段講述了孫策領軍時的狀態,「軍令整肅,百姓懷之」,這恐怕是當時僅有的幾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吧。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這裡則對應了之前的那一段記載,正是因為孫郎能夠如此善待百姓,所以才能夠得到百姓「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這時的孫策才只有二十餘歲。

原本他的人生才應該剛剛開始,卻沒想到就要結束了。

惜哉,悲哉。

而最讓人可嘆的一點就是,當孫策即將病逝之時,卻又能以一種極為成熟的態度安排好身後事。

那麼果真是他不怕死嗎?他當然怕死,他也不想死,但是面臨不得不死的時候,他又能怎麼辦呢?發瘋?

癲狂?為了活下來不擇手段?不,那不是孫郎,那是一些年老昏暈的人才會幹的事。

而真正的孫郎則只會在他人生的最後,安排好一切,然後平靜的迎接死亡。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孫策已經有孩子了,只要那個時候的孫策說一句,讓他的好兄弟們來輔佐他的孩子,我相信,他們也一定會去盡力輔佐他的,但是孫策放棄了。因為孫策比任何人都清楚,當此大亂之世,孫氏的未來,以及江東的未來,絕不能託付給乙個還未懂事的小小孩童,哪怕他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絕對不可以。

於是,病重的孫郎遂以一句「公等善相吾弟」就完美的完成了江東的權力交接。同時,他又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的鼓勵之意,來告訴自己那年齡也才不過十八歲的小弟,你能行,哥信你。

而後,帶著無限遺憾之意的孫郎,便就此闔然逝去,終年二十六歲。

最後則修改一下凱撒曾說過的一句話來總結孫策的一生:

三國裡死的最遺憾的人?

兜兜 關羽,最喜歡的就是關羽,能文能武是我對他最大的印象。當初桃園三結義,他追隨劉備,一生未曾相負。出生貧寒,卻不被名利所誘。曹操也惜才,為留下他說要給他榮華富貴,他雖感激但他依舊沒有接受。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回到劉備身邊,刮骨療毒時也依舊談笑自若,敗走麥城被抓也不低下自己的頭顱,他們說你年已半百一腔孤...

如何評價正史上的三國時期廖化?

四季坊卿彥 評價廖化的一生,就是例證劉備政權的浪漫與正義。廖化,沔南豪族出身。不是林登萬。沔南位於荊北的東部。關羽兵敗後,廖化被併入孫吳。後因思念劉備,假裝死去,帶著老媽星夜入蜀。我之前有寫過乙個答案,有關劉備的魅力。當時說的是劉備起兵,關張追隨。他們仨基本上是同輩人,相差最多十歲。而廖化是180 ...

三國正史上武將的勇武應如何排名?

刻意的一生 這題真的約等於引戰了,這不完全是看心情給的嗎?那我盲選第一關羽吧,萬軍從中刺顏,且眾將不敢擋。如果乙個人是三軍統帥,他率領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且身先士卒,你可以說這是因為他有強大的統兵能力,也可以說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武力,士卒見之無不奮戰。單講武力就流氓了。事實上三國的大多數武將都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