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現代學院派作曲家的現代風格作品都那麼難聽?

時間 2021-05-06 02:58:09

1樓:超窮不知名音樂家

我覺得很好聽啊。。。。。

比如Poovalur sriji 的maritime silk road

westside story (同理,伯恩斯坦別的作品也挺好聽Britten的sinfonia da requiem都很好聽

還有很多都很好啊聽。。。我懶得打字了。。

2樓:張暉

首先我要明確一下,現代風格的作品並不「都」那麼難聽。很多好聽的作品。

第二,對於現代派作品的接受程度因人而異,聽多了古典浪漫,換個現代未嘗不可。且從審美上來說,有些作品確實是挺好的。

第三,不排除有些作曲家的作品,一貫秉承了難聽的個人風格,只不過大家只能悄悄議論而已。

附錄:小故事1:某作曲系新生在迎新會上問了這個同樣的問題,一年後自己說,其實我覺得還可以。

小故事2:課堂練習現代聽覺,眾作曲專業學生均撒嬌說不要聽,我說你們不是都很喜歡寫這些東西嗎?怎麼讓你們聽聽倒是不願意了?

眾人答:老師我們不喜歡寫這些,我們只是懶,規矩的東西太難寫了。。。。以上。

3樓:

因為20世紀學院作曲家心中,作曲是為了創新為了反叛。為什麼這種思維會統治學院至今,可能要歸功於勳伯格。

其實如果去聽20世紀初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你會感覺他們一脈相承,非常美,功底非常紮實,像Busser、Ibert、Dutilleux。但共同點是他們不具有侵略性,嚮往自由,所以才創出最快投降的世界紀錄,所以他們死後無法真正地被作為最最重要的人物記入歷史——這種歷史是由革新者說了算的。

德奧這邊,追求秩序,永遠充滿鬥爭性。像德國出現馬克思、希特拉絕非偶然。勳伯格還把這種反叛精神帶到了美國學院裡,這種侵略性就這麼扎根了。

崇尚英雄主義的社會,如果經濟還強盛,自然會給反叛者提供相當肥沃的土壤。但要說未來呢。我覺得未來東方的崛起是必然,只要國力強勢了,你什麼都說了算。

世界在變革,等國內學院派玩膩了老掉牙的東西,自然會誕生提供新審美的作曲家。

我覺得這樣的人應該在90後裡面。

4樓:H慶佳

總體可能分為兩類吧:一類是,現在許多人在創作的時候,為了創新而創新,展現自己高超的作曲技術,一味的強調專業性,雅到極致,陽春白雪,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另外一類作品,是你必須要知道它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他是如何去創作的,才能很好的聆聽欣賞。

如果作曲家創作這部作品是追求很高層次的精神表現,欣賞的時候就很難聽懂。這些就對聽眾很不友好,因為不會去深究具體的創作過程。

像現在一些名家的作品,那都把學術性與可聽性相容的很好。也會有一些追求精神層面的作品,想欣賞這種那就得現在精神層面和作曲家同步。

為什麼現代繪畫不能回歸學院派畫風?現代藝術家的美不能用大眾能接受的外殼來表達嗎?

fcc 如果想在現代繪畫中尋求美,一定會失望。從來繪畫跟美有關,但又不僅僅是美。比如古典繪畫宗教繪畫中關於地獄的描繪,它跟美無關,它是用來教化信眾。現代繪畫關注美同時更是對當下的觀察與表達,注重個人表達的內心世界所思所想。美醜都是外在的形式。所以現代藝術現代繪畫更寬廣自由無邊界。保羅克利曾說過 世界...

為什麼大家耳熟能詳的作曲家大多都是男性?

可樂雪碧礦泉水兒 松任谷由實中島美雪竹內瑪莉亞吉田美和宇多田光等人點了差 孤城暮角這個小哥哥的回答實在讓我笑了很久。哈哈哈哈,太好笑了我是這麼認為的,如題的意思,應該是為什麼男性要以絕對優勢多於女性呢。我們去除掉傳統的性別歧視所遺留的比例問題,但是差別還是太大,我認為這裡面有遺傳的問題與社會組織分工...

為什麼近現代西方能創作出魔戒這樣的優秀神話體系,而東方不能嗎?

若見花開 如果要算的話,國內也有很多,而且在國內比外國優秀,舉個栗子。修真世界觀,了解的和聽說過的,你問問有多少。中土世界觀,了解的和聽說過的,你問問有多少。當然僅限於國內。我是中中國人,不在乎外國的想法。實際上,外中國人知道中國幻的人和中國知道外國 幻 的人口比例是大致一樣的。國內的問題是發展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