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字在音譯人名或音譯詞中該怎麼讀?

時間 2021-05-30 15:48:21

1樓:

打的時候自然都應該輸入「zha」;念的時候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要麼字正腔圓、聲調念對地按照音譯字一一讀出,要麼就盡量貼近原音來念,最最忌諱的就是把音譯字的聲調都去掉,然後念得輕飄飄地,給人一種中不中外不外的「翻譯腔」的尷尬,所以「扎克伯格」應該念成大概類似於「粗棵簸克」,後者應該念成大概類似於「噶搭費」這樣(

順便說一句還有那個什麼「齊默爾曼」明明應該是「呲麼慢」。但是音譯要是都譯成這樣那就沒法看啦~

另外「糖山」/「室人」這種譯法也很萌啊~

2樓:村學究村學究

這個字對應了好幾種原音, 部分與漢語本身有關,部分與今人音譯不講究有關。

但我個人認為把事情簡單化比較方便: 既然音譯已固定,就不必理會原音,照著他的漢字讀法去讀。 像是你讀漢字「碧鹹姆」時也不必刻意把「漢姆」兩字合讀, 因為他既已音譯過來,就是漢字,就照漢字去讀。

又例如律勞卑,實際上是 Lord Napier 依粵音音譯而來, 最前面那個律本來是 leot 是粵語對譯 lord 的, 但史料上用這稱呼已慣, 也不必堅持說他本名「勞卑」毋庸多稱個「律」。 而讀法你也只需要用普通話讀就好。

前言結束,回到「扎」字來。 扎,《廣韻》屬莊母, 在《欽定清漢對音字式》中定為音譯 zha 類音用的(聲調的問題最後說), 至於音譯 za 類則另用「咱」字, 本來二者有別。 (現代音撿回了 za 音那是例外,我不覺得有必要當常例。

)但由於現代人似乎不太愛用「咱」字來音譯(其實我覺得這字還好), 而 za 類音中,又似乎較缺不帶負面色彩的字, 因此音譯上 za 類(原音是za或a這一類的)與 zha 類(原音可以含da類等)就不免混淆,也只能說是沒辦法的事。

回到這兩位來。 扎克伯格,原名Zuckerberg,是德籍猶太裔(名字來自德語), 這名字照德語硬譯更近似「粗可別克」(這裡我不選佳字只取聲)。 但,他已是美中國人,這名字就照英語發音,音近「雜可伯格」。

所以這裡扎要讀 za 嗎? 我覺得不必。照常讀 zha 就好。

另一位,卡扎菲,原名來自 (Qaāfī),這裡的( )在標準阿拉伯語中該是近似英語 that 的那個 th()(實際上在利比亞某些方言中讀同 d),也不好精確說他能對到哪個漢字。但,我的主張還是相同:既然用「扎」字譯,就讀 zha。

好,最後乙個問題。我上面都沒碰聲調。那聲調到底該幾聲?

該讀zhā還是zhá? 這裡涉及乙個難題:扎字本來是個清入聲字,派入平聲後相當混亂。

上面那張《清漢對音字式》的圖只是提醒你在音譯字作平聲讀別作入聲讀,可是他沒指定要讀陰平或陽平。

《新華字典》似乎把這字的陰平 zhā 定作常用音?如果你覺得這好,你就讀陰平 zhā。但我個人在音譯用字上偏好陽平 zhá。

理由是:音譯用字時,這字有時候會和中古與之同音的「札」字互換。「札薩克 / 扎薩克」「札什倫布 / 扎什倫布」都散見於檔案上。

有個現象是,元朝音譯偏愛用「札」而清則用「扎」字多,但基本上可視此二者同類。那麼讀 zhá 較方便統合些。這是我個人的意見。

3樓:李鶱棹

因為輸入法詞庫中,很多詞只維護了詞條,並不維護讀音。詞中有多音字的情況下,打哪個音都能找到該詞。實在不適合作為參照標準。

有哪些音譯詞讓你察覺不到是音譯的?

隨便寫寫 苦力 coolie 含冒犯意,指東方國家裡沒有專門技能或未受過訓練的工人 最開始是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早期宣傳片裡聽到的這個詞。 達瓦拉吉 有更新哦 吾鄉方言和廣東話裡有些挺有意思的音譯詞,比如 蘇打 音譯自soda。時髦 對,這個詞最早是吾鄉方言裡的詞 音譯自smart冰淇淋 冰激凌 半音譯...

分析音譯詞中音節數目的成因?

已登出 p t k 等子音在漢語普通話和日語都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後接母音。所以英語不好的中國北方人會把book讀成 不可 日本人則會讀成 不苦 至於為什麼增加的母音不一樣,則是因為發音習慣不同。廣東話則存在音節以 p t k 為結尾的情況 漢語音韻學稱之為 入聲 但是,不論是中古漢語 唐宋時期的漢語...

在音譯詞「幽默」出現之前,現代漢語裡有什麼詞表示同樣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有類似含義的詞嗎?

馬永哲 瀉藥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也有點意思中國語言博大精深近義詞成百上千如何準確的表達語意確實是一門學問。我們現在音譯的幽默一詞其實不可以等同於我們常說的 搞笑 逗 可笑 可樂 等近義詞因為詞性不同褒貶不同例如說某人幽默和說某人可笑完全不是一回事。詼諧的語意比較多 為人幽默 和 愛好詼諧 可以理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