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 朝聞道,夕死可矣 而不是 朝聞道,朝死可矣 孔子想在這一天做什麼

時間 2021-05-30 06:20:13

1樓:法生

朝為公升,意為大陽初出,或早上之時,夕為落,意為大陽西下,或晚上之時,這裡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意為前一念聽聞解脫道,而又能剎那了悟,自心明了,然此時,是人命即終止,即意外身亡,或自然死亡,而於此人等同於解脫,不再會被生老病死之患所拘,自由自在,此中朝者,為前時,夕者,為後時,此中無時間限制。如同佛於遺教經中說,人的壽命於呼吸之間,若人能命終之時,能剎那了知,明見性理,如是一念,即可化地獄為極樂淨土,

如楞嚴經(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如所不能及。)由如是知,見性明理之重要,

又大方等大集經,(復次,善男子,如來解脫無有減少,聲聞之人從他聞故,而得解脫,緣覺之人,從因緣故而得解脫,如來無師自然覺悟,永斷煩惱及以習氣,過去不斷,未來不著,現在不住,亦不著眼色二法,乃至意法亦復如是,知心性淨,是故唱言,如來一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令眾生一念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演說正法。)看清,(為令眾生一念得成)。(演說正法)。

此非口念之一念,若是口念之一念,那佛講之十二部經終無益處,朝聞道,夕死可矣,亦同此理,一念愚即凡夫,一念悟即聖人,當然,此一念非一曰之功,要因聞思修慧,解經釋義,方能明了,若有善根聰慧者,經善知識開示,可一念得悟,悟理雖是一念,但斷習非一二日之功,而是長時之力,應勤精進,不可放逸。

2樓:金毛玲

我覺得錢穆對「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解釋合理,以下文字出自《論語新解》。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

否則生而為人,不知為人之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死即不為枉活。因道亙古今,千萬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萬世之道。

故若由道而生,則一日之生,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本章警策人當汲汲以求道。《石經》「可矣」作「可也」,也字似不如矣字之警策。

先生說:「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便夕間死,也得了。」

朝夕二字言時間極短,「可」有「值得」的含義,雖無「頓悟」的儀式感,卻有追求知識(道)的崇高感,大致跟「任重道遠,不可以不弘毅」相似。

3樓:Rene

不論是孔子朝夕還是題主說的一天,都是一種比喻的話,我認為從朝到夕的過程應該。。。

想不出來,碼了,等我想明白再來。(˙ー˙)

4樓:張青城

字面可解為:早晨聞道,晚上死了也無憾。若是聞道之後便死了,那聞道的意義在哪兒?

孔子應該不會是告訴我們這樣乙個無用之理。且其間為什麼要從朝到夕,然後才死去呢?這一句話,應該修正一下,乙個人聞道之後,即使是死在踐行自己的道的路上也是值得的。

從自己的筆記裡複製下來一段,應該可以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了。

5樓:沈鶴卿

得先搞清楚這個道是什麼

是道理嗎?

如果是道理,今天我聽了乙個,今天死,那明天,後天還有那麼多道理,應該怎麼辦。

所以,這裡的道,應該和儒家傳統學說有關,而論語寫的是孔子的語錄那麼我們就先看孔子的思想,仁禮

如果是禮的話,那麼按照孔子的要求,禮是用來治國的,我們會因為聽到治國的方法而死嗎?

那麼就是仁了,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所以早上聽了仁義之道,這半天就去實踐他,就算死了,也成了仁義之道了。

6樓:二肆陸

就是我早上開始聞道,到晚上也沒完(不得不說李聃還是知道的多啊),到了第二天早上晚上,那你不得梳理一下嗎?到晚上了,媽呀,我竟然知道世界至理了,沒什麼意思了,我去天上看看吧。

以上純屬調侃,但我覺得是這麼個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知人間至理,為什麼不去天上看看。

7樓:

先不去細究 朝夕這兩個字的字眼。

孔聖人的重點在聞道可死這四個字上。

聞道,聞道,道是什麼?

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老子洋洋灑灑五千字費盡口舌告訴我們什麼是道。姑且把孔聖人說的道當做《道德經》中的道。

既然說到死,那就是面對死亡的態度了,從孔聖人那個時代挑兩個得道的人,孔子和老子。

周朝之後,大道奔潰,諸侯戰亂。整個世界就是打來打去。陰謀詭計層出不窮。

無數妖魔鬼怪,牛鬼神蛇都出來了,天下一亂人民群眾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然後就產生了所謂的諸子百家,各種淫辭邪說層出不窮。

處於這個時期的兩個得到之人,老子孔子,他們倆的所作所為確截然不同。

老子的道是天道,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盛衰榮辱各有天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也不例外,不經戰亂怎知和平的珍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所以老子得道之後就把這個道寫了下來,從此不知所蹤。老子寫了《道德經》之後,他完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他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了。於是西出函谷,從此消失。

孔聖人很有意思,他曾經拜老子為師,對老子的評價特別高,稱老子」其猶龍也」,龍在古代中國古代地位相當崇高,《周易》中經常出現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群龍無首 ,孔子敢對老子下評價,說明孔子心裡懂老子的道,其實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都是乙個道,不同的人得道之後會以不同的方式去行駛道,老子算是鐵石心腸,所以老子得道之後就自己騎牛玩去了。孔子這個人心軟,明明知道這個亂世人心失道,各大諸侯國都挖空心思去占領更多的土地,搶美女,當霸主,誰還有閒心去關心老百姓。孔子這個時候出來說什麼要以人為本,什麼仁政,說了一輩子沒什麼人信。

明明知道這件事做不成還偏偏去做,真是苦了他, 但是對他來說這就是他的道,孔子得道了,他很開心,應該是非常開心才會說出朝聞道夕死可矣。

現在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就很明了,去踐行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管它能不能成功,管它能不能被世人接受! 活他他灑灑脫脫,活他個痛痛快快。

朝聞道夕死可矣,真期待啊

部分觀點來自王陽明的俟命。

8樓:Doing On

我的看法可能和高讚答案不太一樣。

儒家強調「知行合一」,所以很多人覺得大徹大悟之後應該經世致用,實行仁政。然而,這點時間夠幹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一白天的時間就是享受獲得真理的喜悅。登上巔峰之後眺望四周,也可以說上一句「死而無憾」。

9樓:

上論語講讀課的時候說過這個問題。

我們老師說孔子可能是想用這一天的時間去實踐「道」。

如果一知道「道」就死了,沒有時間去實踐「道」,那麼知道了也無多益處。不僅要「知」還要「行」,知道了「道」之後再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領悟了「道」。

(這裡說的是「大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的裡仁篇。朱熹給「道」的注是「事物當然之理」。也有說「道」是指孔子所提出的仁政,那麼就是用這一天去實行仁政。

有 朝聞道,夕死可矣 的覺悟是一種什麼體驗?

姜菡 我就是這種狀態 這種體驗就是,被困在自然所賦予的人性面前,無能為力,你的靈魂在外看著自己而感懷。朝聞道夕可死矣,是一種擺脫困敷的心理狀態。一句話描述,就是接近,心在方外,身在紅塵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並不一定就是已經覺悟的狀態。 道為世界的本質。以了解世界本質是前提,能夠運用本質的規則是基礎,我...

朝聞道,夕死可矣 現代社會是否可以改成 「拿到錢,夕死可矣」?

道?何謂 道 恐怕需要追溯至老子著書道德經,記得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 有 同出而異名,上善若水 幾於道,有無相生,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法自然 還想過一句詩 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順便提醒一下,道德經是老子生命之觀察體會,凡人恐怕做不到只能上公升至哲學高度去領會,從某種...

古人云 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他們尚未行道,心中不會抱憾嗎?

道與名 因為無憾而死,本來就是行道。社會紛紛擾擾,那是因為人的慾望,人活一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所能作為的,足以構成社會動亂的根源。而到死慾望都不能滿足,自認為這是憾事,又足以留給子孫後世心動不安。如果人要行道,是要為人解惑,讓人滿足慾望,不如讓人放下慾望。人能無慾而歡,最好的結果也是生不為子孫留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