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修道之謂教作何解?

時間 2021-05-30 00:08:36

1樓:吳金銘

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濃縮在此句之中。儒家看來,教育根本目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會認識自己的本性,發揮自己的天賦,克制使本性偏離的各種不道的錯誤思想行為。

儒家教育思想也稱為個性教育。也就是在教育之中要按照每個人所肩負的天命,所擁有的天賦,按照個人的成長階段,選擇適當的個性化的教育內容,以培養增強個人能力和德行。

2樓:張易傑

何為天命?這是問題的關鍵。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為天命,亦為本性,是為天命之謂性。

順著自強不息的本性行事是為道,是為率性之謂道。

天自強不息,人亦自強不息以達天人合一,是為修道之謂教。

補充:何為天人合一?

天自強不息,人亦自強不息,是為天人合一。亦叫天之所助者,順也。

3樓:

天命即佛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眾生雖迷惑顛倒,但佛性須臾不離其身。

率行而為,以性(佛性)施行,由心(真心)生律,隨心所欲而不踰矩,是為道。率性而為,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為而無為,是為道。

借假修真,從凡夫位修行直至證道的過程,謂之教。

4樓:行者何在

不邀自來。

剛剛看到這句話,我的鼻子一酸,差點落下淚來。就是這麼感動。我糾結的所有,原來都在溯源到這句話上。

若只是單純的講解釋,我不會來答的。有樓上的各位同仁在呢!我曾無數次看過這句話,也知其意。

只是人生碰到了好多疑惑,又想通了好多之後,偶然間想到這句話,便突然發覺,原來他早在那裡。經典之言總是需要時時牢記,印到自己的記憶裡,這樣才能時時想起,才能更快更好的體悟其於人生的指導。

5樓: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人與生俱來的特性,即為人之性。

下一句:率性,並非率性而為的「率性」。此「率」相當於「遵循」,即:使性保持乙個特定的方向或正確的方向,此方向即是道。

最後一句:為了讓天下民人能遵從此道,而實行的教化事業,稱之為「教」。

個人淺見,希望對您有用!

6樓:徐曉軼

夫子曰:天道遠,人道邇。所以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儒學的意義不在天、不在道,而是在人世間、是在人際的互持互助。

西方以對上帝的皈依而獲得安寧與力量,而我們則是以彼此的溫暖、彼此的鼓勵/激勵而奮發圖強與樂以忘憂。

我們中中國人最喜歡搞個什麼境界說,我比較反對,但如果真要套什麼境界的話,乙個儒者大致應有三個階段:

1、心有期許,以聖賢為榜樣,學做君子。這是學的階段,夫子曰:好之,樂之。這就是好之,要問為什麼呢,也不是很清楚,但就是喜歡,就是合胃口,說簡單點,就是投緣、投脾氣

2、學有所成,則立命行仁:

徐曉軼:中國古人對命的觀點是什麼?

這個階段其實比較苦,因為學的和實踐還對不起來,而年輕人嗎,一般給自己立的命或是人生大目標一般都會比較巨集大,所以難免會吃苦頭,難免會摔跟頭。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所以,縱是夫子,也要彷徨、也要迷茫、也要輾轉反側十年才能想清楚、看明白。難免有人會放棄、難免有人會一改初衷、難免有人會頹喪,這很正常。

所以,乙個真正的儒者要以反省為習慣,要不斷的拷問自己:我這麼做有意義嗎?!我這麼做有價值嗎?!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是儒學區別於其它學說、宗教的根本所在,儒者所能依靠的不是什麼外在的偶像,也不象某些學說談什麼放下,儒者反而是要把家國責任扛起來、積極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時還只能依靠自己。

儒者也就只能依靠從這個階段對自己的不斷反省和批判才能獲得足以無畏風雨傲立世間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撐自己擲地有聲的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所以,儒學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學習反省,這兩者是緊密到不可以在中間插入乙個頓號的。不學習無以獲得足夠的資糧,但光學習而不勤於在實踐中反省,這不過是脆弱不堪、百無一用的書生耳。

3、樂以忘憂。夫子所謂好之、樂之。如果無從能於此努力的堅持與奮鬥中獲得樂趣,那這也太過悲苦了吧。所以,儒學從根本上來說,對個人還是乙個超越之學:

徐曉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讀後有什麼感悟?

徐曉軼: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如此,方是夫子所謂: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仁也

理解了這些,回到題主的問題就簡單了,儒者第一步是學,那就要問問向誰學、學什麼了?

向誰學:向君子學、向古聖先賢學;

學什麼:學做好人、學做君子。

有學的就要有教的,那教什麼、怎麼教呢?

教什麼:做好人、做君子;

怎麼教: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一部論語,就是夫子在點點滴滴的告訴我,什麼是仁、該如何做君子。

如此而已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的語法應該如何分析?

關於最後乙個 謂 為什麼我第一眼覺得這是個動詞的詞類活用呢?非謂有喬木之謂。後乙個謂本意 指,稱 名詞作動詞,引申為 含義,意思,說法 所以翻譯是 不是指 有喬木 這種說法。這麼理解沒問題吧?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是 某某,謂之某某。前者的某某叫做後者的某某。某某,某某之謂也。前乙個某某是後乙個某某的...

你所理解的「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是什麼意思?

邱惠心 有乙個角度是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本,道 為自己執行,不隨人為改變的。器 為狗能守住的,或人為可以讓狗去看管住的。另乙個中醫的角度是經絡執行為道,人體器官為器。在中醫的角度,胃經 胃 乾坤成列,道立其中。萬物有其形,成形而顯道。取形歸象為聖人上道,謂之行道 借形成意為凡子下法,謂之御器。化物形而...

管仲列傳中 豈管仲之謂乎,應該翻譯成這大概說的就是管仲吧,還是應該翻譯成這難道不是說的管仲嗎?

史遇春 語曰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一 翻譯時,這兩句是一體,不能分割!二 豈管仲之謂乎?是文言文中比較普遍的倒裝句法,也就是 豈謂管仲乎?三 直譯就是 難道是在說管仲嗎?四 您譯為 這難道不是說的管仲嗎?基本妥當。五 建議譯為 這句話,難道不是在說管仲嗎?再進一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