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南傳統服飾最終滿清化了?

時間 2021-05-29 23:42:12

1樓:

這事得問阮主。武王阮福闊稱王改制,移風易俗,民間服飾就是按照當時中國(清朝)樣式修改而來的。阮朝統一越南後,明命帝又將南河服飾推廣至北河,責令北河必須改穿南河服飾。

至此,越南服飾完成了題主口中的「滿清化」。

關於武王阮福闊改易服飾,阮朝官修的《大南實錄前編》記載非常簡略:

上又以讖文有八世還中都之語,乃改衣服,易風俗,與民更始。參酌歷代制度,定文武朝服。於是文物煥然一新矣。

書中並沒有記載具體情況,而阮朝官修的實錄準備材料《野史》,介紹更為具體:

上以古讖讖雲:八世還中都。溯自太祖至此,正值其數。乃改衣服,易風俗,與民更始。下令國內士庶男女並著襦袍,穿裳纏巾,衣服廬舍器用略如明清體制,盡革北河舊俗習

《嘉定城通志·風俗志》:

世宗孝武皇帝戊午元年(黎懿宗永祐四年,大清乾隆三年),改定色服。其文武官服,參酌漢唐歷代至大明制度及新制式樣,如今官製品服會典頒行者,文質兼備,其士庶服舍器用,畧如大明體制,盡除北河陋習,為衣冠文獻之邦矣。

世宗孝武皇帝戊午元年(黎懿宗永佑四年,大清乾隆三年),改定色服。其文武衣服,參酌漢唐歷代至大明制度及新制式樣,如今官製品服會典,文質兼備,士庶服舍器用,畧如明人體制,盡除北河陋習,為衣冠文獻之邦矣。

從《野史》和《嘉定城通志》記載看,武王阮福闊革除了原本沿用的後黎朝民間服飾,參酌中國明清制度重新制定新的服飾制度,但當時明朝已遠,實際上參考的大都是清朝服飾。

30多年後,後黎朝鄭主重新佔領順廣一帶,黎貴惇根據自己的順廣見聞和阮主遺留的資料,編纂《撫邊雜錄》一書,書中也有阮主治下的民間服飾記載:

長子福濶繼襲,自稱節制水步諸營太傅曉國公,別號慈航道人,衣服男女並從北國體制。(古學院藏板)

長子福濶繼襲,自稱節制各處水步諸營太傅曉國公,自號慈濟道人,又名阮福啟,英銳剛斷,貪忍奢欲,凡事果決,因人有傳言:「讖雲:八世還中都。

」乃改衣冠,易風俗,以與一國更始,今二處官民男女衣服並從北國制體。(vHv.1181)

景興五年甲子,曉國公因乂安人傳言,讖雲:「八世還中都。」以自端國公至已適當八代,乃稱王號,取《三才圖繪》中冠服體制為體式,令武自掌營至該隊,文自管部至占候、訓導,各依彩樣,衣皆用彩緞。

貴者用蟒袍水波,其帽飾以金銀。又令二處男女改用北國衣裳帶裙,以示変易。至使婦女皆窄袖短衣如男裝,則北國所無也。

三十餘年,人皆慣習,忘其本俗。無論是記載較為詳細的vHv.1181,還是法屬時期,古學院刪改重抄的版本,都提到改制後的南河服飾遵循「北國」體制,而這裡的「北國」,指的就是當時的清朝。

(書中指稱後黎朝朝廷的是「中朝」一詞。)

到了西山阮惠稱帝時,南河、北河服飾依然不同,阮惠《即位詔》中最後一條恩詔也與服飾有關:

一,南河北河民間衣服,並許從俗,惟朝衣朝冠,一遵新制。

民間服飾仍然各自遵守舊制,只有官服才改用西山朝的新規定。到了阮初,這種情況並未改變。然而,明命帝繼位後,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全國統一服飾也提上日程。

明命七年十月,明命帝先在布政州小試牛刀,命令布政州百姓改易服飾:

命廣平布政州民易衣服。帝謂禮部曰:國家輿圖混一,文軌攸同,豈應有異制異宜者?

布政州屬畿輔地,而民間衣服猶然殊別,殆非共貫同風之義也。其令廣平營臣宣示州民,服從(氵靈)江以內體制,俾同風俗。若玩常不改,以違製論

這個布政州是鄭阮紛爭時期隸屬鄭主的北布政州(布政外州),原由乂安管轄,正是鄭阮對抗時期的前沿陣地,民間習俗,一概守後黎朝舊俗。阮朝建立後,將北布政州更名為布政州,並劃歸原阮主領地的廣平營管轄。明命時,布政州早已從原鄭主轄區中剝離出來,成為阮朝易服的理想試點區。

兩年以後的明命九年十月,或許是布政州的試點工作完成不錯,明命帝正式將易服的要求推廣至北河全境:

改(氵靈)江以北衣服。先是清乂北城奏言,所轄士民咸願改制衣服,一依(氵靈)江以南體樣。廷議以為化民之道,固不驟彊其必同而因事施宜,要必齊其風俗。

我先朝斟酌禮文,制定衣服。(氵靈)江以南,被化深且久矣。世祖高皇帝混一之初,(氵靈)江以北衣服未暇改正,蓋革俗必以其漸,亦惟適其自然而已。

我皇上立綱陳紀,凡度量權衡,南北竝無異制。今北河士民以衣服未同,合辭請改,不妨從其所願。但民間貧富不齊,恐難及早制辦,請假旬月以便民。

帝曰善,令通諭期以開春,一齊改正。禁吏役毋得擅往民間,藉端滋擾,違者罪之。

帝因謂禮部曰:北河六七百年積習,一旦翻然改易,意者有關於氣運,非人力所能及也。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原非有所岐(歧)視。

北城地勢廣漠,朕欲巡幸省方行慶施惠,以慰百姓尊親之誠。但念慈宮壽算增隆,未忍遠離膝下耳。然巡狩之典,若不舉行則雖朕日以惠養為心,而萬里幽遐,澤不下究求乎情。

通政治難矣。

在推進易服這件事上,阮朝玩了乙個屢試不爽的套路。先由地方官先上報北河百姓自請改易服飾,然後阮廷順水推舟,答應了這一請求。按照這種說法,易服不說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起碼辦起來應該是順風順水,但無情的顯示打了阮廷一巴掌。

不久,山南協鎮陳千載入朝覲見明命帝,明命帝向他詢問北河民間對改易衣服的看法。陳回答說:

「一初未遽丕變,然人情所願,必以漸式化矣。」

剛開始還沒完成大變,但既然是百姓心願,一定可以慢慢完成。這一漸漸,便拖了將近10年。

到了明命十八年九月,明命帝下諭重申,再次要求北河民間改易服飾:

(明命十八年九月)申諭河靜以北民間改易衣服。諭曰:前以(氵靈)江以北,衣服尚仍舊俗,諭令改從廣平以里,用示同風。

又寬假程限,俾得從容裁製。乃自明命八年至茲,已經十載,猶聞外間農夫村婦,多因循未改者,且廣平以南,一從漢明之制,冠服衣袴如此齊整,視之北人舊俗,男子帶褲,女子衣著交領,下用圍裳者,其美惡顯然易見,卻有已從美俗,亦有安于故常,豈非有意於故違乎?諸省督撫布按等宜以此意開導勸誘,仍限以本年內一齊更換,若開年後仍有狃舊者,罪之

明命帝在諭旨中,將阮主改易的南河服飾稱為遵從「漢明之制」的美俗,而將後黎朝服飾相對而言稱為「惡俗」,嚴令北河民間限期改換服飾,如果來年仍然不改換服飾,則必定治罪。至此,越南最終完成了全國統一服飾的命令,也即實現了題主口中的「滿清化」。

至於明命帝要求全國統一服飾的原因,與消弭當時越南由鄭阮紛爭遺留下來的南北之別有關。鄭阮分疆二百多年,二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均產生了不同之處。南河是阮氏舊疆,阮朝又是憑藉南河兵,北上消滅西山,占領北河,統一全越。

阮廷視南河為賴以求生的統治基石,但北河卻不一樣,北河是歷史悠久的安南舊疆,是文明浸淫之地,在各方面都遠勝南河。阮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然要抬公升南河的地位,並打壓北河。要求北河易服,只是通過打壓北河來鞏固統治的眾多舉措之一。

2樓:春梅狐狸

先無圖答乙個。我挺反對「滿清」化這個簡單粗暴又不知所謂的提法,什麼樣算是滿清化?得長得像清朝的旗裝呢?

還是漢裝呢?以民間的服飾算呢?還是禮儀性的服飾算呢?

……其實越南也好,李朝也好,它們所作的其實都「國俗化」,就是在繼承之前的服飾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服飾特點。但是由於源頭的原因以及文化會互相影響的原因,會有一些彼此的元素和影子,但這不能說明它們就是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服飾……對於把中國各朝服飾設定為乙個個籮筐,然後把別國或別族服飾乙個個往籮筐裡丟,什麼日本是大唐啊,北韓是大明啊,越南是大清啦,這是一種看似文化自信其實很自卑的做法。

為什麼現代漢族人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王子彰 誰說的?這樣的不是傳統服飾嗎?這樣的對襟褂子,不用說在什麼鄉村地方,我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裡就經常看到中老年人穿,什麼叫幾乎不穿?還是說提問者是某些所謂 傳統服飾運動 的人?不知道傳統服飾長啥樣就多出去走走,漲漲漲見識。而不是人云亦云 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你看看,誰說不穿?而且這個問題為什麼要...

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到底是什麼?

德沃夏克 全國所有民族叫中華民族 弄個衣服來代表它,太難了,交領右衽直裰中間系蒙古皮帶,哈薩克靴子,瓜皮小白帽 編不下去了,沒有什麼衣服能被叫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誰的傳統都不一樣,漢人漢服滿人旗服蒙古人蒙古袍,維人維服 誰都代表不了誰 呆蛙 漢服僅僅是漢族的民族服飾,漢族是中國主體民族。而現在的中華民...

明朝當年為什麼放棄越南?

中流擊水 因為越南這塊兒本來就挺難控制的,山川縱橫又沒啥資源,民風還挺彪悍,它不聽話你揍它可以,但是你要實際占領它就跟實際占領北韓一樣困難。所以從秦朝到唐朝中國只是控制了越南富庶一點兒的北部 唐以後到清基本上就控制不了了,只能維持宗藩關係 到現在中國只能指望柬埔寨牽制它一下,讓它別老和中國對著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