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發生的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是什麼

時間 2021-05-29 22:48:36

1樓:上善若水

在下不才,為了避免誤導眾人,貽笑大方,那就隨便扯扯吧。

在下竊以為,三代時期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就是周革殷命

雖然三代時期遺留下來的典籍和史料並不是十分的豐富,但是好在殷墟出土了十分豐富的文物資料,憑藉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我們至少還是能夠對殷商時期的文化有乙個清晰的認知的。

通過對殷墟的發掘,我們可以知道,在殷商時代的中國,基本上就是乙個神權社會。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莫不以皇天上帝作為準則。商王不但在世俗社會當中扮演著最高統治者的角色,更在宗教神權當中充當著現世的聖人。

因此在殷墟出土的卜辭當中,先王莫不追尊為「帝」。

什麼是「帝」呢?也許在中國漫長的大一統時代,「皇帝」一詞已經被徹底玩壞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對「皇」、「帝」兩個詞已經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了。但在先秦時代,「皇」和「帝」是非常神聖的字眼。

與後世著重突出世俗的權威所不同的是,「皇」、「帝」的稱號,不僅意味著擁有世俗的權威,更意味著具備經天緯地的絕才,與秉承天意、垂化四極、教導民眾的能力。「皇」、「帝」的稱號,基本上就是「先知」的近義詞。這樣的概念,是後世的「天子」一詞所不具備的。

因為「天子」的含義,是天的嫡長子,與之相對應的,天下萬民,都是天的子女。因此即便是從神學的角度出發,天子終究也只是人而已。所以後世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商王扮演的是人皇的角色。

因此在殷商時代,對駕崩的歷代先王進行祭祀,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基於前文所述的因由,在殷人的概念當中,商王駕崩以後,他們的神識一定是昇於天界,常伴於皇天上帝左右,庇佑著殷商萬年長青的。這一點的的確確是通過考古發掘證實了的。

毫無疑問的,對於殷人來說,皇天上帝的意志是十分的重要的。即便是商王,在進行決策之前,也需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吉凶。可以說人的意志並不是最重要的。

而且相當於後世的五服理論,在殷商時期,只有殷人,才是沐浴皇天上帝的庇佑,與聖賢之道的教化之下的。至於與殷商毗鄰的方國與部落,在殷人的概念裡面,也許根本就不配享受王道聖化。再加之殷人武德充沛,因此這些方國基本上就是殷商征伐的物件。

如果這些方國和部落違逆了殷人意志,那麼等待著它們的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了。事實上,根據考古發掘,即便到了商紂王時期,殷人依然熱衷於開疆拓土。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史書當中記載的商湯是一位仁德的聖君,而在實際的考古發掘當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又是一番令人大跌眼鏡的光景了。也許在殷人看來,這些違逆了王道聖化的方國與部落,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人。因此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帶回來的俘虜,就更不會被殷人當做「人」來看待了。

事實上,這些俘虜,除了充作奴隸,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作為祭祀時候的人牲而被處死的。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革殷命,對後世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改朝換代而已。事實上,周革殷命,奠定了整個華夏文明的底色,也為後來釋迦遺教和馬列主義的傳入打下了堅實基礎。如果借用亞伯拉罕一神信仰體系來作為比方的話,那麼周革殷命對於中中國人來說,就是從「舊約」邁向「新約」的過程:

原本庇佑殷人的皇天上帝,從此開始庇佑兆民;

原本教化殷人的王道聖化,從此開始教化四海;

原本不容置疑的神諭,從此被可以自我覺醒的天道所取代;

原本象徵天命的「人皇」,從此被象徵順應天道的天子所取代;

彼處的鬼神,被世俗的禮樂所取代,而華夏先民,也開始由此走上一條與歐美文明不一樣道路。

為何夏商周三代君主的名號不同?

徐偉 這個從音韻學上很容易解釋。首先,夏朝肯定存在,大量史書可以證明,古人還是能分清神話和歷史的。王 的中古音為h iuang,上古音沒有介音iu,則讀h uang。上古時可能是短母音。皇 的中古音讀h uang,上古時可能為長母音。那麼就很明顯了,王 皇 在上古的讀音基本相同,是同源詞,而且 皇 ...

按說皇帝是高於大王的,為何夏商周三代要稱王不稱皇稱帝?先前已經有三皇五帝了呀!?

已登出 皇 天地之主 帝 萬物主宰 皇與帝本來是神的稱號,而不是人的稱號,我們中國先祖有神化祖先的傳統,所以起初只有死後的領袖才能被稱為皇與帝,意為死後化為天神掌管天地,這種神化先祖的傳統類似於古埃及 而後來,秦始皇自認為 功蓋三皇,德高五帝 於是把這兩個本來只屬於神的名號相結合,創立了 皇帝 這個...

如何理解張光直先生關於夏商周三代在時間上共存的言論?

花園口火燒連營 周和商的關係相當於秦和周的關係。秦和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共存的,很奇怪嗎?從從周平王東遷開始計算,秦和周共存了555年。 既罔且殆 事實就是這樣的。所謂 一般的模式 是從秦朝開始的,天下一統,王朝更替。先秦時候並非這樣,夏商周只是在不同時期佔據主導地位,使其他國家臣服的那個罷了!模擬...